1996 年王世襄做《大樹圖歌》有句如下:
行年近而立,放心收維艱。擇題涉文藝,畫論始探研。上起謝六法,下逮董畫禪。諸子明以降,顯晦兩不捐??仍斒?,理論亦試詮。所恨無卓見,終是饾饤篇。何以藏吾拙,覆瓿年復年。②
由此可見,王世襄對于《中國畫論研究》的不滿意以及對延誤時間修改的自責。
無論王世襄對于《中國畫論研究》有多少不滿多少遺憾,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王世襄在撰寫《中國畫論研究》的過程中,完成了從耽于玩樂的少年到一心向學的青年學者的自我嬗變過程。
可以說,從《中國畫論研究》開始,王世襄明確了日后學術之路的選擇。盡管父親及其朋友都對這本著作表示了贊許,王世襄自己卻并不滿意。他覺得這部初稿論說羅列多于分析研究,文字都在皮毛,未能揭示中國美術史上各時期理論技法之發(fā)展。而王世襄自己知道,這是由于他缺少實踐的支撐。雖然翻閱了能力范圍內(nèi)的所有典籍,保證了書稿的理論基礎,但對
自己書中記載的畫作,卻很少能見到真跡,這使得他的研究有些紙上談兵的味道。他也因此萌生了想在繪畫理論方向繼續(xù)深入研究的想法。
還有一個有趣的插曲是,王世襄也是由于撰寫《中國畫論研究》而結識了小他幾歲的師妹袁荃猷。從此兩人攜手共同走過六十年的人生路,風雨同舟,相濡以沫,成為學界伉儷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