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怒火攻心,憤憤難平之時(2)

工作禪:為什么辛苦付出卻不開心 作者:(韓)智光大師


中道:怒火的調(diào)理

人們常說,狂怒之下血液會倒流。人在怒火中燒時往往會陷入理智盡失的狀態(tài),所以在怒火攻心時首先要把理智拉回來?!吧鷼狻迸c“發(fā)火”不同,“生氣”是指氣由心生,但尚在胸中。若是將火氣釋放出來,則是“發(fā)火”了?!吧鷼狻睍r人們常常情緒波動,難以控制自己。沒有人是在告訴自己“我該生氣”之后才生氣,而是無意識地、不自覺地怒火上涌。同樣也很少有人在怒發(fā)沖冠之時還能自?。骸鞍。以谏鷼饽?。”

狂怒之下,若是不能及時管住自己的怒火,就會暴跳如雷地發(fā)泄一通。但若能及時拉回理智,覺察到“我快要生氣了”,并小心調(diào)理,火氣是可以散去的。這就像兩塊打火石在碰撞中迸出火花,若是此時周邊沒有引火的棉絮,擦出的火花只能歸于寂滅;若是將棉絮遞至引火石邊,便會瞬間引燃,火勢驟升。

由此可見,在憤怒的火苗燃起的那一瞬間敏銳察覺并將其及時掐滅,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第一,我們在平常日子里要勤于練習對生氣時情緒的觀察與把握。但是由于人們生氣時常會處于一種“無知”的狀態(tài),所以這種練習并不容易。有句話這么說:分分秒秒都要保持清醒。因為只有頭腦一直保持警醒,才能在怒氣生成的瞬間有敏銳的察覺。

雖說在生成的瞬間加以制止火氣能夠消散,但只要稍晚一秒鐘,已生成的火氣就不會很快消失了。所以第二,火氣停不住時,要密切關(guān)注火氣的動態(tài)。不是要你去考慮爆發(fā)還是忍耐的問題,而是要你嚴密留意火氣發(fā)展的態(tài)勢。這可以稱作是化解怒火的持續(xù)過程。也就是說,從火氣開始生成一直到火氣全然消散,這整個過程都要求你密切留意并予以調(diào)節(jié),切不可大意分心。

若對火氣有所察覺并自覺調(diào)理,火氣便不會升溫,最終慢慢淡去。在有意識的調(diào)理下,沒有什么火氣能持續(xù)一兩年,甚至會消失于分秒之間。但若是壓抑火氣,持續(xù)的火氣會在人體內(nèi)長時間存留。所以不要再苦苦壓抑,而是敏銳察覺火氣的生發(fā),持續(xù)地對其進行調(diào)理,直至火氣全然消散。當我們能清楚地感受到火氣的存在時,我們稱這個調(diào)理過程為“觀法”。而這種擯棄了爆發(fā)或隱忍,通過觀法達到自然消除的過程,即為“中道”。

是非對錯,原無定論

那么人的火氣緣何而來呢?一定是有這么一個人,他的言行讓你忍無可忍。那么這些言行是不是引起了所有人的憤怒呢?不盡然。有人難以接受,有人則不以為意。只考慮你自己的立場,他的言行的確可恨。

打個比方,當基督教徒針對某些問題發(fā)表見解時,同為基督教徒的伙伴們確信不疑,但旁邊的佛教徒朋友們聽了可能就不太爽快了??偨y(tǒng)宣布的某些政策,有些地區(qū)的人們對此連連搖頭,有些地區(qū)的人們則拍手稱好。還有時同樣的話語,男人和女人聽了之后也會有截然相反的回應(yīng)。

由此可見,并不是某個人的言行引發(fā)了你的怒火,而是相較于你的立場而言時引發(fā)了你的錯覺。也就是說,不是他令你發(fā)火,而是你聞其言觀其行后自己生了火氣。而生氣是因為你認為“我對他錯”,所以生氣其實是在你過于執(zhí)著于自己的見解或價值觀時發(fā)生的反應(yīng)。所以,若想不生氣,將“我才是對的”這一想法放下即可。但這并非易事,下面我們看一個例子。

某處有座山,生活在右側(cè)的人們叫它“西山”,這本來沒什么問題。但不要忘了,對生活在左側(cè)的人們來說,它卻該叫做“東山”。人們總是死守著自己的立場來指點天下,論斷萬事。稱這座山為“東山”的人認為,“東山”不是他一人在叫,整個村子里的人都這么叫,所以他沒錯。這就是以多數(shù)人的一致意見為憑據(jù)將自己的主觀認知客觀化的行為。

但“是非對錯”并不是客觀存在,而是主觀的。這就是為什么在個人的想法有所改變,地點有所轉(zhuǎn)移,歲月悠然流逝后事物的對錯也跟著變化的原因。即便是在同一個國家,如在韓國,新羅、高麗或朝鮮時代對于同一事物也是眾說紛紜,評價不一。就是到了現(xiàn)在,也無法保證樸正熙時代的褒貶評價不會在金泳三、金大中時代翻一個個兒。

個人也是如此,諸位讀者在為人父母,養(yǎng)得一兒半女后,才深切感受到自己父母的心情,才會恍然明白:年幼時一口咬定的,認為是顛撲不滅的,原來全是錯的。

世間原無是非對錯。在發(fā)火時要懂得自我反?。何矣制す虉?zhí)了,我又認為只有自己才是對的了。這,就是一種修行。

退一步講,如若在當時沒能察覺,那么也要在發(fā)火之后認清此刻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并持續(xù)地予以關(guān)注。如果仍舊火氣涌動,那就站到對方的立場上去,將心比心地為對方著想。無論爆發(fā)還是忍耐,都應(yīng)懷著懺悔的心去禱告。不是一定要你滿嘴念叨“我錯了”,而是在禱告中仔細思考:我究竟錯在哪兒了?

這時你應(yīng)該意識到:“我一直沒能理解你的心,其實從你的立場出發(fā),你的所作所為都是情有可原的??晌覅s固執(zhí)己見,耿耿于懷,一味地誤解你怨恨你,我真的錯了?!边@樣你胸中的怒氣便會煙消云散。所以要理解對方,必須先反省自身。懺悔就是讓你放下“我一定是對的”的想法,從而為對方著想。

禪宗講求在生氣時參悟“我緣何生發(fā)了這一股怒氣”,而不是去調(diào)理火氣或事后懺悔。不要一口咬定“都怪你”或者“都怪我”,而是去探究火氣的根源。

從以上方法中擇取其一,誠心修行,你的心境必定會比現(xiàn)在平和得多。而這之中,懺悔可以說是最容易的方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