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部分(3)

想當年:80后成長紀念冊 作者:白小帆


作弊

作弊這回事,其實就和逃學一樣,理論上都應該被批評,實際上錯過了都損失很大。有人曾說過,沒有逃過學的大學生活是不完整的,一直深以為然。

作弊一般始于小學,終于中學,到大學基本絕跡。逃學則正相反,小學沒有,中學冒頭,大學則全民通行。

所以,所謂“作弊的那些事兒”,除了極個別不怕死的勇士在重要考試中以身試法,絕大多數(shù)都是尚在小學中掙扎的小破孩兒們搞出來的,極有創(chuàng)造力,極有想象力,極有動手能力的娛樂性事件。

團隊行動

這一類作弊行為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尤其是人和這一條。抄一個不肯合作的同學的卷子,其難度相當于虎口奪食。而反過來,如果對方有心成全,作弊大業(yè)則會施行得暢通無礙。尤其當兩個人配合得好時,成功率不可謂不高。

從技術層面上講,抄前座同學的卷子要比抄同桌更容易,一來同桌都是老師的重點盯梢對象,二來總是歪頭側身,在考場中也實在引人注意。而前座的同學若是肯把卷子拉下來,令其自然垂落在課桌下方,后方的同學就可身不動眼不斜,做凝首沉思狀把答案盡收眼底。當然抄襲也要講技術含量,如果看見什么抄什么,一個字都不差,那無異于自投虎口,一定要學會拆零補碎,融會貫通,把看到的答案化作自己語言重新敘述出來。

團隊行動的內容除了抄卷子,還有對暗號。一般用在選擇題上。暗號動作大都自然而隱晦,比如摸鼻子選A,揉眼睛選B,咬筆頭選C,捋頭發(fā)選D……當然每個小組之間自己的暗號不同,不同的考試里也會變換不同的暗號組合,以防老師看出破綻。

除此之外,像是傳紙條,扔紙團等也都屬于團隊合作,只是技術含量太低,除非遇到佛爺老師,否則都是落馬沒商量。

作弊與反作弊

俗話說,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學生們頭腦靈活,老師也不是吃素的,學生只要應付一批老師,而老師的一輩子都在應付學生,所以在我們的作弊行為越來越猖獗和精密的同時,老師們也在不斷升級他們的反作弊技巧。

同桌分桌是最基本的手段。

接著是反轉桌子,以防有的同學偷看桌膛中的書。

再接著是拉開前后座位之間的距離。

然后是嚴格控制帶進考場的文具。

再然后干脆要求大家只拿出需要的文具擺在桌面,其余的一律收進書包。

等大家學會在課桌上抄寫答案后,老師臨時推出了考試時打亂坐序的政策,我一個可憐的小學同學就因為這樣花一整天時間卻替別人做了嫁衣。

當膠條技巧被發(fā)現(xiàn),老師氣得臉上發(fā)綠,從此膠條也被踢出了考試允許使用的文具行列。

到最后老師發(fā)現(xiàn)連飲料瓶子上的塑料紙都可以用來作弊,老師已經無語了。

之后我們考試時的課桌上不光只能出現(xiàn)很少的限制物品,監(jiān)考老師的數(shù)量也有所增加。

曾經,有一個十分強大的老師。

那時候我們的作弊行為還處在美好的初級階段,尚未引發(fā)老師的大規(guī)模反撲。這個老師更是個有名的佛爺,監(jiān)考的時候不哼不哈。我們還以為他眼神不好,慢慢地也越來越放肆,輪到他監(jiān)考,有些同學甚至敢拿起別人的卷子直抄。終于有一次,我們的放肆挑戰(zhàn)到了他的極限,他從講臺上走下來,打開一個同學的折疊尺,拉下一個同學的課程表,掀開一個同學的卷子,破解一對同學的暗號……他說:“我作弊的時候你們還沒出生呢!”全班同學噤若寒蟬。

那次他并沒有處分作弊的同學,那次之后他也照舊在監(jiān)考的時候不哼不哈,只是再也沒有人敢在他跟前作弊了,他監(jiān)考的考場反而成了紀律最好的考場。

文具總動員

偉人曾經教導我們說--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于是,在這種英雄形象的感召之下,孩子們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開展了轟轟烈烈了的文具總動員。基本手段如下:

課桌上刻滿或寫滿課文。

自動鉛筆的筆管里裝著小抄。

長條橡皮挖空了把紙條卷成小卷塞進去。

折疊尺的夾層里貼著答案。

鉛筆盒蓋上的課程表如果翻過來看,記載著數(shù)學公式、物理定律、化學元素周期表……

倚天屠龍記里趙敏曾寫給張無忌一封信--金盒夾層,靈藥久藏,珠花中空,內有藥方,二物早呈君子左右,何勞憂之深也。于是我第一次看時就笑噴了。莫非金老爺子當年也是作弊行家?

說到文具的利用,有一種BH的手法不得不提。因為討厭涂改液涂在紙上造成的白色疙瘩,我們一度流行用膠條代替涂改液,把寫錯的部分粘下去。而有的同學居然從中受到了啟發(fā),事先把小抄寫下來,然后用膠條完整地粘住,再把膠條卷好,明目張膽地擺在桌上??荚嚂r可以隨時拿在手里把玩參詳,老師在身邊晃來晃去都不會起疑,不能不說是藝高人膽大。

作業(yè)本家族

記憶里,我們小時候有好多好多種不同的作業(yè)本--語文本,算術本,田格本,作文本,英語本,造句本……清一色的藍色粗紙封面,畫著一些很和諧很健康很向上的簡單圖案。比如柳條間的燕子,或者認真寫作業(yè)的小女孩等。本子翻開來,是印了不同格子的白紙,紙色不太均勻,有點暗暗的。

拼音本

小學入學后接觸到的第一個本子是“漢語拼音本”。每一行分上中下三格,用以規(guī)定拼音字母的每個部分,分別要寫在哪行對應的格子中。例如b是上中兩格,g是中下兩格式,f上中下三格都要占到。拼音其實也就是二十六個英語字母,我英語啟蒙得早,結果學拼音反而因此費了牛勁,總是背著背著“a bo ci de”就串到“EFG”去了。

那時候一直覺得“wu wei wu,xi yi zi”這一串拼音的發(fā)音很可笑,死活不肯大聲背出來,沒少因此挨說。

田格本

接著接觸到的是田格本。顧名思義,也就是印了“田”字形方格的本子。田字格的外圍是實線,里面還有“十”字形的兩條虛線。這個本子是初學寫字時用的,老師說田字格的設計是為了讓我們理解每個字的間架結構,從而把字寫得更加好看??上?,我用這種本子寫了好幾年的字,字跡還是像蜘蛛爬,毫無風骨可言。

造句本、作文本

然后是造句本,一個一個的小方格緊緊挨在一起,每行和每行之間留有空隙,方便老師批改。

三四年級以后開始寫作文,造句本就換成了作文本。其實作文本就是造句本的升級版,照舊是一個一個的小方格,只是行與行之間不再有間隔,反而是每頁的左邊或者右邊留出一欄空隙,好讓老師寫評語。

小時候老師常常在他們認為優(yōu)秀的詞語和句子下面畫上一串紅色圓圈,一篇作文里,紅色圓圈越多越長,分數(shù)往往就越高,那時候總是鉚足了勁希望自己的作文能來個“滿江紅”。

有些老師特別鼓勵大家使用成語,每次看到了成語就會畫一串紅圈,結果有一度我走火入魔似的亂用成語,以至于多年以后再去翻看小學作文的時候,恨不得想一頭撞死。

算術本、單線本

數(shù)學課上最先用到的似乎是算術本。印象中是偏大的格子,每道題占用一格。后來隨著年級的增長,題目越來越復雜,算術本的格子就不夠大了,于是換成了單線本。往往一道應用題就能占用一兩頁。

似乎還有過一種叫做“珠算本”的本子,可是我已經完全記不起它是什么樣子,又是做什么用的。

英語本

英語大約是在小學二三四年級開始啟蒙。于是英語本閃亮登場。和拼音本一樣,每一行分成上中下三格,不過分割格子的單線變成了雙線。于是在小學一年級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背會漢語拼音表之后,我們又得把自己的頻道從“a bo ci de ”切換回“A B C D”。

有一件事我至今想不通,明明英語字母和漢語拼音的寫法是一模一樣的,為什么英語本和漢語拼音本的布局卻不一樣呢?單線和雙線的區(qū)別又到底有什么作用?

大字本

依稀記得大字本里有已經印好的紅色字,書法課的時候要我們用毛筆描黑。老師似乎還教導我們,寫大字要靠臂力和腕力,還有一些基本的寫大字的規(guī)矩,例如起筆要頓,收筆要留。還有什么順鋒、逆鋒、藏鋒之類??上М敃r也沒好好學,現(xiàn)在更是早就還給了老師。

說起來,當年的大字課上,我們這幫不讓人省心的孩子實在沒好好寫過字,反而是在玩筆,玩墨,玩硯臺,甚至在惡作劇上傾注了大部分的創(chuàng)意和熱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