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jié) 松山?jīng)Q戰(zhàn)(3)

洪承疇傳 作者:王宏志


明軍這一慘敗,除了內(nèi)部步調(diào)不一致外,皇太極的嚴密部署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這天夜里,皇太極坐鎮(zhèn)通宵。他在杏山附近,在塔山附近,以及從塔山到錦州之間,在小凌河至海濱,幾乎凡是預(yù)料明軍可以經(jīng)過或潰逃所及之地,都部署了兵力,遂導(dǎo)致明軍全軍潰敗。皇太極預(yù)計躲入杏山城的明軍還要逃往寧遠,就親自至高橋布置,令多鐸在此伏兵。吳三桂、王樸果然率殘兵于二十六日出杏山城,奔赴寧遠,行至高橋,遇到多鐸的伏兵,兩人僅以身免。明總兵李輔明在給崇禎帝的一份奏疏中,報告了他歷險突圍的經(jīng)過:

本職二十二日早,欲入杏城收兵,豈賊奴遍夜鐵桶,勢難入杏。復(fù)行中左(口),豈賊南北皆營,中路斷絕,不能入城,及察各鎮(zhèn)將不識居址何地。本職于二十三日卯時入寧城。

李輔明的奏疏說明清軍部署確實十分嚴密。據(jù)記載,這一仗明軍損失慘重,清軍戰(zhàn)果累累:

計陸地各處斬殺敵兵五萬三千七百八十八名,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四匹,駱駝六十六只,盔甲九千三百四十六副。其赴海而死,及馬匹盔甲,以數(shù)萬計,至杏山南,至塔山,沿海漂蕩,尸如雁鶩。上神謀其略,破明兵一十三萬。至昏夜,我兵只誤傷八人,廝卒二人,余無傷者。是時被圍于松山者,惟總督洪承疇,巡撫丘民仰,兵備道張斗、姚恭、王之楨,通判袁國棟、朱廷榭,同知張為民、嚴繼賢,總兵王廷臣、曹變蛟與祖大壽等,兵不過萬余,城里糧絕,我兵復(fù)掘外壕困之。

明援兵十三萬,幾乎全被沖垮,留在松山城中只有一萬余人,而且糧食斷絕。戰(zhàn)守都十分困難。援兵敗后,崇禎皇帝下令死守,他說:

松山蕞爾,殊優(yōu)乏糧,督師宜極力死守,虜撫宜乘機出圍,并城中留兵若干,糧草若干……其救援事宜,一面調(diào)劉應(yīng)國水師八千,揚帆松、杏、???,或乘夜暗渡松山,以壯聲援;一面責成吳三桂與白廣恩、李輔明收拾余兵,聯(lián)絡(luò)杏、塔,以圖再進。

松山本彈丸之地,既無兵力又無糧草,死守很難持久,突圍又談何容易。明廷對救松山的重要性有所認識,但都沒有可取的方案。松山新敗之后,明朝廷內(nèi)部矛盾更加尖銳,朝臣紛紛要求追究責任,大多替洪承疇抱不平。南京山西道御史米壽圖上書要求斬殺陷害封疆的巨賊,他說:

關(guān)外監(jiān)軍光祿寺卿張若麒,原屬刑曹,本不知兵……。督臣洪承疇,孤軍遠出,以當積強橫跳之虜,關(guān)外之存亡,神京之安危,決于一戰(zhàn),此何等事?忠臣義士,心膽墮裂,自當虛心與督臣商酌……何乃賊臣若麒,攘臂奮袂,挾兵曹之勢,收督臣之權(quán)……催戰(zhàn)必敗,三尺童子可知,若麒一味催戰(zhàn),視國事如兒戲?!赭枳莘饨米镒谏?,自當立斬,以謝天下。

許多大臣也有同感,紛紛上書,要求懲辦張若麒。但這時至關(guān)重要的是松山的戰(zhàn)守問題。崇禎帝已下令死守,洪承疇也決心死守,不和清兵交仗。不過,對城內(nèi)的明軍來說,就是死守,也難于維持。松山周圍遍布清營,外援完全斷絕,而短期內(nèi)明朝要拼湊足夠的救援兵,也是不可能的。史書記載:

錦松杏,孽奴重重圍困,亟不能解,錢糧匱詘,智勇難施,督撫在圍,必不能出,必不肯出,兵馬器械,消耗者約十分之七。

松山城處在危機之中,但援兵卻始終沒有到來,崇禎帝下多道旨令,也不能解決問題。后來。他又下了道嚴旨說: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