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舊事》代后記
我想,大部分讀者恐怕跟我一樣,在拿到一本新書時,總愛先瀏覽書的序言和后記,借以判斷書的閱讀價值及作者的寫作功力。因此,今天我請文壇寫作高手許宗斌、吳玄為本書作序,這是自私而刻意的,而我寫這篇文章,也是相當用心的。
我希望讀者至少能看完我這篇文章。
首先,我要說明的是,本書所說的“芙蓉”,是指一九九二年樂清撤區(qū)擴鎮(zhèn)并鄉(xiāng)之前的“芙蓉(鎮(zhèn))”,即當?shù)厝怂Q的“大芙蓉”,它不包括當時與“芙蓉(鎮(zhèn))”并存的“小芙(鄉(xiāng))”,即當?shù)厝怂Q的“小芙蓉”,同時也不包括今天人們習慣以“芙蓉”之名統(tǒng)稱的“雁湖(鄉(xiāng))”和“嶺底(鄉(xiāng))”。
芙蓉是浙江省樂清市的一個半山區(qū)小鎮(zhèn),歷史上沒有出現(xiàn)過什么偉人、大名人及奇人,也沒有發(fā)生過什么驚天動地的事件,它平平常常,名不見經傳,因此我寫《芙蓉舊事》,似乎是很愚蠢的,而《芙蓉舊事》問世之后,命中注定會受冷落的。然而,我還是堅持寫了,這是為什么呢?
第一.芙蓉很有特色,我認為值得一寫。
舊時的芙蓉,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海,海上漲大潮時,潮水常常漫進街道,人們大可臨街垂釣。街上個別人家,臺階下竟布滿了蟹洞。趕上集市,芙蓉街人流如潮,市聲鼎沸;特別是全年最后一次集市——臘月廿七市,芙蓉街更是人山人海,人滿為患,街道上常常掀起人浪,吶喊聲此起彼伏,混亂中不時有人被擠傷、踩傷,而一街兩旁做生意的人,為躲避“人浪”沖擊,往往收起攤子,半關店門。芙蓉溪海相連,魚蝦蟹軍團隨著潮水而動,長年出沒,不管是在浦灣中還是在溪流里,皆逮之不盡。芙蓉的香魚會跟人斗智,芙蓉溪中的蝦子,多得一腳踩下去,會踩傷一大片。芙蓉境內溪流清唱,溪欏林片片,且葉葉蟲聲;田疇上空不斷劃過的五色彩帶,那是一種叫作“長兒巴丁”的鳥,它們與布谷鳥、翠鳥、白頭翁等常常鬧春,給寂靜的鄉(xiāng)村帶來了盎然生機;每到麥熟時分,芙蓉更是蟋蟀遍地,歌聲嘹亮。芙蓉是個比較封閉的地方,民間傳統(tǒng)活動多而奇特,而當?shù)厝颂貏e是芙蓉街上的人,好客,豪爽,樂觀,愛做生意,愛趕熱鬧,愛無事找事,他們是農民,有的還是小市民、漁民,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永遠說不完。
第二.我熟悉芙蓉,應該寫芙蓉。
我生于芙蓉,長于芙蓉,熟悉芙蓉的一切。芙蓉最熱鬧的地方是芙蓉街,芙蓉街最熱鬧的地段是后邊街,而我家就居住在后邊街上橫頭。從解放初期到現(xiàn)在,我母親以家為店,一直做小百貨生意。我母親人緣好,芙蓉方圓幾十里地方,成年人特別是中老年婦女很少不知道她的名字的,她生意做得活絡,特別是集市,我家店堂前面總是擠滿了人,一片嚷嚷,很熱鬧。我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母親身邊,有時店里生意忙,也幫一手,因此,我見過的人與事比同齡人多,對做生意這一行及芙蓉市面的盛衰變化,平時觀察得比較細,有關的感受也比較深。同樣道理,我一直生活在芙蓉街,見多聞廣,對芙蓉街及周邊地區(qū)的風情習俗、民間活動比較熟悉,而對當?shù)厮l(fā)生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平時記得也比較深刻??梢赃@么說,我是“芙蓉通”。因此,作為作家,我不去寫芙蓉,那是在浪費寫作材料,太可惜,我應該寫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