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橘子紅了 1934年11月·湘南(7)

長征 作者:王樹增


躲在中壩城內的鄧錫侯心亂如麻。仗如果繼續(xù)打下去,重新整頓潰散的部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如果就此退回綿陽,面子上實在過不去。他想到了負責相鄰地域防御的孫震。鄧錫侯急忙打電話請求增援,孫震說是增援不可能,如果想靠攏的話可以派部隊去接應。鄧錫侯的心情一下子惡劣到了極點,他想起了作戰(zhàn)前曾經要求劉湘的第一縱隊司令王瓚緒協(xié)助,但是王瓚緒以沒有劉湘的命令為借口予以了拒絕。在戰(zhàn)斗最激烈的時候,他曾數次給重慶的中央軍參謀團打電報請求飛機增援,參謀團每一次都答應了,但是直到現在也沒見中央軍飛機的影子。猶豫再三之后,鄧錫侯決定部隊撤回綿陽,畢竟命和實力比面子重要得多。

至此,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戰(zhàn)役歷時二十四天,殲敵十二個團約一萬人,控制了東起嘉陵江、西至北川、南起梓潼,北至平武的縱橫約三百里的廣大區(qū)域。

川北糧食充足,物產豐富,占領了川北地區(qū)的紅四方面軍官兵第一次體會到了什么是豐衣足食,他們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盡情享受著大米、臘肉和豆瓣醬。而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卻是心急如焚。他不斷地給位于作戰(zhàn)部隊后方張國燾打電報,反復請示這樣一個問題:是否把南邊的部隊收縮回來,集中力量向北進攻甘南?如果這樣不妥,下一步該怎么辦?

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里,張國燾沒有確切的答復。

徐向前向北發(fā)展根據地的計劃,很快就因為戰(zhàn)機的失去而無法實現。

張國燾作出的是一個后來在中國革命史中引發(fā)了劇烈爭議的決定:采取大搬家的形式,徹底放棄川陜根據地。

當嘉陵江戰(zhàn)役還在進行的時候,由紅四方面軍政委陳昌浩率領的東線部隊已經開始向西移動,并且采取的是壇壇罐罐統(tǒng)統(tǒng)帶走的方式。至嘉陵江戰(zhàn)役結束,紅四方面軍在嘉陵江以東的所有部隊都撤到了嘉陵江以西。此時,在嘉陵江以西狹長的區(qū)域內,集中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的全部人馬,共五個軍十一個師三十三個團,總計在十萬人以上。

作為川陜根據地黨的最高決策者,促使張國燾作出放棄根據地的決定的客觀原因是:與江西的中央蘇區(qū)一樣,自一九三三年開始,川陜根據地始終面臨著嚴峻的軍事形勢和嚴重的生存危機。四川軍閥結束了混戰(zhàn)之后,服從了蔣介石的統(tǒng)一指揮,開始對川陜根據地進行全力合圍。從建立川陜根據地到發(fā)動嘉陵江戰(zhàn)役,在兩年多的時期內,根據地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的時間長達十六個月,這期間敵人在根據地里兩進兩出,燒殺擄掠,致使根據地遭到極大的破壞。一旦需要以軍事行動策應中央紅軍北上,就必定會影響方面軍對根據地的守衛(wèi)和經營。盡管中央紅軍因敵情所迫不斷地改變行動計劃,但是紅四方面軍不顧一切策應其行動的決心是堅定的--如果沒有這一行動目標,紅四方面軍即使要向北發(fā)展,也沒有強渡嘉陵江的必要,從根據地里直接進入陜南會順利得多。

但是,川陜根據地的喪失,帶來的后果也是十分嚴重的,那就是:當這塊紅色根據地不復存在之后,對于在中國國土上轉戰(zhàn)的工農紅軍來說,所有建立起蘇維埃政權的大塊根據地都已喪失,分散在各個地域的紅軍武裝自一九三五年春秋之際開始就全部處在了沒有根基的危險的移動之中。

紅四方面軍撤離了川陜根據地。為了防止紅軍在嘉陵江和涪江之間的區(qū)域建立新的根據地,蔣介石重新部署兵力對集結在江油、中壩地區(qū)的紅四方面軍發(fā)動了圍攻。從川陜根據地撤離的紅四方面軍主力連同龐大的后方機關因此被圍困在了江油和中壩附近的狹窄區(qū)域內。東去、南下、北上的方向都已有敵人重兵防守。那么,對于紅四方面軍來講,只有向西這一條路了。

從江油向西,走不了多遠,就會一頭進入川西常年積雪的高山峻嶺之中。而在雪山冰峰的那一邊,是中國西部最荒涼的高海拔荒漠沼澤地帶。

紅四方面軍上路了。關于中央紅軍,他們只知道那支受傷嚴重的隊伍快要到達金沙江邊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