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1)

第十三個故事 作者:(英)戴安娜·賽特菲爾德


那是十一月。盡管時間尚早,可我拐進朗爵斯路時,天已經(jīng)黑了。父親已經(jīng)結(jié)束一天的營業(yè),關(guān)掉店里的燈并拉下了卷簾門;但為了讓我回家時不至于陷入一片漆黑,他沒有關(guān)掉通往公寓臺階上的燈。透過門上的玻璃,燈光在潮濕的人行道上投射出大頁書寫紙大小的一片長方形區(qū)域。當我站在那片長方形區(qū)域,正要轉(zhuǎn)動鑰匙開門時,我看見了那封信。另外一個白色的長方形東西躺在往上數(shù)第五級臺階上,我不可能不發(fā)現(xiàn)它。

我關(guān)上門,像往常一樣將鑰匙放在貝利的《高級幾何原理》后面??蓱z的貝利。三十年里,沒有人想要他寫的這本灰色的厚書。有時候,我會好奇,他對自己的書成為書店鑰匙的守衛(wèi)會有什么樣的看法。我認為他不會想到自己花了二十年寫出的杰作將是這樣的命運。

一封信。給我的。這可算是一件大事。帶有四個硬角的信封中,塞著厚厚一疊,信封上的字跡一定給郵遞員制造了不少麻煩。雖然那些花體大寫字母和打圈的字母說明筆跡的風格是老式的,但我的第一印象卻是這些字出自孩子之手。那些不平滑的筆畫不是突然淡出就是重重地刻進紙里。拼出我名字的那幾個字母寫得一點也不流暢。字母之間分得很開——M A R G A R E T L E A——又似乎跟前面的名字毫無關(guān)系。但是我不認識什么孩子。這時,我認為,信封上的字應(yīng)該是出自一個殘疾人之手。

這給我一種很奇怪的感覺。昨天或前天,當我在忙碌時,一個不認識的人——一個陌生人,悄悄地、偷偷地——花工夫?qū)⑽业拿謱懺谶@個信封上。究竟是誰在我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想著我?

不等脫掉外套和帽子,我便一屁股坐到臺階上開始讀信。(在確保自己身處一個穩(wěn)定的位置之前,我絕不會閱讀。這樣的習慣源于一次事故,七歲時,我坐在一堵高墻上讀《水寶貝》,書中所描寫的水下生活讓我如此著迷,以至于我無意識地放松了肌肉。我沒有被腦海中栩栩如生的水的浮力托起來,而是急速落到地上,摔暈過去。現(xiàn)在我仍能摸到自己劉海下面的疤痕。閱讀也可能是危險的。)

我打開信,從里面拉出一疊紙,大概有五六張,每張紙上都是同樣費勁的字跡。多虧了我的工作,我在閱讀不容易辨認的字跡方面很有經(jīng)驗。其實也沒什么大不了的秘訣。它所需要的只是耐心和練習。還有培養(yǎng)內(nèi)在洞察力的意愿。當你閱讀一份被水、火、光照破壞或僅僅是歷經(jīng)歲月的損耗的手稿時,你的眼睛需要審視的不僅僅是字母的形狀,還需要觀察其他書寫痕跡。運筆的速度。筆力。書寫過程中的停頓和松懈。你必須放松。什么事情都不要想。直到你進入一種夢境,夢里你曾是一支劃過上等紙張的筆,紙面上留下了你流出的點點墨跡。然后你就能讀懂手稿了。你將領(lǐng)會作者的意圖,他的思緒,他的猶豫,他的渴望和他的意思。一切都會一清二楚,仿佛當筆快速在紙上行進時,你正是照亮紙面的那束燭光。

這封信倒沒有像某些手稿那樣難讀。信以簡略的“李小姐”開頭,那些象形文字迅速幻化為字符、單詞和句子。

我讀到的文字如下:

我曾接受《班伯里先驅(qū)報》的一次專訪。這些天,我必須留意察看報上有沒有登我的人物專訪文章。他們給我派來了一個奇怪的家伙。實際上是一個男孩。他長得跟男人一樣高,但還透著青春期的嬰兒肥。他穿著一套西裝,顯得很笨拙。這是一套為老男人設(shè)計的丑陋的棕色西裝。領(lǐng)子、剪裁和材質(zhì),全部都不合適。兒子從學校畢業(yè)開始第一份工作時,母親或許會給他買一套這樣的西裝,因為她認為自己的孩子總會長大并適合穿這樣的衣服。但是男孩子脫下校服后,并不會馬上擺脫稚氣。

他的行為舉止中有某些特別的東西。一種張力。我的目光落到他身上的那一刻,我就想:“啊哈,他在尋找什么?”

我對熱愛真相的人一點兒也不反感。只不過他們都是很無趣的共事者。他們中的一些人總愛探究“說謊”與“誠實”的問題。這自然會讓我惱火。但是,倘若他們不打擾我,我也不會傷害他們。

我不討厭熱愛真相的人,但我討厭真相本身。和一個故事相比,真相里包含著多少援助和安慰作用?在漆黑的午夜,當大風像一只狗熊那樣在煙囪里咆哮,真相有什么好處?當閃電襲向臥室墻壁上的陰影,當綿延的雨水拍打窗戶時,真相有什么用?沒有用。當恐懼和寒冷讓床上的你變成一具雕像時,不要指望沒有血肉的生硬真相會給予你幫助。在那樣的時刻,你需要的是一個故事所能帶來的充分慰藉。一個謊言所營造的那種撫慰人心的安全感。

當然,有些作家不喜歡被訪問。采訪讓他們生氣?!巴瑯拥睦蠁栴},”他們抱怨說。好吧,他們在指望什么?記者是受雇傭的文人。我們作家才是名副其實的文人。記者總是提出同樣的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必須給他們提供同樣的老舊答案,不是嗎?我的意思是說,編故事,是我們用來謀生的手段。所以每年我都會接受許多次采訪。一生接受了數(shù)百次采訪。因為我從來不相信天才需要遠離別人的視線才能取得成就。我的天才不是一件脆弱的物品,新聞記者的臟手指不會讓它畏縮。

早年,他們常常試圖挑我的錯。他們做調(diào)查,口袋里裝著一星半點真相來訪問我,他們算好時間拿出準備好的資料,指望能嚇唬住我,使我透露更多真相。我必須小心謹慎。一步步將他們引向我所期望的方向,用我的誘餌輕輕地吸引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將他們引向一個比他們原來所關(guān)注的更美妙的故事。一個精密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他們會兩眼放光,逐漸放松手中掌握的那一點點真相,最后真相會從他們的手里掉下來,掉到一邊,不被理會。我的辦法從未失敗過。一個好故事永遠比一段破碎的真相更為引人入勝。

然后,我一經(jīng)成名,采訪維達·溫特便成了檢驗記者能力的一種儀式。記者們大致清楚他們能從采訪中得到什么,假如他們沒有聽到故事,他們離去時便會深感失望。記者們會先快速地問一遍常規(guī)問題(您從哪里獲得靈感?您筆下的角色是基于真實人物創(chuàng)造的嗎?您筆下的主角和您自己有多少相似之處?),我給出的答案越是簡短,他們就越喜歡。(我心里卻不是那樣想的。和我的回答不一樣,一點兒也不一樣。)接著,就輪到他們等候的東西了,他們來采訪我就是為了聽到那些東西。他們的臉上會寫滿夢幻與期待。他們就像是臨睡前等待聽故事的小孩子。他們會說,那您呢,溫特小姐,跟我說說您自己的故事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