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要說到根本上了。這個“根本”,就是我們?yōu)槭裁匆袑W術(shù),尤其是要有文史哲這樣“百無一用”的學術(shù)?
我的回答是:為了人的幸福。
文史哲這三門學問,通常被稱之為“人文學科”。它們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叫“人文關(guān)懷”。為什么要有“人文關(guān)懷”呢?因為人與動物不同。動物只要能夠存活就行了,人卻還要活得幸福,活得像個人樣。這就要有專門的學問和學科,來研究和解決這個問題。所謂“人文學科”,就是用來干這個的。
這樣一說,也就清楚了。人文學科的目的既然是人的幸福,那么,這里說的“人”,包括不包括現(xiàn)在就活著的人,包括不包括我們的人民大眾呢?不會有人說不包括吧?那好,既然你這個學科的研究,是為了人的幸福,其中就包括我們這些現(xiàn)在就活著的人民大眾,那么,你的研究成果該不該告訴大家,以便大家分享呢?不會有人說不該吧?既然應該,那么,不傳播,不向大眾傳播,行嗎?不行吧?
所以,“學術(shù)”一詞,必須包括兩個內(nèi)容:研究與傳播。所謂“學者”,也應該包括兩種人:研究者與傳播者。當然,這里可以有一個分工,比如一部分人做研究,一部分人做傳播。也可以有一個比例,比如做研究的多一點,做傳播的人少一點。他們甚至還可以交叉,重疊,比如做研究的也做傳播,做傳播的也做研究;或者一段時間做研究,一段時間做傳播,就像“學而優(yōu)則仕,仕而優(yōu)則學”一樣。至于那比例是三七開、四六開、二八開,倒無所謂。反正不能沒有研究,也不能沒有傳播。以研究壓傳播,認為只有做研究才是真學者,做傳播就低人一等,要打入另冊,不但違背學術(shù)的初衷,而且簡直就“沒有良心”。
為什么要這樣說呢?因為除了極少數(shù)“民間學者”外,我們大多數(shù)的學者、教授、研究員,都是靠工資、津貼和課題費過日子、做研究的。這些工資、津貼和課題費,說起來是國家給的,其實是納稅人的錢。也就是說,我們是靠人民大眾養(yǎng)活的。且不說還有工人、農(nóng)民、解放軍戰(zhàn)士、商店營業(yè)員等等許許多多的人,在為我們提供各種服務和保障。那么,我們這個“學術(shù)界”,該不該有一部分人 [ 哪怕是一小部分人 ] 來為他們提供服務,作為我們對社會、對人民的回報?應該吧?既然應該,那么,當有人出來這樣做的時候,你不支持倒也罷了,還要說人家不該做,還要橫挑鼻子豎挑眼,風言風語,冷嘲熱諷,請問有良心嗎?
良心告訴我們:學術(shù)必須向大眾傳播!
學術(shù)也告訴我們:它需要向大眾傳播!
要傳播,就要有渠道,有平臺。《百家講壇》就是這樣一個平臺。這個平臺是干什么的?對接。誰和誰對接?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學者與大眾、學術(shù)與傳媒。這就是我說的“三個對接”。既然是“對接”,就得接得上。所以,作為對接的平臺,《百家講壇》不能沒有學術(shù)性,又不能只有學術(shù)性;不能不看收視率,又不能只看收視率。這就好比一個接頭,要把圓的管子和方的管子接起來,它自己就得不圓不方,又圓又方,一頭圓一頭方。這種“不三不四,非驢非馬”,恰恰正是“中間地帶”的特點。
現(xiàn)在可以回答前面那個問題了:《百家講壇》究竟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一檔“有一定學術(shù)含量”的“教育文化類”電視節(jié)目。它的任務,是向廣大人民群眾 [ 包括非本專業(yè)的高級知識分子 ] 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文化。由于它傳播的是知識、思想、文化,所以原則上必須由學者擔任主講人;由于它的任務是傳播,所以必須遵循傳播規(guī)律。
也就是說,主講人必須懂傳播。
這就給這個欄目的編導、策劃、制片人出了一個大難題。出于眾所周知的種種原因,我國的學者大多不懂傳播,而懂傳播的又多半不是學者。有學問的不會說,會說的沒學問,既有學問也會說的又未必適合上電視,就算適合他還不一定肯來,就算來了那么一兩個又不夠用?!栋偌抑v壇》是一個日播節(jié)目,每天都要推出新的一期。也就是說,它需要一大批既有學問又懂傳播還能上電視的主講人。這可上哪兒找去?
也只有一個辦法:修理。
這就有了前面說的那個“痛并快樂著”的過程。其實,并非所有主講人都像馬瑞芳老師那樣“先苦后樂”,也有“一痛到底”的,還有終于“無法修理”、白痛苦了一把的。所謂“魔鬼的床”,并非一兩個人的抱怨。
這其實很正常。傳播,畢竟不是所有學者想做的事情,也不是所有學者該做的事情,更不是所有學者都能做的事情。按照傳統(tǒng)觀念,學者的“本分”還是研究。因此,不能要求他們都能“修理”。也因此,這不是我要關(guān)心的問題。我關(guān)心的是:現(xiàn)在這些被“修理”過的主講人,是按照統(tǒng)一模式打造出來的嗎?如果他們不能成功,是因為被編導、策劃、制片人“修理”過,因而沒有了個性嗎?
回答也很肯定:不是。比如我和于丹,就不是“一個腔調(diào)”。馬瑞芳老師和隋麗娟老師,也不是。孫立群、王立群這兩個“立群”也大相徑庭,閻崇年和劉心武兩位先生,就更是“兩個腔調(diào)”。所以,說《百家講壇》按照統(tǒng)一模式打造主講人,弄得大家都沒了個性,怕是不通的。那么,問題又究竟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