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清楚,這比前一件事更讓很多人想不通。因為余秋雨畢竟有“造假嫌疑”,李輝先生卻無疑是在“打假”。涉嫌造假的你質疑,出來打假的你也批評,天底下哪有這樣離譜的?你這不是存心鬧事嗎?
理解!理解!大家的懷疑有道理!之前,確實沒有這么做的。但是,正因為以前沒有,現(xiàn)在就應該做。做什么?講清楚一個道理──“批評必須有,規(guī)則不能無?!边@道理,相信大家都能同意。但可惜,空對空地講,只怕沒人聽。這就要有案例。質疑余秋雨,可以說明“批評必須有” [ 何況他本有可疑之點 ] ;批評李輝,可以說明“規(guī)則不能無” [ 何況他本有不足之處 ] 。這樣好的案例,豈能不“借題發(fā)揮”?哈,這就是我的“別有用心”!
這當然又會遭到痛批:你怎么可以這樣“居心險惡”?尤其是,在這個造假成風的時候,怎么可以拿打假的人來說事?是的,你們的批評有道理。但我愿意告訴諸位,正因為李輝先生是好人,他的動機也是好的,我才要批評他。我批評他,就是想說明又一個道理──“動機并不重要,好人也能批評。”為什么?很簡單:如果好人是不能批評的,那就意味著一旦被批評,就“有罪推定”地成了“壞人”。這對被批評者是不公平的。所以,只有確立“好人也能批評”的原則,并且實打實地做那么幾次,批評才會真有自由。那么,動機為什么不重要?這個問題,我將另文闡述。在此文中,我將提出“批評三不問”的原則,其中第一個,就是“不問動機”。這篇文章已經(jīng)寫好,將擇日發(fā)表,敬請關注!
實際上,無論是質疑余秋雨,還是批評李輝,我都一直希望能夠超越事件本身,趁機討論一些原則性和深層次的問題。我同意劉敏先生的觀點──比李輝或易中天是否“飆車”更重要、更有價值的,是“道德質疑底線問題被鮮明地提了出來” [ 2009年6月12日《長江商報》 ] 。有責任感的讀者,是不是可以多關心一下這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