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萬言書,如蘇軾之流所為者,紙上空談耳。
馬周的奏疏所以不是“紙上空談”,在于他針對時弊,指出了切實的問題。
馬周指出當時國家形勢并不穩(wěn)定,百姓負擔沉重,勸諫唐太宗吸取隋煬帝的教訓,才能長治久安。他說:“今百姓承喪亂之后,比于隋時,才十分一,而徭役相望,兄去弟還,往來遠者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無休時。”“四五年來,百姓頗嗟怨,以為陛下不存養(yǎng)之?!瘪R周指出了這種狀況的危險性:“自古黎庶怨叛,聚為盜賊,其國無不即滅。人主雖悔,未有重能安全者?!瘪R周的這番話,不啻于向唐太宗提出了一個嚴重的警告。
馬周以歷史為鑒,指出“夏、商、周、漢之有天下”,多者八百余年,少也四五百年,主要由于“積德累業(yè),恩結于人”,而“自魏、晉逮周、隋,多者五六十年,少者三二十年而亡”,主要由于“創(chuàng)業(yè)之君,不務仁化,當時僅能自守,后無遺德可思”,所以“一夫大呼,天下土崩矣”。他直陳太宗“雖以大功定天下,而積德日淺”,所以應“隆禹、湯、文、武之道”,“節(jié)儉于身,恩加于人”,才能“卜祚遐長,而禍亂不作也”。
馬周對當時的吏治也提出了尖銳批評,要求改革只重內官,忽視縣令、刺史的選官的弊病。他說:“臣聞天下者,以人為本。必也使百姓安樂,在刺史、縣令耳??h令既眾,不可皆賢,但州得良刺史可矣。”他批評當時選官,“獨重內官,縣令、刺史頗輕其選。又刺史多武夫勛人,或京官不稱職始出補外”,這樣必然會使“百姓未安”。
馬周的政見得到了唐太宗的贊賞,也得到同僚的稱許。唐太宗說:“我于馬周暫不見,則便思之。”中書侍郎岑文本則說:“吾見馬君論事多矣,援引事類,揚搉古今,舉要刪蕪,會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一言不可減。聽之靡靡,令人亡倦?!边@也許就是毛澤東把馬周的奏疏視為“第一奇文”的原因吧!
馬周出身比較低微,“少孤,家寠狹”,“落拓不為州里所敬”。后輾轉到京師,借住中郎將常何家,由于替常何代擬了二十余條評論政治得失的意見而被唐太宗發(fā)現(xiàn),從此成為備受信任的股肱之臣,為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貢獻了重要力量。
毛澤東對馬周的才德評價很高?!缎绿茣纷髡邭W陽修評論說:“周才不逮傅說、呂望,使后世未有述焉?!泵珴蓶|卻認為商王武丁時的相傅說和輔佐周武王滅商的呂望(即姜太公)比不了馬周。他說:
傅說、呂望,何足道哉。馬周才德,迥乎遠矣。①
馬周飲酒有海量,青年時期曾“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獨酌”。他在48歲時便因病而死,毛澤東認為他所以不能長壽,是由于“飲酒過量,使不永年” ②,對這位杰出的歷史人物的英年早逝流露出一種深深的惋惜之情。
毛式歷史人才觀
毛澤東在批注史籍和談論歷史時,有一個很大的特征就是以“歷史人物為中心”。那么,什么樣的歷史人物能引起毛澤東的矚目呢?或者說,毛澤東對歷史人物褒貶取舍的標準是什么呢?
其一,不以出身地位論英雄
毛澤東曾多次把項羽和劉邦兩人并提,并進行比較。在讀《史記》時,毛澤東曾在《高祖本紀》中寫了這樣的批語:
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