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一針見血地指出:被歷代統(tǒng)治階級捧為“神圣”的“五帝三皇”,不過是欺騙人們的鬼話;被正史記載誣為“盜匪”的奴隸起義的領袖、農民起義的領袖(盜跖、莊蹻、陳涉,以及毛澤東在其他文章中提到過的歷次農民起義的領袖人物),才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風流人物”。
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在《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這篇文章中,對中國古代歷史提出一個總體的看法:
中華民族的發(fā)展(這里說的主要地是漢族的發(fā)展),和世界上別的許多民族同樣,曾經經過了若干萬年的無階級的原始公社的生活。而從原始公社崩潰,社會生活轉入階級生活那個時代開始,經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直到現(xiàn)在,已有了大約四千年之久。
這是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的社會發(fā)展階段論,對中國歷史發(fā)展階段的基本劃分。根據這個劃分,中國歷史在進入近代之前,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
①無階級的原始社會;
②奴隸社會;
③封建社會。
在該文中,毛澤東對中國古代社會的文化價值,給予了積極肯定:
在中華民族的開化史上,有素稱發(fā)達的農業(yè)和手工業(yè),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fā)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
可以看出,毛澤東對中國古代社會的文化價值的確認,包括三個基本的方面,那就是:
其一,古代經濟發(fā)展的成果;
其二,偉大歷史人物;
其三,文化典籍。
毛澤東自豪地說,“中國是世界文明發(fā)達最早的國家之一”,同時提供新的論據說,“中國已有了將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
毛澤東說:“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于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于革命傳統(tǒng)的民族?!边@里所說的“自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能忍受黑暗勢力的統(tǒng)治”,“反對外來民族的壓迫”,“贊成平等的聯(lián)合,而不贊成互相壓迫”。毛澤東在這里所說的革命,指的就是反抗、推翻和改造黑暗勢力(地主和貴族)的統(tǒng)治的農民起義,而改朝換代的關鍵,就是這種革命斗爭。毛澤東認為:“多數朝代的更換,都是由于農民起義的力量才能得到成功的?!蓖瑫r,毛澤東把反抗外來民族的壓迫的斗爭,也看做革命傳統(tǒng)的一個方面?!霸谥腥A民族的幾千年的歷史中,產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領袖。所以,中華民族又是一個有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和優(yōu)秀的歷史遺產的民族?!?/p>
毛澤東在這篇文章中指出,中國封建社會始自周秦,往后延續(xù)了3000年左右,并認為中國的封建制度的經濟、政治、文化“長期地陷在發(fā)展遲緩的狀態(tài)中”。
毛澤東在闡述中國封建社會的階級關系時指出,農民身受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過著貧窮困苦的奴隸生活,并且沒有人身自由,沒有任何政治權利,“地主階級這樣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所造成的農民的極端的窮苦和落后,就是中國社會幾千年在經濟上和社會生活上停滯不前的基本原因”。
毛澤東從階級斗爭的觀點出發(fā)解釋中國古代歷史,認為“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在這樣的社會中,只有農民和手工業(yè)工人是創(chuàng)造財富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基本的階級?!倍r民起義是封建社會的階級斗爭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他說:“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只有這種農民的階級斗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zhàn)爭,才是歷史發(fā)展的真正動力。因為每一次較大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zhàn)爭的結果,都打擊了當時的封建統(tǒng)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但是,“由于當時還沒有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生產關系,沒有新的階級力量,沒有先進的政黨”,“這樣,就使當時的農民革命總是陷于失敗,總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貴族利用了去,當作他們改朝換代的工具。這樣,就在每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民革命斗爭停息以后,雖然社會多少有些進步,但是封建的經濟關系和封建的政治制度,基本上依然繼續(xù)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