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又認為:當時對孔夫子,最好是暫時沉默,既不大搞批判,也不大搞贊揚。④
1943年6月28日,毛澤東在劉少奇的一封信上批寫道:
剝削階級當著還能代表群眾的時候,能夠說出若干真理,如孔子、蘇格拉底、資產(chǎn)階級,這樣看法才是歷史的看法。
并且明確說“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歷史的看法”。⑤
毛澤東為自己的兩個女兒取名為李敏、李訥,“訥”、“敏”二字,其實來自于《論語·里仁》中記載的孔子的一句話:“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化孔夫子的名言而為愛女的名字,不也正是表明毛澤東對孔子的肯定和欣賞嗎?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fā),毛澤東對孔子的態(tài)度同建國前大體相同。
1953年,毛澤東在一次講話中說:關于孔夫子的缺點,我認為就是不民主,沒有自我批評精神?!拔嶙缘米勇范鴲郝暡蝗胗诙?、“三盈三虛”、“三月而誅少正卯”,很有些惡霸作風,法西斯氣味。不過,第二年,毛澤東在一次講話中說過與此相反的話:孔夫子是革命黨,此人不可一筆抹殺,不能簡單地就是“打倒孔家店”。
1964年8月18日,毛澤東在北戴河的哲學談話中說:孔子講“仁者人也”,“仁者愛人”。愛什么人?所有的人?沒有那回事。愛剝削者?也不完全,只是剝削者的一部分。不然為什么孔子不能做大官?人家不要他。接著在談到《詩經(jīng)》時,他又稱贊了孔子,說孔夫子也相當民主,男女戀愛的詩,他也收。
1956年6月,毛澤東在《水調(diào)歌頭·游泳》一詞中直接引入《論語》中的原句而寫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借以抒發(fā)時光在流逝,社會在進步,應奮發(fā)躍進的豪情壯志。當然,這也表明毛澤東對孔夫子其人其語的賞識之情。
1956年8月24日,毛澤東在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中說:“孔子是教育家,也是音樂家,他把音樂列為六門課程中的第二門?!?⑥
1958年5月8日,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澤東在談到青年人勝過老年人時,列舉了中國歷史上的許多名人,其中說到孔子。他說:
孔夫子在青年時也沒有什么地位,當過吹鼓手,在人家辦喪事時,給人家喊禮,后來教書。他雖然做過官,在魯國當過司法部長,也是短期的。也還當過管錢的小官,相當于我們農(nóng)業(yè)社的會計。他學了很多本領,顏淵是孔子的弟子,算個二等圣人,他死時才三十二歲。
這番談話對孔夫子的肯定之情溢于言表。
1958年11月21日,毛澤東在武昌會議上談到“有實無名”問題時說:一個人學問很高,如孔夫子、耶穌、釋迦牟尼,誰也沒有給他們博士頭銜,并不妨礙他們行博士之實,孔子是后來漢朝董仲舒捧起來的,以后不太靈了。到了唐朝好一點,特別是宋朝朱熹以后,圣人就定了。到了明清兩代才被封為“大成至圣文宣王之位”。到了五四運動,又下降了。圣人不圣人,吃不開了。我們共產(chǎn)黨人是歷史唯物主義者,承認他的歷史地位,但不承認什么圣人不圣人。
1964年2月13日,毛澤東在春節(jié)座談會上談教育問題時充分肯定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他對主管教育工作的領導同志說:孔夫子的傳統(tǒng)不要丟。在談話中,他還以贊賞的口氣講了孔子的經(jīng)歷,說明孔子的學問是從實踐中自學得來的。他認為,孔子這個人愛說老實話,為此,吃了不少苦,挨了不少罵。當然在談話中,他又一次指出孔子辦教育不重視生產(chǎn)勞動的缺點,提出這方面我們要想辦法補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