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毛澤東眼中的國學(2)

毛澤東品國學 作者:盧志丹


“國學”即“中國學術”,是有別于西方學術的中國特有之學術系統(tǒng)的簡稱。“國學”之名,始見于清末。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此時毛澤東年方十四,還未走出韶山,劉師培、章太炎、鄧實等創(chuàng)辦了《國粹學報》,在其二十七期,鄧實發(fā)表了《國學精論》一文。1910年,章太炎先生的《國故論衡》刊印以后,一紙風行海內外,成為莘莘學子的必讀之書。所以,國學又被稱為“國故”、“國粹”、“國故學”,西方學者則稱之為“漢學”。

在如此濃厚的研究國學的氛圍中,毛澤東下定“略通國學大要”的決心是很自然的事了。

國學的分類,有人按清朝的四庫全書,分為四部,即“經、史、子、集”。

清朝的學者姚鼐的《古文辭類纂》則認為可以分三門:曰義理,曰詞章,曰考據(jù)。備受青少年時代的毛澤東崇拜的清代“中興之臣”曾國藩于此三門之外,又增加“經世”一門。

毛澤東很推崇曾國藩的四分法。1915年9月他在給好友蕭子升的信中說:

仆觀曾文正為學,四者為之科。曰義理,何一二書為主(謂《論語》、《近思錄》),何若干書輔之;曰考據(jù)亦然;曰詞章曰經濟亦然。

雖然青年毛澤東主張“略通國學大要”,但他對國學中所包含的糟粕是有著清醒認識,并深惡痛絕的。他在致黎錦熙的信中說:

吾國人積弊甚深,思想太舊,道德太壞……吾國思想與道德,可以偽而不真,虛而不實之兩言括之,五千年流傳到今,種根甚深,結蒂甚固,非有大力不易推陷廓清。

主張大力“推陷廓清”,這其實是當毛澤東成為一名馬克思主義者之后,主張對包括國學在內的舊思想、舊文化,采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批判地繼承”的思想之端倪。

在經歷一番艱難的“上下求索”之后,毛澤東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從此,他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犀利而深邃的目光,重新審視自己所熟悉的國學。

一方面,毛澤東主張要繼承以國學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

1938年,在中國共產黨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在號召全黨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同時,認為要學習中國的歷史遺產:

我們這個民族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fā)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

另一方面,毛澤東反復強調,必須以批判的態(tài)度對待傳統(tǒng)文化。

在著名政論文《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說:

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fā)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fā)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須將古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yōu)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qū)別開來?!覀儽仨氉鹬刈约旱臍v史,決不能割斷歷史。但是這種尊重,是給歷史以一定的科學的地位,是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fā)展,而不是頌古非今,不是贊揚任何封建的毒素。

“批判地繼承”是毛澤東對待以國學為核心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以貫之的原則和態(tài)度。正因為持此態(tài)度,使他能夠古為今用,使古老的國學在他的“丹青妙手”上與時俱進,煥發(fā)出獨具中國特色的智慧光芒和勃勃生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