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是白龍馬還是小毛驢(5)

大學畢業(yè)年薪10萬 作者:王海濤


這篇課文從1957年開始,50多年來一直入選小學教材至今,并被譯成英、法、日等14種文字,對外年發(fā)行量達26萬余冊,凡有兒童文學結集出版的,《小馬過河》總會入選。

這篇課文表面上強調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精神,激勵學生樹立敢于實踐,勇于探索的精神,但是實際上,正是這種用扼殺獨立思考精神的方式來培養(yǎng)獨立思考精神的教育,使我們的學生喪失了獨立思考的精神。

我們都曾經被要求寫《小馬過河》的讀后感,一個小學生寫得出來深刻的作文嗎?

雖然比較困難,不過我們的小學生“天生我才”,小小年紀就具備了研究生的文獻檢索能力--去父母的書架上找參考文獻。

找來找去,發(fā)現了《鄧小平文選》里有這樣一句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仔細想想這句話對這篇作文的要求來說真是扣題,扣題到令人發(fā)指的程度。

于是你洋洋灑灑500字,一蹴而就了一篇讀后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論小馬過河》。語文老師一看崩潰了,三年級的小學生竟然能寫出上升到意識形態(tài)高度的深刻作文,不由得對你刮目相看!

于是你的作文成為全校范文,而你的照片掛上大紅花,貼在學校的櫥窗里供人瞻仰!

我們也許就是這樣混過了我們的小學時代,卻全然沒有去想小馬過河這件事的荒謬性。如果這個故事成立,那么這個故事隱含的前提是小馬是一匹智力障礙的小馬。

為什么這樣說呢?

因為一匹智力正常的小馬完全能夠判斷老牛和小松鼠的高度,如果老牛說水只到他的小腿,那么對于小馬來說,河水頂多到小馬的屁股,而小馬又不像螞蚱,呼吸器官長在肚子上,所以肯定是過得了河的,何來松鼠一說,更何來問馬媽媽一說?

中國的學生太像小馬了,明明自己能判斷的事情,卻非要回過頭來問家長、問老師。而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往往由于看透了這一點,又裝出酷酷的樣子給予莫名其妙的鼓勵,顯得好像很有教育思想和技巧。

可是如果小馬真的是智力障礙,從課文的描述來看,也明顯說不過去,因為一個智力障礙的小馬怎么會說話呢?

如果想讓這個故事合乎邏輯和現實,似乎應該這樣編寫:

有一天,小馬要過河,不知道水的深淺,于是問牛伯伯:“牛伯伯,水有多深???”

高大的牛伯伯驚恐地對小馬說:“小馬你千萬別下水,前幾天我的一個比我高得多的野牛朋友在這條河里淹死了!”

小馬又去問松鼠:“可愛的小松鼠,水有多深???”

小松鼠若無其事地答道:“一點兒不深,才到我腳趾呢!”

這時候小馬怎么辦?

小馬崩潰了!

于是小馬跑回馬棚,把這個情況跟馬媽媽說了,馬媽媽也崩潰了!

在這種情況下,馬媽媽也沒有辦法了。對于小馬來說,這個時候真的只能靠自己了,要么不過河,要么冒著生命危險檢驗“真理”。

如果故事是這樣的,才真的具有教育意義,也才跟我們殘酷的社會現實相符合。

故事還沒完,老牛和小松鼠究竟誰說得對呢?

其實這里面有兩種可能的情況:一種情況是,老牛和小松鼠說的都是實話。河流畢竟不是洗臉盆,顯然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淺,也許剛好無良的采砂商在河底挖了一個大坑,把無辜而又高大的野牛同志淹死了;也許小松鼠過去的地方剛好處于枯水季節(jié),水淺灘平。

另一種情況是,老牛和小松鼠說的都不是實話,它倆閑得無聊,串通起來玩了小馬一把。

我們大學生在求職的過程中,也常常會面對這種問題。

為了打聽某個公司的優(yōu)劣,向兩位同在這個公司工作的師兄進行咨詢,結果卻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結論--一個師兄對這個公司抱怨不斷,一個師兄卻贊譽有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