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三畏的漢語,盡管十分精湛,但對日語卻難稱嫻熟。他的夫人在一封信里說得很清楚:“他被人扣上了日語專家的頭銜,但實際上他只是十年以前跟一個日本水手學過一點日語,并且從那以后就再也沒有機會練習過。他的日語基礎是如此薄弱,可以想像,成功完成任務的可能性是極小的?!蓖白匪?,據(jù)衛(wèi)三畏1837年9月10日致安德森牧師的信以及吉利克《伯駕與中國的開放》一書,衛(wèi)三畏接觸日本水手的時間是十六年前的1837年,當時美部會計劃將七名在外國海域遭遇海難的日本水手送回日本,順便探查正處在閉關鎖國的日本。那次他們乘坐的是名為“馬里遜號”的商船,由于傳教士身份敏感,衛(wèi)三畏是作為自然學家的身份出行的。這次訪問完全失敗,因為日本人根本不允許他們登岸,也拒絕七位水手返國,還用炮火襲擊他們。七位日本水手只好原船回到中國。其間衛(wèi)三畏開始向這些日本人中的一位學習日語,甚至還在日本人的協(xié)助下將《創(chuàng)世記》、《馬太福音》等篇章翻譯成日文 —— 那的確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
不管怎樣,佩里將軍還是對衛(wèi)三畏深信不疑,反復勸說,甚至說這是這個大計劃能否成功的決定條件,四十一歲的傳教士兼漢學家只好勉為其難地答應了。
1853年5月啟程,經(jīng)過琉球,7月抵達日本。日美進入交涉階段,或許語言真是問題,日本人忙從長崎找來一個會荷蘭語的通譯,才大致解決了相互溝通問題。雙方很快達成妥協(xié),在7月14日舉行美國總統(tǒng)信函交接儀式,美方四百人[其中五十名官員,五十名樂師],日方一千五百名軍人,五十名官員。雙方舉止得體,秩序井然。衛(wèi)三畏說:“這是一次東方與西方的會晤,是國際交往史上的一大盛事,也意味著美國參與亞洲事務的開始。”
美日正式簽約是在次年3月12日。據(jù)衛(wèi)三畏的記載:“在舉行簽字儀式時,日方特使帶來了三份日文本的條約,一份荷蘭文譯本,還有一份中文譯本。我們則帶來了荷蘭文和中文譯本各一份,英文譯本三份?!逼渲校袀€細節(jié)很重要:衛(wèi)三畏熟悉《中法黃埔條約》,所以,美日條約的第九條就是根據(jù)他的建議,規(guī)定了日本須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 —— 這也許是漢學家對于此次締約內容的一個相當實質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