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2)

給沒有收信人的信 作者:陳樂民


但“變”終是要“變”的。自從國門被迫打開一道縫至清末民初,一潭止水的中國同外界,主要是同泰西文明的隔絕不可能繼續(xù)下去了。當時洋務運動的一些明審之士眼睛盯住了西歐的物質(zhì)文明,以為只要有洋槍洋炮,加上工業(yè)機器,就可以使中國改觀。另一批先進者,對西方了解比較多些,看法進了一步,突破了“中體西用”的觀念。從嚴復到康梁,以及薛福成、郭嵩燾、容閎等人,認為不僅要看到物,還要看到精神。嚴復已看到“中學有中學之體用,西學有西學之體用”,郭嵩燾在《使西紀程》中則進一步說:“西洋立國,自有本末,誠得其道,相輔以致富強,由此而保國,千年可也。不得其道,其禍亦反是?!?/p>

戊戌改良運動雖被鎮(zhèn)壓,但思想繼續(xù)發(fā)生作用。內(nèi)外壓力迫使清廷表示要籌備“君主立憲”。五大臣放洋,雖只看到些皮毛,他們寫回的報告畢竟以贊嘆的口氣敘述了他們見到的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新鮮事。

世紀之交的中國經(jīng)過半個世紀的遲疑和徘徊、斗爭和鎮(zhèn)壓,對世界上的事已不那樣完完全全地愚昧無知了??陀^上,中國遲早裹進世界潮流,已不可避免。孫中山所謂:“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二十世紀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世紀,在這一百年中,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推翻了綿延數(shù)千年的帝制,袁世凱、張勛之類的“復辟”鬧劇,有如電光石火,共和立憲思想深入民眾各階層。逆潮流而動的北洋軍閥在北伐戰(zhàn)爭中一個個灰飛煙滅。

八十年前的“五四”運動,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全民卷入的愛國運動和思想啟蒙運動,同時也是一場開啟民智的運動,各種新舊思潮如潮水般在中國大地涌動,相互激蕩,形成空前的思想交鋒的真正百家爭鳴的局面。人們可以對“五四”運動的特征提出各種解釋,說它是激進主義、理性主義的思想運動,是新文化運動,是打倒“孔家店”、反封建傳統(tǒng)的運動等等。但其中對中國前途命運最具啟蒙意義、概括得最恰當、且已成為既定觀念的,是從西方迎來的“民主”和“科學”。此后的中國歷史,有前進,也時有后退,但“民主”與“科學”是永遠需要提倡和堅持的。假如排除了德、賽兩先生,則激進也罷、溫和的漸進也罷,便無所歸依,“五四”就失掉了靈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