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記(15)

給沒有收信人的信 作者:陳樂民


二○○七年十二月九日周日

五古、七五、“近體”

舊詩有古詩和近體詩之別。

近體詩講平仄,五律、七律還要講對仗。古詩自由得多。即使是杜甫,所作古詩也優(yōu)于律詩?;蛘f古詩中好的,比律詩中好的要多。

杜古詩如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等,求之律詩,很難達到那水平。古體詩還可寫得很幽默、調侃,接近口語。新文學運動提倡白話文,好的白話詩也可以寫得像古體詩。古體詩比較容易寫,平仄不拘,韻腳也可以隨機應變?,F(xiàn)在作新詩的人不懂詩的源流,靈機一動,就寫出一些辭藻美麗的句子,但沒有絲毫詩意。所以也許學古體詩是提升新詩品格的一個方法。杜甫的許多古體詩,真的都是大白話。如《醉時歌》,把廣文先生鄭虔的體態(tài)寫活了。

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 周二

五十知天命

吾青、中年時(五十歲前)無思想,隨環(huán)境所左右。十五、六歲時,北京屬“國統(tǒng)區(qū)”首善之區(qū),尊崇蔣委員長。旋國共開戰(zhàn),不知“共”為何物,對蔣漸失信。中有教授般人士。我無分辨能力,也不往那上面想。政治上糊涂人也。

四九年吾十九歲,初上大學,仍無思想,后隨流漸識共產黨而隨之。五三年入“和大”,“政治學習”每天晨讀一小時,規(guī)定讀《聯(lián)共黨史》,通書都是斯大林戰(zhàn)敗各個“錯誤”路線代表人物之史。心中有一點不解,學它何用?但并不再想下去,叫學就學吧。在“和大”二三十年被動而積極被“改造”。這期間確實讀了相當多的馬列毛,只吃不消化,更不懂為什么。然而心儀的還是文化。

行年五十始有所疑,由疑生悟,此過程至八九年始頓悟,又十數(shù)年而徹悟,已七、八十歲了。回首往事真是平淡而又平淡,迷迷糊糊過了幾十年。幸好越老越明白,惟救國救民連滄海之一粟都夠不上,但自己明白了,總是一生中最幸運的事。

如何寫“回憶錄”,只在這圈子里“回憶”,沒什么大意思。

杜詩“欲覺開晨鐘,令人發(fā)深省”,已經太遲了。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日 周四

楊絳《走在人生邊上》

楊絳以九六高齡作《走在人生邊上》。通書歸結四字曰:靈性良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