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隨想(7)

給沒有收信人的信 作者:陳樂民


并非機械的“重復”,而是經過思想之流動而使于盛年形成之思想更趨于成熟。其所揚棄,可能出于環(huán)境之變遷,有了新的外力的推動,因而促使原來的思想發(fā)生動搖,此種“動搖”常是被動的,而非原有思想之自然發(fā)展或延伸,則此類“動搖”后形成之“新思想”每不鞏固,原有之思想根基仍在,蓋這種“新思想”之基礎是一種“混合物”,且不能自成體系。一旦環(huán)境又發(fā)生變化,使新思想之基礎隨之發(fā)生動搖,則原有之思想可能復歸,而“復歸”后之原有思想有可能進入新的更深層的境界(或新的升華)。這一新的升華則可能是原有思想的合乎理性原則的“凈化”。人的思想由此把思想流動的圓圈封合。馮友蘭先生的哲學思想,即循此軌跡以進。

中國傳統(tǒng)哲學何以不能開出自然科學一脈,國內外學人多有探討。此當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特點求之。中國傳統(tǒng)哲學分兩部分。一屬政治的、倫理的哲學,西人謂為“應用哲學”,即政治、社會哲學,道德文章、典章制度皆屬之。二屬理、氣、心性之學,屬“天人合一”之大范疇,其中間有西方“本體論”的味道。然而二者(政治哲學和心性之學)均視工藝為奇技淫巧,視為末技。前者之根本是“統(tǒng)治術”,可能開出科學的,本來應在后者,但宋儒拐到了“太極”、“太和”等虛空概念里,并在里面轉來轉去,最終墜入鑿空之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