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項馨吾(2)

曲人鴻爪:張充和珍藏的文化曲人的筆墨留念 作者:張充和


同時在題款中,項馨吾先生也寫下一段回憶的文字:

回憶童年時,先父游滬南半淞園,余隨侍焉。園內溪橋小邱,筑亭翼然。髯翁三四倨坐亭內,依笛而歌,聲韻幽揚,余聞而神往。先父戲令試嗓,某翁授以“天淡云閑”四字,瞬能和笛,引吭高歌,眾嘆可造。從茲沉湎曲事,幾近五十年,未敢間斷。今春約充和同上氍氈,合奏《小宴》,允稱海外韻事。但余迷增形衰,唱來叫天天不應,則當年情景等成黃花矣。因錄《粉蝶兒》以奉充和知音。項馨吾,時年六十有六。

以上題款表達了一位移居海外的藝術家,對昔日美好時光消逝的悵念。項先生稱充和為“知音”,更加點出了友誼在人生道路上之可貴。

1978年夏,項馨吾先生終于有機會回國探親,先后與各地曲友相聚(包括周銓庵、俞平伯、胡忌諸位),并演唱大官生,也為友人吹笛伴奏。那年11月間,他和大陸曲友們一同到南京江蘇省昆劇院看戲,被演出的《寄子》一出感動得痛哭流涕。當時充和的二姐張允和(北京昆曲研習社主任委員)正好在場,于是有感而發(fā),就寫了一首詩贈給項老:

聞歌寄子淚巾侵,

卅載拋兒別夢沉。

萬里云天無阻隔,

明年花發(fā)覓知音。

1983年5月,項先生以喉癌病逝于紐約,享年八十五歲。

此后充和仍與項家子女保持密切聯(lián)系。例如,項先生的女兒項斯風女士(她從前曾與充和登過一次臺,串演《牡丹亭》里的春香),最近(2009年9月30日)就帶了家人一起來拜望年高九十七歲的充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