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王星拱,字撫五,1887年出生于安徽懷寧王家大屋。王星拱是安徽省第一批官費留學生,遠赴歐洲,學習于倫敦理工大學并獲碩士學位。1910年,參加中國同盟會。1912年,他和皖籍留學生丁緒賢(現代化學家)等人發(fā)起組織科學社(后與留美學生成立的“中國科學社”合并)。1916年學成歸國的王星拱任教于北京大學理學院,1920年,北京大學出版的所著《科學方法論》一書,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說明科學方法論的專著。內容涉及:現象界之復雜,或然之理論和他的測算,歸納邏輯現象的數量,錯誤之免除與減少,觀察與試驗,逼近與理論,假定之用法,知識之類別,綜合和推較,分類,例外之應付,概括的結論等。王星拱認為“科學方法是什么呢?換一個名字說,就是實質的邏輯。這實質的邏輯,就是制造知識的正當方法”。該書介紹了關于“歸納與論理”“觀察和實驗”“假定和方法”等科學方法論的基本理論和概念,對培根、穆勒為代表的西方歸納邏輯進行了討論和分析,啟發(fā)了國人的科學意識,對國民改變思維方法及其后學術界進一步接受演繹邏輯和數理邏輯,都有助推之功。
③完顏祥卿老師,他本是一中的校長,被聘為山大高中的論理學教師。論理學就是現在的邏輯學。這門課,高中的學生都不大重視。季羨林也不重視,但是到清華以后,因為選了邏輯學的選修課,就把這門課和這位老師聯系在一起了。結果清華的邏輯是數理邏輯或者辯證邏輯,而完顏祥卿老師的邏輯,則是形式邏輯。
④鞠思敏老師個子魁梧,步履莊重,表情嚴肅卻又可親,給季羨林以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是正誼中學的校長,并不教課,只是在上朝會時,總是親自對全校學生講話。在這種每周一次或幾次的朝會上,鞠老師講的無非是一些待人處世的道理,并沒有什么驚人之論。但是這些普通的道理,從他嘴里講出來,那緩慢而低沉的聲音,認真而誠懇的態(tài)度,卻總是能打動這些初中孩子們的心。
從大一點的孩子們那里,季羨林了解到鞠思敏老師的一些情況。早在1913年,作為同盟會成員的鞠思敏從榮成來到濟南,有一天,鞠思敏到商務印書館買書,店面里的柜臺很高,像當鋪一樣,來買書的人需仰頭才看得到,自命清高的他無法接受,就聯絡了山東教育界兩百余人,集資大洋5000多塊,辦起了教育書社,位置就在商務印書館旁,與其分庭抗禮。
鞠老師不是一個賣嘴皮子的人,他一生著力追求的是言行一致、民族氣節(jié)。到季羨林考上山東大學附屬中學時,鞠老師受聘給附中的學生們上課,教倫理學,用的課本是蔡元培先生的著作《中國倫理學史》。
后來他成為山東省立濟南師范學校的第一任校長。
再后來,日本侵略者占領了濟南,慕鞠思敏老師的大名,想方設法,勸他出來為日本人做事,以壯敵偽的聲勢。鞠思敏為人正直,賦予正義感和愛國熱忱。他同情支持學生的抗日活動,對到南京請愿的學生大力贊揚、鼓勵,并親自到火車站為候車的學生送茶送飯。對被捕的學生,他總是設法營救。當年鄉(xiāng)師的共產黨員于一川、王路賓、張宏凡、姚仲明等都受到過他的庇護。鞠思敏愛憎分明,剛直不阿。1937年底濟南淪陷,日偽當局因知其聲望,多次派人登門敦請出任教育廳長,但是鞠思敏先生總是嚴詞拒絕。再到后來,生計已經非常困難了,他只能每天吃開水泡煎餅,再加上一點咸菜,這樣來勉強度日,卻始終未為五斗米折腰,終于在極度憂患之中郁郁逝世。鞠思敏畢生致力于教育,被后人譽為“山東的蔡元培”。
1944年8月7日,鞠思敏病逝于寓所。終年72歲。當時雖處戰(zhàn)亂年代,但在殯喪的那一天,濟南市民、正誼中學的校友聞訊趕來執(zhí)紼,送殯的人群長達數里。
⑤季羨林在北京考完之后,同去的山東老鄉(xiāng)都面帶驚慌之色,幾乎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錄取的希望破滅了。濟南高中的英語教學從來沒有做這樣的練習,所以考北大的幾個同學,被這當頭一棒給打懵了,沒有幾個考生能聽得懂。當時去北京趕考的學生有八九十人,大多都報了北大和清華,機會難得,蒙上就賺了。但考完以后,很多學生傻了眼。清華當年招收200多學生,北大更少,只有100多名。所以能夠考上這兩所學校的,很少很少。對付不了北大和清華考試的一些考生,最后被為了收報名費和學費的朝陽大學錄取了。季羨林因為基礎比較牢固,很容易就對付過去了。結果,這次考試,他撞上了喜神,北大和清華他都被錄取,一時間成了人們羨慕的對象。
⑥先住二院,與王岷源同住,王岷源經常借錢。后來到1932年9月和宿舍辦公室交涉,由山東老鄉(xiāng)許大千幫助找到新樓350房間,拿毯子占上,卻被熊大縝、崔興亞搶占,交涉半天才住進去。后來他又搬到新樓的三樓311房間,同屋住的是陳兆祊。來往多的同學有王炳文、姜春華、江世煦、劉玉珩、離休潔、張延舉、沛三、連璧、菊巖、梁興義、嚴懋垣、張彥超、郭騫云、張露薇(中文系)、張文華、孔慶鈴、許振英、田德望、錢鐘書、吳晗、胡鼎新(喬木)、梁作友、高耀西、薛德昌、曹葆華、瞿冰森、呂仲巖、鮑芳園(向季羨林借過錢)、沈聿功、子正、顧憲良、蔡淳、何其芳、璧如、王宗貝、張明哲、蔣豫圖、李嘉言、張嘉謀、朱企霞、馬玉銘、宗植。與李長之、吳組緗、林庚最為親密,結為“四劍客”。
與山東老鄉(xiāng)李祺(柏寒)、方振山(靜軒)、徐家存(因其、蔭祺)、王聯榜(峻岑)、別遇昌(鴻高)、朱延統(貫一)、森堂(馬森堂)、虎文(張?zhí)祺耄?、西園(牛西園)、石生、希元、閽者云、志鴻,還有不是濟南人的德州人許大千(振德)來往也很頻繁。另外與行健、友忱也有書信往來。
⑦中國社會科學院是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的基礎上,于1977年5月建立的。郭沫若1978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