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抱回,心卻依舊在外流浪。
周幽王很幽怨,他不知道如何才能與褒姒一如從前地把盞言歡,而非現在的冷漠無言。
那個溫暖的下午,那些燦爛的菊花,那位蓮花般動人的女子,那天的風很輕、很清。
被記憶中的風一吹,周幽王的腦袋立刻清醒了起來,他忍不住用手拍著腦門一個人揚揚得意哈哈大笑。
翌日一早,褒姒剛剛睜眼,就發(fā)現周幽王正用一種詭異的微笑看著她。褒姒冷冷地掃了一眼,繼續(xù)翻身睡覺。
忽然,“刺啦”一聲,很清脆,并有些熟悉。褒姒一愣。
“刺啦”“刺啦”“刺啦”“刺刺啦”“刺刺啦啦”,聲音竟開始綿延不絕。褒姒忍不住轉頭對著周幽王冷冷問道:這是什么聲音?
周幽王嘿嘿一笑道:你猜。
褒姒再一細聽,皺眉道:有人在撕彩繒?
周幽王微笑地點了下頭,臉上洋溢著驕傲之色。
褒姒皺眉道:這是為何?
周幽王舔了下嘴巴,悠悠地道:只為博佳人一笑。
褒姒道:你以為我會笑?
周幽王笑道:上次你撕裂王后彩繒時豈不笑了?
褒姒冷哼了一聲。
周幽王忙道:你又何苦不承認你笑了?
褒姒“嗯”了一聲,頭一偏,又向里獨自睡覺去了,剩下周幽王茫然不知所措,撓了下頭,只好一個人傻傻地聽著這前呼后應的“刺啦”之聲。
整整一天沒有停歇,而這一天卻并沒有發(fā)生奇跡。
周幽王無時無刻不在一眨不眨地盯著褒姒的臉,他希望她能如上次一樣,嘴角翹起一個小小的弧度??v使是很冷的,但也比沒有強。
就在周幽王近乎絕望的時刻,褒姒終于笑了一下。
這個笑一閃即過,不是冷笑,而是苦笑,哭笑不得的苦笑。
因為連周幽王都在苦笑了,一天下來,由“刺啦”和“哧刺啦拉”組成的噪聲幾乎能讓人精神崩潰。
幸好,到傍晚的時候,一切又恢復了平靜。因為,全城的彩繒都被撕光了。
一笑傾城,可這次笑的導演卻是極其失敗的,周幽王不得不面對這個殘酷的事實。
周幽王的壓力陡然間增大了很多,但很快,褒姒的壓力變得比他還要大。因為她們的兒子伯服呱呱墜地了。
無論是初為人父還是初為人母,都該是世界上最幸福和最具成就感的事,可褒姒卻例外。
她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相反,她是愛得太深沉。
愛得越深沉,就越缺乏安全感。
她在為孩子的未來擔心,她知道,有一雙惡狠狠的眼睛正在盯著她和她的孩子,只要稍有機會,一定會毫不手軟地置他們于死地。
宮廷斗爭的殘酷與血腥,褒姒早有領教。
她不希望伯服以后的命運比她還要坎坷。她雖是棄嬰,可還有口飯吃,而伯服卻極有可能在某個夜晚睡去后,就再也不能醒來。
被夭折,這難道會是壓迫伯服的宿命?她和她的兒子是弱勢群體,雖然現在大紅大紫。
周幽王已到了整夜失眠的地步。這種內心的煎熬,已太尖銳太沉重。褒姒的壓力翻倍施加于他,褒姒清楚,只有周幽王才是她和孩子的唯一救星。
可是,對申后和太子下手,周幽王情何以堪?糟糠之妻不下堂,虎毒尚且不食子。
生活充滿了灰暗的無望,周幽王決定讓自己和褒姒都活得稍微輕松些。
博美人一笑的念頭又開始急劇起來,可能用的法子周幽王已用盡,他真的黔驢技窮。
但,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周幽王想到了一個前朝的典故,孔甲貼榜招賢養(yǎng)龍師的故事(見本書第一冊6.2節(jié))。人間既然連養(yǎng)龍師都能找到,還怕找不到博佳人一笑的賢士?
一張黃榜華麗地貼出,標的千金。真是一個絕佳的發(fā)財機會。
可惜,這筆錢卻被一個更有錢的人賺到了。
一個人竟慢篤篤地走到宮門前,揭下了貼在墻上的黃榜,一如劉累。
虢石父。
虢石父不但善于把持朝政,而且還擅長創(chuàng)意。
周幽王瞪大著眼問道:愛卿果能讓娘娘一笑?
他和虢石父臭味相投這么多年,竟從不知虢石父還有此般本領。
虢石父笑道:臣能!雖區(qū)區(qū)兩個字,但斬釘截鐵。
周幽王道:愛卿試說說你的法子。
虢石父一字一頓地道:舉驪山烽火!
周幽王幾乎被驚得跳了起來:舉驪山烽火?
虢石父道:是。
周幽王用猶疑的眼神盯著虢石父道:愛卿可知驪山烽火因何而來?
虢石父道:臣當然知道。先王時,為防備犬戎侵襲,特于驪山之上置煙墩二十所。國都一旦遇險,則點燃狼煙,直沖云霄,各諸侯見此即快馬加鞭率軍而來,以勤救王室。
周幽王試探道:此國家大事,能兒戲嗎?
虢石父道:大王認為博娘娘一笑是兒戲?
周幽王立刻閉嘴。好久后才道:愛卿又何知娘娘必笑?
虢石父笑道:娘娘的心思想必大王更清楚。
周幽王眨巴了眼想了很久,然后點點頭道:朕已盡知,愛卿先下去吧!
第二天清早,褒姒就被周幽王給拖了起來,扶進軟轎,禁衛(wèi)軍開道,浩浩蕩蕩地向驪山進發(fā)。在山上,周幽王已臨時設立了驪宮。
驪山是個很有趣的地方,不但產生了周幽王和褒姒的經典場景,也是后世唐明皇和楊貴妃洗浴的華清池所在,同時也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墓區(qū),更是蔣介石被張學良活捉的山頭。此地,貌似和傾覆大有干系。
但驪山的風景很美,山勢逶迤,猶如駿馬。所以,周幽王已迫不及待地想到達。
但,隊伍卻“咔吧”一聲停了下來,一個人跪在了道路中央:司徒鄭伯友。
周幽王恨不得把頭皮抓攔。該來的人終還是來了,雖然周幽王認為他從鄭國縱使星夜驅馳也是來不及的。
鄭伯友叩首道:聽說大王意欲去驪山舉烽火?
周幽王“嗯”了一聲。這招他是從褒姒那兒學會的。
鄭伯友厲聲道:驪山烽火是為應對犬戎侵襲而專設,是召喚諸侯的最快通訊手段,大王現無事而去舉烽火,可曾想過不可測之惡果?國都一旦真的告急,諸侯豈會再來相救?
周幽王揮揮手不耐煩地道:叔父實在是擔憂過甚。朕不過欲借此機會與諸侯一會,待他們來后,朕必定當面解釋清楚,各路諸侯又豈會連容納場游戲的心胸都沒有?若真如此,又怎能指望他們效忠王室?
鄭伯友還欲回答,周幽王連忙制止道:叔父不必多言,異日若果真有事,不與你相干。你仍可坐享中原之利。
鄭伯友當場被噎得無話可說。
朱紅的雕花宮門終被吱呀一聲打開,周幽王笑吟吟地令內侍們清洗杯盤,上滿肴饌,擺上兩雙玉箸。
褒姒冷冷地坐在對面,她不知道將要發(fā)生什么,她也并不關心。她只是在低頭輕輕拍打著自己的寶貝兒子伯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