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言語太啰唆,折磨人耳朵(2)

史上最強的溝通術 作者:郭鵬


    羅哩啰唆的人的確讓人頭疼??墒巧钪芯褪怯羞@樣的人,明明一句話能講完的事非要長篇大論,廢話連篇,毫無重點,讓人聽著摸不著頭腦。而當事人還根本對自己的毛病毫無察覺,自顧自享受表達的樂趣,全然不顧聽眾是多么如坐針氈。

    清代小說《鏡花緣》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林之洋、唐敖幾個人在一家酒樓喝酒,酒保錯把一壺醋給了他們,林之洋喝了一口,忙喊:“酒保,錯了,把醋拿來了?!边@時旁座的一個老儒連連擺手,示意他不要喊,接著說道:“今以酒醋論之,酒價賤之,醋價貴之。因何賤之?為何貴之?其所分之,在其味之。酒味淡之,故爾賤之;醋味厚之,所以貴之。人皆買之,誰不知之。他今錯之,必無心之。先生得之,樂和如之!——弟既飲之,不該言之。不獨言之,而謂誤之。他若聞之,豈無語之?茍如語之,價必增之。先生增之,乃自討之,你自增之,誰來管之。但你飲之,即我飲之;飲既類之,增應同之。向你討之,必我討之;你既增之,我安免之?茍亦增之,豈非累之?既要累之,你替與之。你不與之,他安肯之?既不肯之,必尋我之。我縱辯之,他豈聽之?他不聽之,勢必鬧之。倘鬧急之,我唯跑之——跑之,跑之,看你怎么了之!”

    不知道你看了是什么感覺,這種濫用“之”字且廢話連篇的行徑,簡直就是在折磨別人。

    有一個人去聽一位牧師的演講,開始的時候,他被深深地感動了,拿出很多錢準備捐款。一個小時過去了,這個人認為牧師的演講估計該結束了,但牧師仍在繼續(xù),他有點不耐煩,決定只捐一些零錢算了。兩個小時過去了,牧師還在滔滔不絕,這個人開始反感,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三個小時過去了,牧師還在翻來覆去地講同一個道理,這個人煩透了。好不容易挨到牧師演講結束,開始時準備捐錢的這個人,不但一分錢沒捐,還趁人不注意從捐款缽里拿走了一些錢。

    在生活中,你是否經常會看到類似的現象:一位媽媽三番五次地對孩子說“你要把你的屋子收拾干凈”,可孩子將媽媽的話當作耳旁風,屋子雜亂依舊;妻子不知疲倦地提醒丈夫“你該戒煙了”,可丈夫依然吞云吐霧……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就是刺激過多、過強、過久,超過了合理的限度,引起了人們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情緒,使事物朝相反方向發(fā)展。心理學上將這一行為稱作“超限效應”。

    由此可見,我們如果希望自己說的話能夠在別人身上起作用,就不能采取簡單的重復,而是能換個角度、換種說法,將對方的厭煩心理、逆反心理減到最低,到那時,你也許能真正體驗到“一語千金”的威力。

    托爾斯泰說過:“人的智慧越是深奧,其表達想法的語言就越簡單。” 其實真正打動人心的語言往往不是長篇大論,而是那些簡潔有力的話。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面對希特勒的進攻,英國節(jié)節(jié)敗退,人心彷徨,士兵士氣低沉。當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覺得有必要做一場演講,來激勵士兵的士氣,挽救國家的命運。

    丘吉爾拄著拐杖,戴著草帽,慢步走向講臺,先把草帽放在講臺,然后從左到右橫掃了整個軍營,說:“永不放棄!”然后又從左到右橫掃了整個軍營,說:“永不放棄!”當時整個軍營鴉雀無聲,連一根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可以聽到。然后他又從左到右橫掃了一次整個軍營,加大聲量說:“永不放棄,永不放棄,永不放棄,永不放棄!”整個軍營都興奮起來,歡呼聲和擁抱淹沒了整個軍營。此后英國連連打敗了德國希特勒的進攻。

    這就是丘吉爾最著名的演講,世界上最震撼的演講,同時也是世界上最短的演講。對此,你有什么想法嗎?在這個講究效率的時代,不要用你的長篇大論來浪費彼此的時間,折磨別人的耳朵了,簡潔明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