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羅隱·《自遣》
他很丑,可是他很有才。
他很狂,可是他很有才。
他十試不第,可是他很有才。
他是唐朝最后一位大才子,大詩人。
他是一個鐵骨錚錚的男人,他從來不掩飾自己說真話的欲望,他的直言犯諫只有同時代的魏征可以與之媲美。
他是唐朝的魯迅,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以文章做匕首,刺向人間不平事。
他的才華深得毛主席的欣賞,他的著作《饞書》被毛主席收藏。
然而,這樣一個光芒四射的人卻生不逢時,在唐末那樣一個風雨如晦的年代,他的人生道路充滿了坎坷,于是他只能自我解嘲的嘆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然而,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澆愁愁更愁,誰又能在人生得意的時候?qū)懗鲞@樣無奈、悲傷的詩句?
所以,我們慶幸他做了失意才子,假使他像一般讀書人一樣,在官場上渾渾噩噩的度過自己的一生,那么他就不會寫出"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這樣兩句經(jīng)常被我們掛在嘴邊的詩歌來,一個我們喜歡,失意時引為知己的真性情的才子就不會存在。
他就是羅隱,偉大的唐王朝滅亡后兩年,他無疾而終。
他已經(jīng)是舉人,于是他躊躇滿志的離開家鄉(xiāng)杭州,來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
那時候的科舉考試已經(jīng)失去了最初的意義,不像唐太宗李世民時期那樣,只要你有才就不必擔心英雄無用武之地,至少考試是公平的,無論出身,只論才華,而到了唐末,科舉考試成了暗箱操作,你有錢你有勢,哪怕你大字不識一個,也照樣進士及第。甚至錄取的時候,完全取自于皇帝的個人喜好,他喜歡你就錄取你,不喜歡你哪怕你才高八斗也別想及第。
羅隱的第一場進士考試,他筆走龍蛇,第一個交卷,那些考題對他來說簡直太簡單了,他甚至忍不住在答卷里諷刺出題的官員是不是得了老年癡呆癥。他胸有成竹的走出考場,他相信,他一定會中狀元。也只有他一個人相信自己會中狀元,也只有他一個人相信當時的考試是公平的,因為那時候他還很年輕,相信這個世界的美好,像極了少年時期的李太白。
結果出乎羅隱的預料,自認為答卷完美無瑕的他,剛出考場的時候他想,即使中不了狀元,榜眼、探花應該沒有問題,最起碼得中個進士及第吧。可現(xiàn)在呢,紅榜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沒有一個是他羅隱的,他什么也沒中,別說狀元,進士及第都沒他的份。
他想不通,他當然想不通,不是他沒有才華,不是他的文章沒有做好,這一切全是他諷刺考官的結果。
想不通的他依然相信這個世界的美好,于是一次不中的他并沒有放在心上,他決定在長安住下來,等待下一次的考試。
等待來年再考的日子,他一點也不刻苦,既不廢寢也不忘食,他太自信了,他太有才了,這個世界上沒有他羅隱不會做的文章。他干什么呢?他到處游玩,逛遍了長安城的每一個角落,一邊逛一邊作詩,一看到不順眼的事,他就詩興大發(fā)。很快,他就在長安出了名。
可是他出的不是美名,他把長安那些紈绔子弟諷刺了個遍,那些吊兒郎當?shù)募w绔子弟說他是一只刺猬,見人就刺。
這只刺猬還很大膽,紈绔子弟他敢刺,朝廷命官他也敢刺。
在一艘船上遇到朝廷命官韋貽范,看他穿著官服,滿嘴官腔,對船夫指手畫腳的很不順眼,于是羅隱就大聲說:"哪里來的大官?我羅隱用腳丫子夾筆寫出來的文章都比你好,不信,我們比試比試?"韋貽范氣得吹胡子瞪眼,從此記住了這個叫羅隱的狂妄之徒,并懷恨在心。
韋貽范把這件事當作笑料告訴了他的同僚們,很快羅隱又在朝廷出了名,當然依然不是美名,而且這樣的出名對他的仕途是致命的打擊。
就在這一年,羅隱第二次參加進士考試,第二次第一個交卷。
唐昭宗看了羅隱的答卷,覺得不錯,打算錄用他,就在這時,韋貽范背后捅了羅隱的刀子,他拿出羅隱曾經(jīng)寫過的一首詩《華清宮詩》:"也知道德勝堯舜,爭奈楊妃解笑何!"說羅隱諷刺了唐玄宗,唐昭宗一聽,二話不說就把便羅隱的名字劃掉了。
這就是羅隱第二次進士考試不中的內(nèi)幕,但羅隱是個堅強的人,這點挫折他還是經(jīng)得起的,他依然銳氣不減,依然我行我素,他始終認為,他一定會高中的。
第三次,第三次他運氣更不好,如果說第二次他間接得罪了皇上的話,那么這一次他直接得罪了皇上。
那一年正好趕上大旱,唐昭宗束手無策,只好祈求于神靈,命法師做法求雨。之后雨并沒有如期到來,唐昭宗命考官出了一道試題,問考生們?nèi)绾畏乐斡旰禐暮?。羅隱看到這樣的題目,大喜,大展身手的機會來了。于是他洋洋灑灑的寫了萬言,不僅提出了他對防治雨旱災害的看法,還尖銳的指出了唐昭宗的不是,說唐昭宗求雨的做法無異于臨時抱佛腳,說雨旱災害與天地一樣共存,建議唐昭宗和大臣們勤于政事,體察民情,植樹造林,從根本上防止雨旱災害。
如果他遇到的是李世民這樣的明君,那么羅隱的這份有點火藥味的答卷無疑是他進入仕途的敲門磚,出人頭地的機會也指日可待,可惜的是他遇到的是唐昭宗,唐昭宗像任何一個末代昏君一樣,龍顏大怒,在羅隱的名字上畫了一個大大的"叉"。
事不過三,這一次,羅隱有點沮喪了,可沮喪歸沮喪,羅隱是一個牛脾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必須接著考,他偏不信這個邪,他羅隱命中注定考不上進士。
這個邪是一位算命告訴他的,說他這一輩子與龍榜無緣。
這個算命也夠直接的,其他算命都說客人的好話,他不,因為他知道羅隱,欣賞羅隱的才學和為人。算命勸他,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狀元,何必吊死在一棵樹上呢?
可羅隱不相信命,他只相信自己,他已經(jīng)鉆進了牛角尖。
于是無神論者羅隱又參加第四次進士考試。
有些考官都已經(jīng)認得他了,言語中不免冷嘲熱諷,羅隱全然不顧自己的命運就掌握在這些考官的手上,考官們諷刺他,他報以百倍的傲慢。
羅隱就是這樣一個怪人,一方面他熱衷于科舉,另外一方面又視功名為糞土,要想讓他向那些權貴們點頭哈腰,門都沒有。他參加科舉,似乎是在玩一場游戲,又似乎在證明,他才是大唐末年唯一一位貨真價實的才子。
有時候人不得不信命,你越和命運較真你就越不招命運待見,命運就越拿你開玩笑,折騰你,第四次,很不幸,羅隱又落榜了。
依然不是才華問題,這次落榜的原因讓我們哭笑不得,也讓羅隱自己哭笑不得。只是一位看他很不順眼的大臣向負責批閱試卷的考官打了一個小報告,說他羅隱相貌奇丑無比,這樣的人怎么可以在朝中為官呢?這樣的人在朝中為官簡直就是丟朝廷的臉。
負責批閱試卷的考官對此深有同感,于是就在初選時,羅隱的名字就被劃掉了。
紙包不住火,這個內(nèi)幕不知道怎么就被羅隱知道了,他當然不能公然沖進朝廷,把那個說他很丑的官員和批閱試卷的考官揪出來,和他們單挑,但他有他獨特的報復方式。他寫諷刺文章,諷刺那些考官們選拔官吏時像是自己在娶妻子。
報復的快感是不言而喻的,結果是羅隱得罪了更多的人,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他想通過科舉進入官場無異于登天。
其實那個打小報告的大臣說的也是實話,羅隱確實很丑,如果他像王維一樣玉樹臨風,恐怕他不想做官也都難了。他到底有多丑?當時的宰相鄭畋有一位千金,很喜歡羅隱的詩文,很想見他一面,于是鄭畋把羅隱找來讓女兒躲在屏風后面觀看。這一看不打緊,她還從來沒有見過如此丑陋的男人,讀他詩文時對他所有的浪漫遐想頃刻間化為烏有,從此以后她再也不讀羅隱的詩文了。
這個故事似乎有點夸張,但也不難看出,羅隱的確丑陋到了極點,丑陋到連滿腹的才華都無法彌補,他不愧是唐朝最丑陋的詩人。
對于這一點,羅隱也深感無奈,他有時也照照鏡子,看著自己的面容,他忍不住憂傷的嘆道:"要是我有潘安十分之一的相貌,我的命運也許就會是另外一副樣子了。"
屢試屢敗,屢敗屢試,羅隱就像一個不倒翁,他義無反顧的參加了他生命中的第六次考試,毫無懸念,羅隱又沒有考中。
這一次,他開始心灰意冷,尤其當他看到那些紈绔子弟一個個榜上有名時,他終于明白科舉已經(jīng)不再是唐初時的科舉,這一次,他把他的名字改為"羅隱",以前他并不叫這個名字,預示他今后的生活將會和隱士一樣。
但心力交瘁的他并沒有死心,后來又參加了第七次、第八次、第九次、第十次進士考試,只是后來的這幾次考試他的心態(tài)完全不同往日,以前是胸有成竹,現(xiàn)在他只是像一個溺水的人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懷著僥幸的心理,希望能夠遇上一個賞識他的伯樂。
但是,直到第十次科考結束,羅隱也沒有遇到這樣一位伯樂。
他終于絕望。
他發(fā)誓不再參加科舉考試。
他把所有的教科書全部燒掉。
他去酒館里買醉。途中遇見十年前他認識的一位妓女云英,云英看見羅隱落魄的樣子,忍不住嘲笑道:"怎么還沒有脫白啊。"這是一句很傷自尊的話,就像一把鹽撒進了羅隱心靈的傷口。因為唐朝的制度規(guī)定只有官宦人家才有資格穿五顏六色的衣服,普通老百姓只能穿白色或者黑色的布衣,所以云英嘲笑羅隱奮斗了幾十年還沒有脫白。連一個妓女都嘲笑自己了,可想而知,當時的羅隱是如何的難受。
這一天,羅隱徹夜未歸,他泡在酒館里,大碗大碗的喝酒。
他想麻醉自己,他想忘掉所有的煩惱,可是酒入愁腸愁更愁,半醉半醒之際,他悲傷的吟道:"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說完,他醉倒了酒桌上。
第二天,他離開了長安,再也沒有回來。
這一年,他五十歲,知天命的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