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佛教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
1. 佛教的創(chuàng)立
佛教在公元前六世紀由喬達摩·悉達多在天竺創(chuàng)立。天竺,唐代譯為印度,指印巴次大陸,古代長時期分布著眾多城邦國家。喬達摩·悉達多是尼泊爾城邦國家國君凈飯王的一個王子,屬于尼泊爾和印度交界地帶的釋迦族,大約公元前563至公元前483年在世。喬達摩是姓氏,舊譯瞿曇、俱譚等,含義是最好的牛;悉達多是名字,含義是達到目的的人。他創(chuàng)立佛教后,被門徒尊稱為佛陀、釋迦牟尼。佛陀(Buddha),指對人生大徹大悟者。釋迦牟尼,即釋迦族的圣人。釋迦牟尼從小接受完備的教育,成年后結婚、生子。他看到人世間和自然界的種種不平現(xiàn)象和痛苦,企圖尋求途徑加以解除。他29歲時出家尋師問道,再也沒有回家。后來人們把佛教徒稱作出家人,便是由此而來。他跟阿邏羅·迦羅摩和郁陀迦·羅摩子學習禪定,在深山幽谷尋求解脫人生痛苦的途徑。他采用苦行法,以饑餓折磨自己,七日一餐,以鹿皮、樹皮遮蔽身體,睡在鹿、牛糞便上,以為這樣做便能消除罪孽,獲得解脫。六年過去了,他骨瘦如柴,極度虛弱,但對于解脫,一無所獲。他昏迷不醒,被一位牧羊女用羊奶、鹿奶救活,于是下尼連禪河洗澡,正常進食,斷然放棄苦行法。他坐在畢缽羅樹下冥思苦索七晝夜,總結出一套理論,即:人生種種痛苦來源于錯誤認識、欲望和煩惱,世界森羅萬象,處在不斷變化的狀態(tài)中,人生無常,只有放棄各種欲望和追求,斷絕私心邪念,多多行善,來世就會有好報。他認為自己找到了正確的解脫途徑,思想得以升華,成等正覺,達到解脫的境界,成為佛陀。這個過程是在畢缽羅樹下完成的,因此,畢缽羅樹便被稱為菩提樹,菩提(Bodhi)是覺、智的意思。這樣,他在35歲時創(chuàng)立了佛教,開始漫游各地,在天竺北部、中部地區(qū)傳教。佛教反對婆羅門教和瓦爾那等級制度,主張眾生平等。釋迦牟尼說:"流入恒河的四水一旦在圣河中混合,就失去了它們的名字,同樣,一切信奉佛陀的人也不再有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的區(qū)別。"(韋爾斯:《世界史綱》第25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中文版)佛教因此受到人們的歡迎。釋迦牟尼第一次說法是在波羅奈城的鹿野苑,憍(jiāo)陳如等五人成為他最初的弟子,佛教史稱之為初轉法輪和五比丘。大約80歲時,釋迦牟尼在拘尸那城娑羅樹林逝世,娑羅樹皆變?yōu)榘咨?,猶如白鶴,因而稱為鶴林。弟子們認為他進入涅槃境界,稱為滅度。
2.佛教的發(fā)展
(1)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包括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兩個階段。原始佛教階段從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佛教時算起,直到他去世后一百多年。這一階段中,佛教理論保持著教海一味的統(tǒng)一性,沒有出現(xiàn)分歧。部派佛教階段從公元前四世紀中葉起,到公元后一世紀中葉止。這個階段的僧人起來彌補原始佛教的理論漏洞,以求自圓其說,逐漸出現(xiàn)理論分歧,以至于亡羊歧路,支派眾多。起初,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上座部是守舊的長老組成的正統(tǒng)派,大眾部是企圖理論創(chuàng)新的非正統(tǒng)派。一二百年后,又分裂為18(一說20)部。
?。?)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時期從一世紀中葉至七世紀。大乘音譯為摩訶衍那(Mahayāna),摩訶即大,衍那是運載、車輛、道路、事業(yè)的意思。大乘人主張普渡眾生,人皆可以成佛,故以大乘自詡,認為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主張釋迦牟尼一人成佛,其余只能成羅漢,是小型運載工具,于是篾稱其為小乘。大乘佛教有空宗和有宗兩派。空宗的理論代表是三世紀時的龍樹、提婆師徒。小乘佛教主張我空法有。我空即人由因緣條件和合而成,虛幻不實,空無自性;法有即六道和輪回實有。大乘空宗認為這個說法與佛教的緣起說矛盾,于是以破小乘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學說,提出諸法皆空,認為宇宙萬有包括人和外界,空無自性是一樣的,懂得了這個道理,可把佛性、涅槃、佛國都看作空,解脫手段只是渡過苦海的筏子,到達彼岸后即可扔掉,這叫畢竟空,即徹底空。有宗的理論代表是五世紀時的無著、世親兄弟。他們認為空宗的說法否定成佛的主體和境界,給佛教的存在帶來危機,就以否定空宗、糅合小乘的方式來建立自己的學說,提出萬法唯識、佛性實有,認為眾生的識是變現(xiàn)萬物的根源,境(外界萬物)空識有,識是眾生輪回轉生的主體。
?。?) 密教
密教時期從七世紀到十二世紀。密教是佛教和婆羅門教相結合的產物,主張身(行為)、語(言論)、意(思想)三密相應實行,以求得出世的果報,即手結契?。ㄊ謩?,身密),口誦真言咒語(語密),心作觀想(意密)。密教以咒術、儀禮、粗俗信仰為特征,變禁欲為縱欲,末流甚至發(fā)展到對鬼神、生殖器的崇拜,以五露(尿、屎、骨髓、男精、女陰)和五肉(狗牛馬象人肉)為供奉。密教之后,佛教在印度消亡,流行印度教和伊斯蘭教。
佛教除在天竺流行,還向周邊國家傳播,傳到中國后,又從中國傳到朝鮮、日本。佛教在中國得到長足發(fā)展,當佛教在天竺衰微消亡時,中國佛教大成,成為東方佛教的中心。中國佛教和天竺佛教有著淵源關系,又有很多不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