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論

第二節(jié) 古代旅游是有權有錢有閑人的活動(十三)

旅游整合世界 作者:伍飛 著


  (7)"大旅游"時代

  17到18世紀是科學文化在歐洲迅速傳播的年代,國際間的交流十分密切。旅游活動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文化特性。規(guī)模波及全歐洲的"大旅游"不但成為當時的一種時尚,同時也為文化和思想在全歐洲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歐洲受過教育的階級從來沒有形成過比這更加世界主義化的社會,他們以法語為通用語言,經(jīng)常出國游歷--這是一個偉大的旅行時代--特別是在18世紀上半葉戰(zhàn)爭不甚頻繁期間"(《西方旅游史》)。

  1713年的《烏得勒支條約》開始了歐洲相對平靜的時期,大陸重新對旅游者開放。許許多多年輕人開始在全歐洲旅游并且發(fā)現(xiàn)它的奇跡:阿姆斯特丹、凡爾賽、佛羅倫薩,尤其是羅馬。這個時期,歐洲各個國家的貴族青年,帶著一位仆人或指導他們行為和學業(yè)的家族教師,到國外去旅游一兩年,成為一種時尚。

  "大旅行是年輕貴族教育中的重要內(nèi)容,因此全體歐洲貴族才分享同一文化。讓·雅克盧梭在談到必須結束國際沖突時說:'都是歐洲人,都有同樣的趣味、同樣的熱情、同樣的生活方式。'不管是法國國籍,還是德國國籍,還是其他國籍,政治家和哲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都意識到自己是歐洲人。"(《西方旅游史》)

  盧梭也是"大旅游"的倡導者,他認為回到自然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他自己也經(jīng)常去歐洲其他國家徒步旅行。從17世紀到19世紀中葉大眾旅游興起之前,大旅游作為教育年輕人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歐洲就非常受歡迎。歐洲人素有"旅游育人"和"旅游培養(yǎng)下一代"的說法,所以年輕人去旅游的目的是學習新語言,發(fā)現(xiàn)新習俗,抑或熟悉美術和禮節(jié)。

  18、19世紀,大旅游在歐洲各地都非常普遍,其中尤以英、德、俄、北歐國家等地的人出游最為常見。這種旅游活動并且成為當時培育未來行政人才及政治領袖的一個重要方式。旅游者們大都懷著一顆對古典文明和現(xiàn)代文化的崇敬之心,踏上"大旅游"之路。他們一邊游歷大川、名山、古城,一邊學習語言、文化、藝術、社交禮儀和風俗人情,日來夜往,走走停停,從一地到另一地,視野不斷地開闊,思想不斷地豐富。

  英國科學家、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的《論旅行》是當時膾炙人口的作品。我們不妨看看其全文:

  "對于年輕人,旅游是一種教育的方式。而對于老年人。旅游則構成一種經(jīng)驗。

  當你不懂一國語言時,就可以旅行到那里去學習。假如一個年輕人在旅行中。身邊有一個了解別國語言和風情的向?qū)?,那對他將是大有助益的。否則,他就可能像只蒙著頭的鷹,很難說會看到什么了。

  在海上旅行時,盡管除了天就是海,航海家卻總要寫航行日記。而在陸地上,盡管有許多層出不窮夠新奇的事物,人們卻常常忘了寫日記。這是很奇怪的,難道一覽無余的東西倒比應該認真觀察的東西更值得記錄嗎?所以在旅行中,日記是應該堅持寫的。

  在一個地方旅行時,要注意觀察下列事物:政治與外交,法律與實施情況,宗教、教堂與寺廟,城堡、港口與交通,文物與古跡,文化情況,如圖書館、學校、會議、演說(如果碰上的話),船舶與海軍,雄偉的建筑與優(yōu)美的公園;軍事、兵工廠,經(jīng)濟設施,體育,例如騎術、劍術、體操等等,以及劇院、藝術品和工藝品之類。留心觀察一切值得長久記憶的事物,并且訪問一切能在這些方面給你以新知識的老師或人們。相對而言,有些典禮、鬧劇、宴會、紅白喜事等熱鬧一時的場面,倒不必過于認真,當然也不應忽略不顧。如果一個年輕人想通過一次短促的旅行迅速得到一些知識的話,以上所談的方法是可以借鑒的。

  為了達致這一目的,他就必須通曉所去國的語言,還要找一個熟悉國情的向?qū)?,帶上介紹該國情況的書籍、地圖,堅持寫日記。在每一地逗留時間的長短,要根據(jù)提供知識的價值來決定。但最好不要逗留過久。在一地住下時,如果可能,最好能經(jīng)常換換住所,以便更廣泛地接觸社會。

  在交際方面,不要只找熟識的同鄉(xiāng),要設法接觸當?shù)氐纳狭魃鐣腿耸浚员阍诒匾獣r能獲得他們的幫助。如果能設法得到各國使節(jié)之秘書的交往和友誼,那就還能得到許多不同國家的知識。

  在旅行時還可以去拜訪一下當?shù)赜忻馁t達人士,以便觀察一下他們的實際與所負的名望是否相稱。但千萬要注意避免卷入糾紛和決斗。這種決斗的原因無非是由于爭奪情人、位置、榮譽或語言冒犯而引起的。為了避免發(fā)生糾葛,在待人接物上就必須謹慎,尤其是在和那種性情魯莽之徒來往時更要小心,因為他們總是樂于招惹是非的。

  旅行者回國以后,不要把已游歷過的國家全然拋在腦后,而應當繼續(xù)與那些新認識而有價值的人保持聯(lián)系。再者,他的游歷應表現(xiàn)在他的言談中,而不要過分表現(xiàn)在異國裝束和儀態(tài)上。在人們問及旅行情況時,最好只作為一個答問者而不要作為一個夸耀者。而且應該做到在別人看來,他并不是在用外國的風俗改變本國的風俗,而只不過是把他在國外所學到的精華移植到本國的習俗中而已。"18世紀中葉,由于西方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在歐洲還出現(xiàn)了科學考察旅行和帶有掠奪性目的的探險旅行。如英國就曾為掠奪殖民地,組織了多次探險旅行隊,其中包括自然科學工作者,對航海路線、動物、植物和地質(zhì)進行研究。以庫克船長為首的探險隊,曾進行了3次環(huán)球航行。達爾文在航行過程中通過在南美的實地考察,找到了物種起源的解釋,創(chuàng)立了偉大的進化論學說。這一時期具有科學意義的旅行,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起到了重要影響。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