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種工具,凡工具都有它的功能,它的功能也都有一個限度。譬如寫字,要用紙筆,什么時候用生紙,什么時候用熟紙,什么時候用硬毫,什么時候用軟毫,書法家完全明白;譬如打仗,要用槍炮,什么情形之下步槍射擊,什么情形之下機槍射擊,什么情形之下槍榴彈,什么情形之下迫擊炮,指揮官成竹在胸。作家寫作要用文字,文字能為他做什么?文字的第一種功能是記錄。你大概聽說過"世上最好的記性是一支鉛筆"。在中國有一個說法是:發(fā)明文字是為了代替結(jié)繩記事。結(jié)繩記事的方法據(jù)說是,發(fā)生了事情就在繩上打結(jié),大事打大結(jié),小事打小結(jié),這個辦法當然不行。南美的印第安人也用結(jié)繩記事,我在秘魯?shù)牟┪镳^里見過殘件,一把繩子像花蕊輻射開來,每根繩子上面都有幾個結(jié),專家說,此物相當于中國的算盤,專記數(shù)字,大概人的記憶力對數(shù)字最沒有辦法,特別需要符號幫助。結(jié)繩計數(shù)的功能有限,你無法想像它怎樣記下十萬個電話號碼,當然,有十萬個電話號碼的社會必定會有文字,如果沒有文字又怎樣發(fā)明電話?文字的重要,記述功能的重要,于此可見。
在這里,我們不談電話號碼簿,不談動物學大辭典,不談科學實驗報告,只就文學范圍以內(nèi)探討"記錄"。散文的體裁包含記敘文,大家都說日記、傳記、游記都屬記敘之列。誠然不錯,不過日記、傳記、游記大都不是純粹的記錄,只是"記錄"的成分多一些,要想發(fā)現(xiàn)、分析這記錄的成分,必先明白什么是純粹記敘文,必先觀察、分析純粹的記敘文。這樣的文章那里找?也許最方便的地方是報紙。
報紙報導新聞,有所謂"純凈新聞"。記者寫"純凈新聞",必須置身事外,不動感情,濾除意見,非??陀^。新聞事業(yè)認為新聞報導必須真實公正,要真實公正必須冷靜客觀,要做到冷靜客觀,記者筆下的文字必須純凈,必須不染色,必須防止情緒和意見滲入。否則,記者筆下的事實就要扭曲、變形,與真正的事實不符。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一旦移情別戀,又成了蛇蝎,她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女人?尊敬一個男人,稱他為那位君子,那位先生,有一天憎惡他,又可以稱他為那個家伙,那個壞蛋,他又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男人?西施、蛇蝎、君子、壞蛋,都染了色,都只能代表一種情緒一種意見,看不出真正的事實來?,F(xiàn)在,"純凈新聞"在理論上稍居下風,不過記者仍以寫這種新聞為基本訓練和職業(yè)的特征。
新聞記者所受的文字訓練常為人津津樂道。一位記者寫立法院開會審查某一議案,某某委員"竟"未出席,總編輯問他:"你為什么用這個竟字?你是不是認為他應該出席?倘若如此,你可另外寫一篇短評。"說完,提筆把"竟"字勾去。報導聯(lián)考生棄權(quán)缺席的人數(shù),不宜說"有三千人之多",也不宜說"不過三千人而已",三千人就是三千人。報導一個經(jīng)商失敗的人死了,只能說"身旁有安眠藥的空瓶一個",不能說他"服安眠藥自殺",除非法醫(yī)驗尸之后如此宣布。在香港,一個提琴手失業(yè)了,站在行人道上演奏并接受報酬,報紙說他"流落街頭",他到法院告報館誹謗,結(jié)果報館敗訴,因為法官認為"流落"一詞含有惡意。
惟有用這樣嚴格的態(tài)度控制文字,才可以做到忠于事實,寫出純粹的記敘文。為了完全了解文字的功能,作家應該做這實驗,而這種能力,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尤其在寫小說或劇本的時候,也常常用得著。寫實主義的大師曾經(jīng)主張,作家的工作應該像科學家一樣,作品完成之后即脫離作家,其中完全沒有作家的"人格"。提出這一主張的人并未能夠完全實踐自己的主張,就文學論文學,也沒有徹底奉行的必要,但是有時候,在某一部作品的某一部分,為了造成某種效果,這種能力可以為作品添一姿采。有一部小說的主角是醫(yī)生,可是他在診病的時候完全不像個醫(yī)生,作者忘了,醫(yī)生在討論病情的時候所用的語言也是十分"純凈"的。
文字的第二種功能是論斷。它和前面所說的記錄幾乎相反:一個純潔,一個染色;一個客觀,一個主觀;一個使人知道,一個使人贊同;一個寫外在事物,一個寫內(nèi)心主張。
什么是"論斷"呢?且看那個"斷"字,"斷"是一種分辨,一種決定,一種選擇。法官判案叫做斷,他要分辨是非,決定誰對誰錯;記錄,純粹的記錄,只有"是真是假"的問題,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它像是法庭上的書記。法官判案不是要客觀公正嗎?怎能說"斷"要主觀?在法庭上,原告被告各執(zhí)一詞,都很主觀,法官在原告被告之外、之上,不偏袒任何一方,但是法官仍在法律之下,在政治制度之下,政治制度若不同,法律也不同,法官的見解、決定也不同。
觀察語文論斷的功能,最方便的,是重溫一些格言,"要人家怎樣待你,先怎樣待人",這句話代表一種決定。說這句話的人希望別人舉手贊成,他用這句話做標準,去判斷別人的行為是對是錯。而這句話是對是錯,也常常引起別人的論斷。"先送貨到家,再分期付款",就代表相反的決定。它的句式應該是"做人處世要像分期付款買東西,先讓他們把貨送來"。這句話也可以成為一個標準,去判斷別人的行為。而這句話也同樣可能引起別人的反對。如果作記錄,寫成:"耶穌說過,要人家怎么待你,先怎樣待人。"它可能引起的爭論是耶穌到底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記錄是真是假。只有引用耶穌的話去規(guī)范人生,才涉入論斷的層次。
"儲蓄金錢的人很聰明,儲蓄時間的人是傻子。"所謂"儲蓄時間",是指荒廢時間,不加利用。不用說,第一個儲蓄是用本義,第二個儲蓄要用引申義。聰明和傻子兩個詞毫不客氣地染了色,褒貶分明。但是天天在北窗下多睡午覺的陶淵明,大概不承認自己的智力遠遜別人。鼓勵投資和消費的經(jīng)濟學者未必肯稱贊守財奴。有人在看過《格言大全》之后說:"怎么有許多格言彼此沖突?"他發(fā)現(xiàn)了"論斷"語句的主觀色彩。這正是論斷的作用:它要建立一點什么,肯定一些什么,同時排斥一點什么,否定一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