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7節(jié):健康心理學的意義

不再疲憊 作者:澤古萊茲著;郭曉惠譯


不幸的是,一說到心理問題,有人就深以為恥。所以,有很多感到疲憊不堪的人不愿意被人扣上這頂帽子。你可能覺得,承認自己壓力過大或者生活方式有問題令人難堪:你可能還覺得,性格堅強而道德高尚者都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的問題都解決不了,就說明你有個性缺陷或者道德水平低下。這完全錯誤,這是我們的文化助長的一種錯誤觀念。實際上,經(jīng)過明確的醫(yī)學診斷證明你的疲勞感真的"合法"存在,這對你只有好處。那種非理性觀念會形成一個"盲點"--不承認心理因素的作用,就等于不承認你有能力擺脫這種狀態(tài)。請記住,壓力過大既不說明你懶惰、軟弱,也不說明你道德水平低下。

什么是健康心理學

有關身心兩者之間的關系,不僅使現(xiàn)代人疑惑不解,而且已經(jīng)困擾了哲學家和科學家數(shù)千年。

想想"哲學"和"心理"這兩個名詞(在1879年以前人們認為這兩者意義相同),歷史上的大思想家曾經(jīng)有過一個說法叫做"身心二重性",這說明他們認為身與心是不相干的兩個問題。因此,持這種觀點的人不會把人的心理和大腦這一身體機能看做同樣的東西。

更晚近一些的觀點至少在部分程度上來源于17世紀法國數(shù)學家和哲學家笛卡兒的著作。笛卡兒用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說明心(mind)是一種非物質性的實質,從事思維、推理和想象等活動。他還認為心與身體的其他器官是截然分開的。人們對二重性這個概念難以理解,因為它不能清楚地界定這個"實質"到底是什么。類似的諸多疑惑使現(xiàn)代理論家拋棄了二重性這一說法,不把它當作研究身心關系的科學方法。

現(xiàn)代科學家日益看重這樣一種觀點,即人的思想、情感、行為和健康都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他們的興趣導致心理學出現(xiàn)了一個新分支,即健康心理學(又稱為身心心理學、行為醫(yī)學,或"psychosomaticmedicine"),還有一個醫(yī)學的新分支可稱為心理精神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ilogy)。在這兩個分支當中,健康心理學研究的是心-身-神,包容性更加廣博,而心理精神免疫學專門研究情感與免疫系統(tǒng)的關系。

健康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是研究心理因素對整個身體健康的影響。身心心理學家一般會研究人為什么生病,人們的行為如何影響健康,如何防止人體生病。健康心理學家尤感興趣的是,壓力如何影響大腦及其他身體結構,其他身體結構又如何影響壓力的出現(xiàn)。還有,由心理因素導致身體癥狀的各種身心問題(另有一種情況是,本來存在的身體癥狀和疾患因心理因素而惡化,這與此不同)。

健康心理學家還研究其他多種有關健康的課題,比如,怎樣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如何傳授人們應對壓力的策略,以及如何提高保健服務的質量和政策建設。

健康心理學的意義

身與心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對本書的意義非常重要,也就是說,你的疲憊感和你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生活態(tài)度有關。當然,身心關系不僅涉及疲憊問題,在人類的一切作為上都可以表現(xiàn)出來,不管你是在聽音樂、發(fā)電子郵件,還是在學習功課。事實上,這一關系顯著地反映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不過,它不僅能帶給我們快樂,也能引起特殊的問題,對長期感覺疲憊的人來說正是如此。

這樣看來,解決慢性疲勞的辦法很簡單,你需要在身、心和神的層次上有所改變。具體地說,簡單生活并改變思維方式能夠減輕壓力,壓力減輕能夠緩解氣失調的狀態(tài),因此能夠減少你的疲憊感。

簡而言之,大多數(shù)健康心理學家都認為,簡單生活、減輕壓力以及改變思維方式的自助療法能夠對各種身心疾患有所幫助,無論是以心理問題為主還是身體問題為主的身心疾患。

我們強調思想、情感和行為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是說,要想做出改變,擺脫疲憊感,你的命運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也就是說,通過改變看問題的角度,你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在本書第5章,我們還要討論你的認知結構和生活態(tài)度的重構過程--認知重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