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立志學習與人生成長

名正言順

傅佩榮《論語》心得 作者:傅佩榮


  “必也正名乎!”(《子路》)這是孔子為政之道的第一項考慮。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為何會與“正名”有關?這是理解儒家思想的關鍵之一。

  原因是:“名”有兩種,一是名實,二是名分。就“名實”而言,可以“循名責實”,任何東西皆有名稱,如日月星辰,是約定俗成,客觀明確的。如果單單談到名實,只是分析哲學家的偏好,他們對于任何名詞都要先問:“你所謂的XX是什么意思?”最后還原到感官經(jīng)驗所能掌握的物質世界。

  然而,我們所用的語言中,卻有更多超越感官經(jīng)驗的名詞,像真、善、美、圣、正義、仁愛、明智、勇敢等,這些名詞又有什么意義?它們表達的未必是真實界,卻可能是理想界。所謂理想界,是指人以特有的自由及其選擇所構成的世界,其中涉及的是“應不應該”的問題。何以知道人應該如何?這是使哲學家頭痛的焦點。

  孔子的做法是:特別注意“名分”。暫且拋開抽象的討論,回歸到一個名稱所對應的本分。譬如:“君”是名稱,他的本分則是“君之道”?!案浮笔敲Q,本分則是“父之道”。任何現(xiàn)存的名稱,都有“應該”的行為規(guī)范,這在人類社會是普遍的現(xiàn)象。譬如,古人談起“君”,往往以堯、舜、禹、湯的具體表現(xiàn)作為典型的判準,然后期許及要求后代的“君”,也要“像個君”。

  如果政治能夠做到“君像君,臣像臣,父像父,子像子”,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那么人類社會自然穩(wěn)定和諧,大家各安其位,各盡其責,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

  凡事都要有“法源”,依法辦事,才可維護公共秩序。因此,“正名”可以兼指名實與名分,讓自然界與人世間都有清楚的稱謂及規(guī)范。對于政冶家而言,則“名分”較為重要,因為人有自由選擇的能力,同時也有為非作歹的可能,如何善加約束,則需由“名分”來界定?!蹲髠鳌こ晒辍吩浛鬃拥脑挘骸拔ㄆ髋c名”不可以假人。如果名分隨意加給不適當?shù)娜耍蜁`用、濫用,造成天下大亂??鬃釉趶娬{“正名”之后,接著教訓子路說: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子路》)

  在今日看來,就是凡事都要有“法源”,依法辦事,才可維護公共秩序。我們看到立法機關字斟句酌、二讀三讀,就會想到孔子的“正名”思想確有道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