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遷之議

洪業(yè):清朝開國史 作者:(美)魏斐德(Frederic E.Wakeman,Jr.)著


  南遷之議 對崇禎帝來說,有一個或許過于自私的辦法,那就是放棄危在旦夕的北京,到南京建立臨時中央,這一遷都的建議是在德正殿進行的一次私下的召見時,由江西籍官員、翰林學士李明睿首次提出的。2月10日,皇上召李明睿及總憲李邦華、原九江軍府總督呂大器議事。當皇上問到今后的策略時,李明睿的回答相當坦率,甚至在提到北方失利時也無所顧忌。他說,義軍已經逼臨京城,朝廷正值“危急存亡之秋”③,唯一明智的選擇,就是遷都南京。崇禎帝大驚,對李明睿說:“此事重,未可易言?!雹芗榷柑靻柕溃骸吧咸煳粗绾??”⑤李明睿略加思索,便試圖就天命問題勸說其君。惟命不于常,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天命微密,全在人事, 人定勝天?;噬洗伺e,正合天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知幾其神,況事勢已至此極。詎可輕忽因循,一不速決,異日有噬臍之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皇上可內斷之圣心,外度之時勢,不可一刻遲延者也?、俪绲澋郾緛砗芸赡転榫S護君主意志,而對這段涉及其道義責任的議論大發(fā)雷霆,但此次他并未將其視為臣下對自己的責難,反在確認四周無人偷聽后問道:此事我已久欲行,因無人贊襄,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此事重大,爾且密之,切不可輕泄,泄則罪坐汝。②崇禎帝明確表示了自己的立場,又詢問南遷的具體步驟。他將如何出京?李明睿提出最佳路線是取道山東,裝作到文王與孔子廟朝圣。一旦到了曲阜,御駕便可快馬加鞭南下,20天內即可趕到比較安全的淮安地界。那時——李明睿向皇上保證——舉國上下必群情振奮。因為崇禎帝一旦出現(xiàn)在京城之外,國之龍虎必起而響應,陛下遂可握天下于股掌之中。但是李明睿又斗膽警告說,如果皇上仍在京城廝守尊位,則明朝必亡。崇禎帝頗為其言所動,簡短答道:知道了。遂令三人退下,自己返回后宮。③當晚,皇上又召李明睿進宮參加另一次秘密會議,并于會后將這位翰林學士單獨留下,向他提出了一連串問題。中途接應部隊有何安排?誰來統(tǒng)領?中途在何處駐扎?李明睿打算先秘密派遣將領至濟寧部署接應部隊,并在比較安全的濟寧、淮安兩地安排駐地。但接應部隊從哪里調集?皇上又問。李明睿承認,所有明軍主力不是用于鎮(zhèn)守關口,抵御義軍,就是在邊地抗擊清軍。京城關門 兵也不能全部抽出,因為必須留下部分軍隊護衛(wèi)留守北京的官員。所以只能暗中派遣一些朝中官員從京畿八府征募新兵。①這時,李明睿又提出了關于皇上內庫這一敏感問題。沒有充足的資金,便無法征募新兵,且南下途中也須犒賞將士。“內帑不可不發(fā)”,李明睿說,“萬一行至中途,賞賜不足,出處甚難?!雹诨噬贤夥怯幸还P錢不能成事,但又堅持認為不應由內庫出錢,而應由戶部為此特殊用項做出安排。在這一點上,兩人發(fā)生了分歧。李明睿的態(tài)度近乎強硬,認為如果動用國庫中僅剩的儲備,北邊防線必將受到致命危害;這就等于完全放棄中原,而南下之行就將被稱作逃跑。“乞皇上自為宗廟社稷計,決而行之,無待臨渴掘井也?!雹鄢绲澋埸c頭不語,但并沒有最后拿定注意。時間已很晚了——二更已過——他頗感疲倦,遂將李明睿打發(fā)走了。④三天后,即2月13日,另一解救危局的提案呈到御前:吏科給事中吳麟徵建議將吳三桂從寧遠招回。但這一建議被皇上拋在一邊,可能是因為他想到了李明睿的話。他拒絕召回東北軍隊,因為那將意味著將大片區(qū)域讓與滿人。⑤最后,他轉而抓住大學士李建泰提供的一根救命稻草。李建泰很富有,當時他答應捐銀100萬兩,用來征募一支軍隊,以救援其家鄉(xiāng)山西。⑥不幸的是,李建泰只 能征募到京城中素質最差的人——地痞、無賴和市井游閑,他們根本不聽號令。①崇禎帝對此一無所知,他將李建泰出征儀式搞成歡送的盛宴,并親自登上城頭目送這支大軍在鼓樂和旌旗的伴隨下緩緩西去。②皇上將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這位大學士的成功之上了。他曾對李建泰說:“先生此去,如朕親行?!雹蹚囊婚_始,這支軍隊就注定要遭到慘敗。甚至在其出發(fā)之前,算命先生就預言其必?。焕罱ㄌ┧思巛浀臈U子又不祥地折為兩段。④隊伍剛一出城,后面的士兵便開始逃跑,3000宮廷禁軍也公然全體溜回北京。⑤當大軍緩慢地(每天只行30里)通過河北時,最令人沮喪的可能就是李建泰的士兵到處遭到冷遇。北京城內紛紛傳說,李建泰的士兵只有謊稱是李自成的部下,才能從農民那里得到食物。⑥人們還聽說,許多城鎮(zhèn)都將這支朝廷軍隊拒之門外,他們害怕這伙烏合之眾甚于害怕農民軍。⑦與此同時,李自成從對面迎頭而來。2月26日,李建泰尚未到達山西,朝廷便獲悉大順軍正橫掃山西。次日,又傳來不祥的消息,平陽及黃河沿岸州縣全部落入義軍之手。⑧3月16日,“闖王”(李 自成1636年后的綽號)攻陷山西首府太原。明軍守將周遇吉英勇保衛(wèi)寧武關,但這只是李自成軍隊在此次戰(zhàn)役中所遇到的極少見的一次頑強抵抗。①在整個山西及北直隸西部,“文武俱失所恃”。②街上的百姓毫無顧忌地唱著:闖王來,城門開,闖王不來,誰將衣食與吾儕。寒不衣兮,饑不食,還錢糧日夜催,更有貪臣來剜肉。生填溝壑誠可哀。③在這種公開的反對面前,地方官吏束手無策,只得一個接一個地向義軍打開城門④,4月7日,李自成軍占領了大同,并繼續(xù)向北直隸推進,10天后占領了宣府(宣化)。⑤這時明朝抵御這支由北方窮人和流民組成的起義大軍的,只剩下駐守京城西北居庸關的一支怯懦的軍隊。連15歲的皇太子朱慈烺都認識到,靠這點力量保衛(wèi) 京城,其希望實在太小了。當時,他正恭恭敬敬地與東宮講讀項煜討論《論語》的第一篇。當讀到“不亦說乎?不亦樂乎?”一段時,他不由沉思良久,即而痛楚地說道:“二‘乎’字可玩?!逼渲v讀只好尷尬地笑笑。①3月6日,崇禎帝再次命令群臣獻策。②皇上表現(xiàn)出的誠意鼓勵了那些私下早就希望南遷的大臣,于是一連串的密折呈至皇上面前,提出一種又一種方案。李明睿仍是主謀,許多奏折正是來自他所供職的翰林院。很自然,擁護南遷的大多是南京人。倪元璐(大學士陳演在皇上面前說他太書生氣,遂將他轉為戶部尚書)也贊同這一主張,并且還爭取到太子講讀項煜的支持,而許多人視項煜為東林黨的同情者。③這些大臣闡述了三種不同但又相關的建議。④第一種意見是由皇上率軍親征,令太子留守北京。這一由文人學士們所提出的方案,符合較多人的愿望,即鼓勵天下豪杰士紳募兵勤王?;窗惭矒崧氛耧w已經組織了72支自衛(wèi)武裝,分別由一名下層士人負責訓練和統(tǒng)領。人們認為,一旦皇上離開紫禁城內廷,類似的武裝就會在其他地區(qū)大量涌現(xiàn)。⑤皇上不會騎馬是無關緊要的,只要他出現(xiàn)在戰(zhàn)場上,便可使“四方忠臣義士,英雄豪杰”群起響應,就像14世紀明太祖推翻元朝時,漢族人都響應其號召那 樣。①第二種建議幾乎是第一種建議的自然結果。盡管南方人十分謹慎地聲稱,他們提出這一建議是因為考慮到南方地區(qū)的重要性?;噬弦坏╇x開京城,便可遷至勤王力量最強大的地區(qū)——江南。遷都南京后,崇禎帝可沿長江建立起第二道防線,并以南方的經濟和軍事重鎮(zhèn)九江為樞紐。②李明睿還為此策略提供了一個歷史例證,即南宋遷都杭州后,又統(tǒng)治了一個半世紀。他強調說,類似的南遷完全適合明朝目前的形勢,也完全符合《易經》上利的概念。③當李明睿和李邦華審慎地討論建立南明政權的可能性時,他們都明顯感到,要獲得這一冒險行動的成功,必須由皇上,而不是太子,率眾遷往南京。李明睿解釋說:太子少不更事,“稟命則不威,專命則不敬”(《左傳》語),不如皇上親行為便。④他希望讓太子留守北京 攝政,保護宗廟社稷,皇上本人則親自率眾遷至南京,在史可法所率長江下游駐軍的保護下,為南明政權的建立,奠定行政和經濟基礎。不過這最終意味著將中原讓給起義軍和清軍,以及由魏藻德等北方人輔佐太子。當然,沒有什么正式理由說明為什么北方籍官員不能一同南下,但他們在河北、山東、山西的田產,使其難以離開。因此,援引《春秋》也未能緩解北方官員對此戰(zhàn)略的激烈反對,南遷計劃終于落空了。①太原陷落之后,皇上再次召集六部、督察院和翰林院群臣議事 獻策。就在這時,主張南遷的大臣提出了一項折中方案。李邦華呈上密折,建議派遣太子南下,以加強江南防線,皇上則留下來守衛(wèi)北京。這就是說,讓皇上留下來與北方籍官員在一起,而一旦王朝覆滅,南方人便有了一位合法嗣君。①大約在1644年4月3日至5日間,崇禎帝召見群臣,以觀察他們對李邦華建議的看法?;噬鲜殖诌@份密折,令李邦華闡述其內容,李邦華婉言推辭,皇上遂大聲宣讀起來并詢問群臣的意見。大臣們一個接一個站出來表示贊同這一建議。由于戰(zhàn)場上無法挽回的敗局,加上南方籍官員的游說,多數(shù)人都轉而支持南遷。德高望重的項煜是太子講讀,他自然也贊同這一建議。但最為重要的一票在內閣首輔兼太子少保陳演手中,他對李邦華的支持,使皇上陷入了困境。②崇禎帝本來已有“那么點兒”同意親自去南京,而將守衛(wèi)社稷之責留給太子了。③但現(xiàn)在他與太子的職責被顛倒過來。假如不是他而是太子南下,來使明朝像南宋那樣再延續(xù)個150年,那么留下來守護社稷宗廟就將成為這位當朝皇上的神圣職責。④因此,李 邦華的建議等于要求皇上做出自我犧牲,而眼下公開舉行的廷議又迫使皇上在大庭廣眾面前做出抉擇。崇禎帝別無它法,只得堂而皇之地宣稱:“國君死社稷,恒理也?!钡捯怀隹冢秩滩蛔M腔怨恨地加上一句:“言遷者欲使朕抱頭鼠竄耶?”大概是因為皇上明顯流露出不快,幾位大臣急忙改變立場。兵科給事中光時亨憤怒抨擊李邦華,并指責李明睿是這些“邪說”的幕后支持者。于是,決定性的時刻來到了,光時亨本人是南方桐城人,但他堅決主張固守北京,而當他慷慨激昂地譴責了那些要放棄京城的人之后,在場的27位大臣竟有19位表示放棄南遷主張。①這并不完全符合皇上的心思,因為他心底是想要代替太子南下,而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大臣卻主張整個朝廷仍留在北京。結果雙方都招致了皇上的憤怒。他一面說:“光時亨阻朕南行”,一面又指責李明睿結黨欺君。②諸臣平日所言若何?今國家至此,無一忠臣義士為朝廷分憂,而謀乃若此!夫國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朕志已定,毋復多言。③“然而”,史家評曰:“南遷之議寢矣?!雹偃舭垂鈺r亨的主張,皇上和太子都不南下,那么就必須采取措施保衛(wèi)京師。4月16日,光時亨上疏皇上,建議召回所有主要將領勤王。疏中承認采取這一措施意味著將部分領土給滿清,但他認為這只是暫時的損失。朝廷一旦剿滅了叛匪,恢復了力量,就可以收復這些失地。②光時亨的建議在朝中引起激烈的爭論,他的支持者們(倪元璐、金之俊、吳麟徵和孫承澤)堅持認為朝廷必須面對現(xiàn)實,立刻從寧遠召回吳三桂,從薊州召回王永吉,從密云召回唐通。③他們強調說,否則京城必將毀于一旦。但其他大臣不同意這一計劃。其中一部分人主張只召回一兩位將領;另一部分人強調只有吳三桂所率軍隊最為重要?;噬系氖纵o大學士陳演和魏藻德,堅決反對召回這些軍隊,并著力重申其最初的主張,即反對將領土讓與滿人。魏藻德是北直隸人,他隨即得到了山東將領劉澤清的支持。因為吳三桂的軍隊若撤離長城防線,劉澤清的側翼就會暴露于清軍的攻擊之下。④崇禎帝暫時未作最后決定。他對李建泰的軍隊仍抱有一線希望,希望他能阻止義軍繼續(xù)推進。但4月9日,即那次未見分曉的廷議之后的第三天,李建泰的快信終于到了。信中說他的軍隊——或者說是殘兵敗將——已無可指望,他勸皇上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自救。①第二天,即4月10日,崇禎帝終于發(fā)布了勤王令。所有主將都被加官進爵;吳三桂、劉澤清和唐通則奉命率部入京援救。但三人中實際上只有唐通及時趕到了北京。②李建泰的信中還最后一次提出了南遷問題,明確建議皇上將太子先行送到南方,然后將朝廷遷至南京。③盡管一周前皇上已堅定地表示,他主意已定,南遷問題不得再議,但主張南遷的南方籍官員并未停止私下為太子或皇上離京做準備。④現(xiàn)在,他們再次于殿前大膽提出,送太子到南京,讓其督率江南軍事。然而光時亨再次火冒三丈,質問道:“奉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為?將欲為唐肅宗 靈武故事乎?”所有爭論便為之再次中止。①光時亨言外之意是指責他們陰謀擁立太子,逼迫崇禎帝退位,這使南方籍官員大驚失措,“遂不敢言”。大臣們一個個低頭默立一旁,傾聽皇上憤怒的斥責:“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②所有在場的人都明白,除在北京廝守至尊之位外,任何勸說皇上采取其他行動的嘗試,都必定被曲解為不忠。從此,絕望氣氛籠罩了京師的居民,“諸臣咸思南竄”。③崇禎帝拒絕了南遷的建議,既不遣太子去南京,他本人也不離京。這對后來滿清占領北京時的形勢產生了深遠影響。滿清比較完整地接管了明朝的中央政府,遂擁有了他們頗為缺乏的東西,由此接收了明朝幾乎全部漢族官吏,依靠他們接管天下并最后征服南方。崇禎帝的決定還導致諸多皇室宗親之繼承權利的曖昧不定,以致派系傾軋削弱了南明政權。此外,復明陣營也因之少了一批立志恢復失地,渴望對清朝發(fā)動反攻以便光復家園的北方人。崇禎帝這一自我犧牲的決定,就這樣最終毀滅了后來復明志士堅守南方的許多希望。 ③ 對此次密談描述最詳細的是鄒漪:《明季遺聞》,第18—20頁;計六奇:《明季北略》,第393—394頁。兩書記載基本相同,而以前者為詳。鄒漪是吳偉業(yè)的門生,而吳偉業(yè)又是李明睿的好朋友,所以鄒漪的描述多有褒詞。不過,李明睿是力主崇禎帝遷都南京的主要人物,這看來是不成問題的。比較公允的描述,還可見戴笠、吳殳:《懷陵流寇始終錄》,第79頁;錢■:《甲申傳信錄》,第63頁也提及此事。 ④ 計六奇:《明季北略》,第393頁。 ⑤ 鄒漪:《明季遺聞》第一卷,第18頁。 ① 鄒漪:《明季遺聞》第一卷,第18頁。 ② 同上書;計六奇:《明季北略》,第393頁。 ③ 鄒漪:《明季遺聞》,第19—20頁。 ① 鄒漪:《明季遺聞》,第20頁。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這次談話之后,崇禎帝即與皇后周氏商量去南方的建議,皇后認為這一計劃沒有什么好處,因為那將意味著放棄北方的宗廟。李清:《三垣筆記》中,第7—8頁。 ⑤ 計六奇:《明季北略》,第394—395頁。 ⑥ 同上,第397頁。1644年2月23日,皇帝同意李建泰征募一支軍隊。李建泰幾乎沒有軍事經驗,但他熱衷于到山西去保護他的家財。李建泰對皇上所做的陳述,在彭孫貽《平寇志》第八卷第3頁與《崇禎實錄》第十七卷第1頁中有略不相同的描述?!冻绲潓嶄洝凡皇枪傩薜?,作者逸名。收在《明實錄》中,是據(jù)江蘇圖書館的手抄本豎像平版印刷發(fā)行的。原本于明末李自成進入山西時,在一個顯赫世家手中失落。見何柄棣:《中華帝國中的進身之階》,第279—280頁。 ① 《崇禎實錄》第十七卷,第2頁;錢■:《甲申傳信錄》,第8頁;彭孫貽:《平寇志》第八卷,第6頁。 ② 當時的研究者估計,李建泰的軍隊人數(shù)達十萬之眾,鄒漪:《明季遺聞》,第20頁。 ③ 錢■:《甲申傳信錄》,第8頁;彭孫貽:《平寇志》,第八卷,第6頁。 ④ 趙士錦:《甲申紀事》,第6頁;張怡:《搜聞續(xù)筆》第一卷,第1頁。 ⑤ 文秉:《烈皇小識》,第226頁;談遷:《棗林雜俎》仁集,第1頁。 ⑥ 劉尚友:《定思小紀》,第31頁。 ⑦ 在廣宗,李建泰被迫圍攻了三天,進城后,他殺了知縣和當?shù)厥考濐I袖作為報復。《崇禎實錄》第十七卷,第3、5頁。 ⑧ “癸未正月二日,大風晝晦,次晨稍霽,又三日午后,傳各殿脊煙起,疑有火災。諸閣臣出視,見各殿及門脊上冉冉若炊煙而微淡,久久乃息,亦異云?!崩钋澹骸度P記》中,第9頁。 ① 蕭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49—250頁。 ② 劉尚友:《定思小紀》,第1頁;又見張怡:《搜聞續(xù)筆》,第一卷,第2頁。 ③ 抱陽生:《甲申朝史小記》第五卷,第2頁。李自成在乘勝橫掃中國北方時,由于他誅殺吃人的“寄生蟲”:衙蠹、府蠹、豪蠹、學蠹(指危害百姓的生員)和官蠹(指鄉(xiāng)紳家臣,又稱“豪門養(yǎng)子”),從而贏得了被剝削者的擁戴。清水泰次:《明代的流民與流賊》,第220—221頁。 ④ 李自成常在其大軍到達之前,先派商人前往宣傳:起義軍不殺百姓,不搶財物,不侮辱婦女,買賣公平。他們將沒收富人的財產分給窮人(1959年北京曾出土一枚李自成于1644年5月左右鑄造的銅印,該印可以表明李自成曾設立專門機構,負責在農民軍中分配明朝官員的地產。劉廣京:《世界觀和農民起義》,第298頁)。他們也愛惜人才,歡迎一切愿意加入義軍的士人。計六奇:《明季北略》,引自趙儷生:《李自成地方政權》,第45頁。 ⑤ 同一天,駐守北京西北50公里處昌平的明軍,因未得到軍餉而發(fā)動了兵變。安吉拉·N·S·席:《吳三桂在1644年》,第444頁。 ① 談遷:《棗林雜俎》仁集,第1頁。這兩個“問句”實際上是《論語》中兩句名言的一部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第一篇第一段(此書中所記之講讀官是劉理順、何瑞徵——譯者)。 ② 錢■:《甲申傳信錄》,第10頁。 ③ 汪有典:《史外》,第507頁(第四卷,第29頁)。項煜在魏忠賢得勢時曾因袒護江南清議而被罷官,李清:《三垣筆記》“附識”中,第22頁。 ④ 錢■:《甲申傳信錄》,第11頁。關于陳演,見《明史》,第2871頁;徐鼒:《小腆紀年附考》第三卷,第71頁。 ⑤ 彭孫貽:《平寇志》第十卷,第6頁。1644年4月13日,方以智要求到淮河一帶召集豪杰勤王,錢■:《甲申傳信錄》,第11頁。 ① 鄒漪:《明季遺聞》,第23頁。 ② 這一戰(zhàn)略不是第一次引起皇上的注意。史可法和姜曰廣早在春節(jié)前的冬季,就曾在一道奏折中向皇上提出過這項計劃。楊德恩:《史可法年譜》,第30頁;又見于鄧爾麟:《許都和南京的教訓》,第97頁。倪元璐對這一問題的看法,見黃仁宇:《倪元璐的現(xiàn)實主義》,第420—422頁。 ③ 鄒漪:《明季遺聞》,第24頁。錢■《甲申傳信錄》中也提到南宋的類似情況,其書名使人立刻聯(lián)想到李綱的名著《靖康傳信錄》(它在明末很有名)。該書記述了1125—1126年間的史事。當時宋徽宗被迫退位,其長子即欽宗,曾試圖解除女真人對開封的包圍。當然,他沒能成功,1127年同其父一起做了俘虜,并被監(jiān)禁至死。李綱的《靖康傳信錄》有一種明確的政治主張,即反對綏靖。見約翰·黑格:《宋代中期的政府》。 ④ 鄒漪:《明季遺聞》,第一卷,第22頁。李明睿援引《左傳》語,意在指出,太子應以監(jiān)國身份留守北京,因為只有皇上擁有率眾征討農民軍所必不可少的權威。我的譯文取自李雅各譯《論語》。在一次關于遷移問題的討論中,晉侯欲令其長子率軍征討山西戎狄,大臣諫阻說,長子應照管社稷留都監(jiān)國,而由父親率眾出征。后來,監(jiān)國即意味“攝政”:令太子監(jiān)國就是讓嗣子攝政或“護國”——充當臨時“國君”。翟理斯:《中英字典》(上海,1892年),第201頁。但《左傳》中其他幾處提到“監(jiān)國”,其用法似指國君率軍出征時,由太子監(jiān)管行政。在《禮記》中,“監(jiān)國”是天子所指派的負責監(jiān)護各諸侯國事務的卿大夫的頭銜。換言之,李明睿并非建議崇禎帝退位,像宋徽宗在開封讓位于欽宗那樣。 ① 鄒漪:《明季遺聞》,第23頁;錢■:《甲申傳信錄》,第10頁。祭祀社稷是中國古代禮拜活動的一部分,大多數(shù)作者都將其理解為向土地神(社)和谷神(稷)奉獻祭品,而實際上,社是供有神圣的木和石的祭壇,這些祭壇與國君身份總是密切相關的?!睹献印返谑木恚?4章:“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比绻饨ň魑:α松琊?,那么就必須被取而代之。據(jù)司馬遷《史記》,中原的社是黃帝祭祀的地方,見凌純聲:《中國古代社會之源流》。保衛(wèi)社稷和中原,表現(xiàn)了士人的文化忠誠,也是日后南明政權號召收復北土的一個主要內容。其例可見昆山遺民寧人顧炎武:《圣安本紀·“荊駝逸史”》本(臺北,1964年),第37頁(此書出自文震孟之子文秉之手,曾被誤認為顧炎武所著,與后者的《圣安本紀》混為一談。見傅吾康:《“明史資料解題”的補遺和刊誤》,第43頁。下文引文秉此書將改用其原名《甲乙事案》,以示區(qū)別)。在朝廷的大典中,社稷的地位并非一成不變,它們有時被并入其他禮儀中,在某些朝代則又不是帝王祭祀的對象。但在明代,社稷是官方最高等級的禮祀對象。這一方面是由于皇帝在泰山的封禪典禮自1008年后便廢止了,所以祭祀社稷就成了一種替代物;另一方面,是由于明太祖于1377年改革禮制時,將祭祀社稷和祭祀明室祖先合為一體了。社與稷,即句龍與后稷,這一對自周代以來就一起受祭于社稷壇的神祗,因明太祖的父親而有所改變,社稷與太祖父親的亡靈一起在天安門右側新建的祭壇上接受拜祭,這就等于在同一地點同時拜祭土神、谷神和明朝締造者的祖先。那么這也就象征著明朝皇室與文化正統(tǒng)之間的密不可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一象征性的結合卻不允許明朝皇室通過南遷來拯救自己的命運。有關明代禮制的討論,見小威爾斯:《中華帝國后期的國家禮儀》,第52—53頁;胡云翼:《1368—1398年明初的儀制》,第66頁;斯蒂芬·福伊希特萬:《學校、廟宇和城隍:關于中國清朝官方宗教的報告》;又見保羅·H·陳:《中華帝國后期的反叛》,第159—162頁。 ① 作為李邦華之計劃的一部分,陳子龍和祁彪佳還提出讓太子掌管江南防務,以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為其副帥。鄧爾麟:《嘉定忠臣》,第169頁。 ② 以上及后文對此次廷議的描述,參考了鄒漪:《明季遺聞》,第22—24頁;計六奇:《明季北略》第394、411、480—482頁;錢■:《甲申傳信錄》,第10頁;劉尚友:《定思小紀》,第3頁;文秉:《烈皇小識》,第228頁;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第七十九卷,第5頁;李清:《三垣筆記》“附識”中,第19頁;談遷:《國榷》,第6031頁。這些資料的記載基本一致,只是對廷議時間的記載略有出入,多數(shù)似乎傾向于1644年4月3日。本書雖將此作為一次廷議來處理,但這些討論在時間上的先后次序表明,實際上可能是若干次廷議。其間各大臣包括皇帝的主要陳述也基本相同,只是措詞上有細微差別。 ③ 文秉:《烈皇小識》,第228頁。 ④ 鄒漪:《明季遺聞》,第24頁。此時,南遷已不具備條件了,通往南方的道路已被盜匪和義軍阻斷,李遜之:《崇禎朝野紀》,第184頁。 ① 劉尚友:《定思小記》,第3頁。后來有人認為,光時亨之所以反對南遷,是因為他暗中與李自成有接觸并打算投奔義軍。戴笠、吳殳:《懷陵流寇始終錄》,第79頁。光時亨最終確實投降了李自成。義軍奪取北京后,光時亨仍留任兵科給事中,并曾獲準密見李自成。與此矛盾的是,他仍然相信南明政權會獲得成功。他曾在信中對留在安徽桐城的兒子說:“我以受恩大順,汝等可改姓‘走肖’,仍當勉力讀書,以無負南朝科第?!庇嬃妫骸睹骷颈甭浴?,第89頁。 ② 鄒漪:《明季遺聞》,第24頁?;噬巷@然十分震怒,以至于想將李明睿處死。光時亨認為如此將使百姓寒心,勸止了皇上(中華書局《明季北略》第416—417頁“李明睿議南遷”條中所記與此不同,其中記光時亨言:“不殺明睿,不足以安人心!”——譯者)。計六奇:《明季北略》,第394頁(但鄒漪《明季遺聞》第23頁有光時亨力勸皇上宣布死刑之語)。皇上最后決定:“明系朋黨,姑且不究”。李清:《三垣筆記》“附識”中,第19頁。 ③ 計六奇:《明季北略》,第411頁。 ① 計六奇:《明季北略》,第411頁。 ② 萬言:《崇禎長編》,第103頁。光時亨還敦請皇上派遣“心計才干之臣”去恢復漕運?;噬贤诳嗾f,如果光時亨知道自己手下有如此人才,那么皇上自然愿聞其名。 ③ 李清:《三垣筆記》“附識”中,第15—16頁。根據(jù)錢■的記載(《甲申傳信錄》,第9頁),王永吉在上個月就要求放棄薊州,撤回關內,這一要求被批準了。后來王永吉歸順了滿清,成為工部中的關鍵人物,后又轉至戶部,掌管治理黃河。黃文雋:《江南通志》,第2426頁(第一四四卷第23頁)。 ④ 劉澤清,山東曹縣人,一位貪婪殘忍的武夫,在遼東抗擊滿人時頗為能干。1640年,他的家鄉(xiāng)發(fā)生饑荒,盜匪蜂起,于是他奉命前去鎮(zhèn)守山東。他在當?shù)亟亓羯侠U朝廷的稅收,實際上成為一割據(jù)勢力。給諫韓如愈奉旨前往調查并彈劾其不法行為,劉澤清便派人假扮土匪,在路上刺死了韓如愈?!冻绲潓嶄洝返谑呔?,第5—6頁(此條記為1644年3月30日)。甚至在此事發(fā)生之前,劉澤清就曾說:“天下變,山東不為他人有耳!”錢■:《甲申傳信錄》,第10頁。實際上,他更關心的不是守衛(wèi)山東,而是保持自己的軍事實力?!睹魇贰罚?070頁;又見恒慕義:《清代名人傳略》,第531—532頁;李清:《三垣筆記》中,第20—21頁。 ① 計六奇:《明季北略》,第414頁。李建泰努力推進,但直到北京失守,他和他的隊伍還未到達保定。后來李建泰被李自成的軍隊包圍在保定城中,他殺了誓與義軍戰(zhàn)斗到底的保定同知邵宗元,向農民軍投降。萬言:《崇禎長編》,第113頁;黃之雋:《江南通志》,第2595頁(第一五四卷,第18頁)。有關李建泰投降一事的一種更早但不可信的說法,見《崇禎實錄》第十七卷,第7頁。談遷系李建泰快信于4月10日條(《國榷》,第6034頁)。 ② 文秉:《烈皇小識》,第228—229頁。崇禎末年,將領劇增,至1641年,僅京畿千里之內就有四位總督,六位巡撫(寧遠、綏平、順天、密云、天津和保定)和八位總兵。趙翼:《廿二史札記》,第751頁。4月16日,劉澤清接到援救大同的命令之后,非但拒不執(zhí)行,反而在臨清縱兵劫掠,然后率部南下淮安。文秉:《烈皇小識》,第230頁(此書記“命速赴保定剿賊,澤清不從”——譯者);顧苓:《金陵野鈔》,第5—6頁。 ③ 計六奇:《明季北略》,第414頁。 ④ 一位名叫方開章的官員,曾接到密令,讓他準備1000名壯丁、數(shù)百船只,在郊外晝夜待命,隨時準備供皇上順大運河前往南京之用。4月13日,方開章想要見皇上,但未能通過宮門崗哨,他一直等到4月20日,才離開了京城。抱陽生:《甲申朝史小記》第四卷,第5頁。 ① 公元756年,唐玄宗把長安丟給了安祿山叛軍,途中迫于禁軍的要求,殺了愛妃楊貴妃,逃到了四川。當時太子留在了山西西部,以安撫那些希望收復長安的將領。太子本想入川追隨其父,但眾將勸阻說,應在寧夏靈武重整旗鼓,收復長安,那才是大孝之舉。經過五次敦請,太子才同意“勉徇眾心,為社稷計!”遂尊其父為“上皇天帝”,定帝號肅宗(此為廟號——譯者),于靈武建立了臨時朝廷,并由此出發(fā),最終收復了長安。司馬光:《資治通鑒》第二一八卷,第6982頁。 ② 計六奇:《明季北略》,第414頁。 ③ 錢■:《甲申傳信錄》,第10頁。第二天,駙馬鞏永固又大發(fā)議論,主張皇上親自率軍出京,以激勵“京畿義勇”。在場大臣則稱其言為“誕妄”。文秉:《烈皇小識》,第229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