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陽光下遠望整個平遙古城,仿佛一個巨大而開闊的古代雕塑一般——首屆平遙國際雕塑節(jié)當天在擁有2800多年歷史的平遙古城開幕,來自中國、意大利、美國、德國等十余個國家的80余位藝術家、策展人齊聚古城,共有百余件橫跨傳統(tǒng)至當代的中外雕塑作品參展,這是古城平遙繼國際攝影大展和國際電影展之后,又一大型文化藝術盛會。
本屆平遙國際雕塑節(jié)國際策展人由曾擔任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國家館主策展人勞倫佐·柏內德蒂擔任,他在致辭中說,這一展覽的目的在于凸顯雕塑與其地緣、歷史維度的親緣關系,“一座不朽之作必然達到了雕塑與建筑之間的絕妙平衡。”
平遙古城鳥瞰
平遙古城城墻
此次展覽的總策展人、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為平遙國際雕塑節(jié)發(fā)來賀詞,他說,平遙作為歷史文化古城,它的存在和歷史價值,應當在新時代通過世界國際文化交流的方式,特別是通過雕塑藝術的方式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在這樣一個充滿古代人文精神的大地上舉辦雕塑節(jié),吸引全世界的眼光關注平遙古城,吸引全世界優(yōu)秀的藝術家到這里展示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造,這是具有著高遠眼光的文化行為。
本屆平遙國際雕塑節(jié)國際策展人由曾擔任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國家館主策展人勞倫佐·柏內德蒂擔任,他在致辭中說,這一展覽的目的在于凸顯雕塑與其地緣、歷史維度的親緣關系,“平遙古城歷史遺跡遍布各處,文化深邃,歷史悠久,非常契合本新興藝術項目的出發(fā)點。雕塑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意欲解析歷史,架起過往與未來的對話。而要探究雕塑的作用,則需要從不同技術和學科的角度進行考量。一座不朽之作必然達到了雕塑與建筑之間的絕妙平衡,此言用于形容世界知名建筑師Yona Friedman的設計可謂恰如其分。雕塑作為一種敘述形式,試圖探尋過速全球化與更宏觀的時間觀念所交織形成的復雜動態(tài)。雕塑由于其存在特征,更代表了時間的延伸。因此,平遙古城正符合本項目對理想舞臺的期冀。其具有悠久歷史的藝術遺產帶領我們走上一條聯(lián)通遙遠過去與未來的軌道,將現代科技與傳統(tǒng)概念相結合。這二者都是藝術家們分析的重點:既有最新的掃描技術,也有平遙地區(qū)典型的傳統(tǒng)泥塑,“展覽中,兩代不同的藝術家正面臨著同一批當代雕塑的主題。藝術家使用的材料見證了社會的變遷。技術幫助我們輕松地與古人對話。而這些作品也呈現了物理世界與概念世界之間的對話溝通?!?/p>
吳為山作品
據悉,首屆平遙國際雕塑節(jié)設置有國際對話單元、中國寫意精神單元、非遺展單元以及學院展等多個板塊。其中“國際對話單元”以國際藝術大師約瑟夫·博伊斯的作品為主展基點,邀請了當今活躍在國際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中的近20位國外藝術家和20余位中國頂尖藝術家,進行一場同一空間的展示和藝術對話。
約瑟夫·博伊斯(JosephBeuys)是聞名于世的德國當代藝術大師,以裝置和行為藝術為其主要創(chuàng)作形式。他作為雕塑家、事件美術家,成為了后現代主義的歐洲美術世界中最有影響的人物,他也是20世紀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觀念藝術重要的代表之一。博伊斯打破了藝術與日常生活中間的高墻,把生活中的素材作為藝術媒介和觀念物件來表達他對于社會、生命、精神等的理念。
此次平遙國際雕塑節(jié)展出的作品《歐亞大陸》是博伊斯希望透過此作品的展示表達一種看似無法逾越的界限總有一天將被逾越的理念,讓所有的觀者透過作品進行理性及感性的雙重思考。
拉斐爾·海蒂《我們并非前往火星一去不返的人》
一位平遙當地老人走過室外雕塑作品前
被歐洲藝術界譽為“畫廊里的煉金術士”的知名藝術家拉斐爾·海蒂在雕塑節(jié)進行了藝術作品《我們并非前往火星一去不返的人》的駐地創(chuàng)作,五彩斑斕的化學材料在他手中形成一條“彩虹大道”,令人賞心悅目。這位瑞士藝術家擅長操作和轉化材料、物體和物質形態(tài),創(chuàng)作的雕塑和圖像富有戲劇性變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屆雕塑節(jié)期間,他將在平遙古城迎薰門廣場前進行同一作品的戶外創(chuàng)作,并將把該作品贈予平遙,為古城平遙留下當代藝術最前沿的印記。
烏拉圭藝術家拉奎爾·勒杰爾格作品《out in the open》
烏拉圭藝術家拉奎爾·勒杰爾格(RaquelLejtreger)的作品《OUT IN THE OPEN》是首次在中國展出,該作品作為烏拉圭常駐聯(lián)合國代表團在奧地利的一項國家倡議,曾于2017年11月在聯(lián)合國(維也納)圓形大廳展出,當時大約有近萬人在維也納聯(lián)合國城參觀,同時也曾在有關于國際移民、氣候變化的環(huán)境退化對話(2011年)、瑞士日內瓦國際會議中心(CICG)屢次亮相。這件作品不僅是裝置藝術的展示,也是一項在全球主觀層面關于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和地區(qū)沖突的人文主義研究,同時也映射了家園和領土的理念。
向陽《可抵達的彼岸》
藝術家向陽此次參展的作品《可抵達的彼岸》,巨大的木結構里隱藏著兩條小舟,此件作品約7米高、10米長、4.7米寬,形式主要由船體和建筑體組成,船是中國古代文人畫中的典型題材,其狹長樸素的形式體現了東方美學。另一部分的主體建筑結構結合了中式的禪屋和西方建筑的穹頂,它是一個多元文化和宗教內涵的包容體。
志村姐弟《 Half Moon,Daylight,Cloud2018》
此次平遙國際雕塑節(jié)的國際部分參展藝術家有約瑟夫·博伊斯、威廉·阿納斯塔西、尤納·弗萊德曼、拉斐爾·海蒂、博德·洛漢斯、安妮·藍提、曼德拉·羅伊特等;中國部分參展藝術家有徐冰、展望、隋建國、宋冬、向陽、邵譯農、楊心廣、耿雪等。
展出現場
展出現場
徐冰《背后的故事:溪山秋色圖》
中共平遙縣委書記武曉花表示,早在1997年平遙的“一城兩寺”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一城”是經過2800多年歷史沉淀的平遙古城,“兩寺”中的雙林寺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鎮(zhèn)國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之一。這些建筑中的雕梁畫棟巧奪天工,琉璃彩塑精美絕倫,石刻木雕異彩紛呈,完美保存和呈現了中國傳統(tǒng)雕塑藝術的精華。平遙國際雕塑節(jié)組委會負責人、奧地利莫比烏斯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jiān)鐘蘇菲表示,平遙國際雕塑節(jié)作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和國際藝術水準的藝術盛會,旨在以“一帶一路”為基準,為當代雕塑藝術家提供展示才華的平臺,希冀以雕塑藝術作為引領方式,通過多元文化的表現形式來豐富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動平遙的藝術與文化的發(fā)展,將古城平遙打造為文化創(chuàng)意城鎮(zhèn),為山西省的文化繁榮注入藝術活力。
宋冬《同床異夢3》
在平遙國際雕塑節(jié)開幕式之后,聯(lián)合國工業(yè)發(fā)展組織(工發(fā)組織)召開了《文化藝術與城市投資軟環(huán)境國際論壇》,國際專家在論壇上分享國際先進經驗,旨在推進城市軟環(huán)境建設、進而吸引投資、推動城市發(fā)展。
聯(lián)合國工發(fā)組織高級協(xié)調員龔主席認為,文化與發(fā)展密不可分。一方面,發(fā)展不單單是經濟增長的代名詞,而是獲得使人更加滿意的智力、情感、道德及精神的手段。因此,與經濟發(fā)展一樣,文化發(fā)展本身就是發(fā)展中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另一方面,縱觀全球各個主要城市發(fā)展歷程,其文化均在推動經濟發(fā)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文化發(fā)展作為“軟環(huán)境”因素之一,應該獲得更多關注。
展望《打開》
此外,平遙國際雕塑節(jié)還設有《瑞銀藝術論壇專題演講》以及《中國藝術高校學術論壇》等系列學術活動。從7月20日開始,本屆平遙國際雕塑節(jié)將持續(xù)至8月20日,期間還將舉行多場藝術交流及展示活動。
隋建國 《觸手可及 ——涌泉與圓柱體》
卡斯丁·霍勒
邵譯農作品《道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