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李澤厚散文集:叩問哲學的靈魂

海德格爾寫了巨著《存在與時間》,但似乎也沒有使人對時間更清楚了多少。

本文摘自《李澤厚散文集》,李澤厚 著,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018年3月版

便無風雪也摧殘

奧古斯丁曾說,不問我,時間是什么似乎還清楚;一問,反而不清楚了(大意)。

海德格爾寫了巨著《存在與時間》,但似乎也沒有使人對時間更清楚了多少。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里如此描寫時間:……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只有匆匆罷了……又剩些什么呢?

這只能使人感慨,仍然不知道時間是什么。時間問題始終是那么困擾著哲人、詩家,好像誰也講不清、道不明。一般問人,人們看看掛在墻上的鐘、戴在手上的表。這就是“時間”。“時間”是被人用來作為規(guī)范生存、活動的公共標尺,以維持秩序,按時作息,充滿了“客觀社會性”,如《批判哲學的批判》第三章所說。

那么,時間便如此而已?

又不然。由于時間作為單一向度,與人的“是”、與人的生存直接相連。人意識到自己的青春、存在不再復現(xiàn),由知曉那無可避免的死亡而意識當下,從而感受到“時間”。這“時間”好像混“過去”、“現(xiàn)在”、“未來”于一體。它不再是那墻上的鐘、手上的表,那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的客觀標尺,而是我的存在自身?!霸谖镏校覀兡膬阂舱也恢嬖凇?,“存在并不在時間中,但存在通過時間,通過時間性的東西而被規(guī)定為在場、當前”,“此在是時間性的,沒有此在,就沒有時間”。但是,也正由于對自己“此在”的珍視,知覺自己存在的“有限”,和追求超越此有限存在,便與“時間”處在尖銳矛盾以至斗爭中,總想停住或挽回“時間”?!皶r間”在這里似乎成了希望自己不斷延伸或縮短的情感意向。

客觀公共的時間作為公共假定,是人們活動、存在的工具;主觀心理的時間作為情感“綿延”,與個體有限存在血肉相連;從而既時有不同,也人有不同。有人悲金悼玉,嘆惜哀傷;有人強顏歡笑,置之不顧;有人尋尋覓覓,無所適從。人在時間面前,可以丑態(tài)畢露。也由之而不斷生產(chǎn)著各種宗教和各種藝術(shù),以停住“時間”。

時間逼出了信仰問題。要不要信從一個超越時間的“神”?人是動物,生無目的,要超越這生物的有限和時間,便似乎需要一個目的?!吧瘛碑斎皇沁@種最好的目的,可供人存放生的意義。這“神”可以是另個世界的上帝,也可以是這個世界的某種永恒理想?;蛘撸部梢允悄撤N個體心境或“境界”?總之,要求“時間”從這里消失,有限成為無限。這無限,這消失,可以是不斷的追求過程,也可以是當下即得“瞬刻永恒”?

信一個全知全能、與人迥然異質(zhì),從而也超越時間的神(上帝)?它超乎經(jīng)驗,也非理性所能抵達。理知止處,信仰產(chǎn)生;“正因為荒謬,我才相信”。這個徹底超有限、超時間,當然也超人類總體的“真神”,由它主宰一切,當然從根本上否定了“人類中心”。也就可以扔掉、擺脫、超越人世中由主客觀時間帶來的種種煩惱,無此無彼,非善非惡。這里不僅舍去肉體,甚至舍棄情感—靈魂。人的情感—靈魂在此世上已沾滿塵垢,早被人化,舍去才能與神認同,才能摒去那由于與肉體相連而帶來的客觀時間的此際生存和主觀時間的情感焦灼。不僅萬種塵緣,七情六欲,而且包括“得救”、“救贖”之類,也屬“凡心”、“俗慮”,最多只是皈依于神的拐杖,并非皈依于神的本身。

從而,宗教區(qū)分出許多層次和種類,從各種類型、性能的人格神崇拜到僅有某種主觀體認的“終極關(guān)懷”,以及由正統(tǒng)宗教衰落而反彈出的各種“邪教”。它說明面向死亡而生存,亦即面向那不可說而又偏偏實在的“時間”,人追求依托,想做成對自己有限性的超越。而其力度可以如此之強大,以致尼采一聲“上帝死了”的狂喊,便使整個西方世界驚駭至今。上帝死了,人自為神。但自我膜拜到頭來可以走向個體膨脹的反面,引出法西斯和整個社會機器的異化極端。從這一角度說,這也仍然是人生有限的時間性問題帶來無歸宿的恐懼感而導致的深淵。

蘇東坡詞云:“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比说淖晕冶粧仈S、沉淪在這個世界上,為生活而奔波忙碌,異化自身,終日營營,忘卻真己。納蘭詞說:“駐馬客臨碑上字,斗雞人撥佛前燈,勞勞塵世幾時醒?”也是同一個意思。但是,如果真正從塵世“醒來”,忘卻一切“營營”,舍棄所有“非本真本己”之后卻仍要生存,那么,這生存又是什么呢?那只是一個空洞。盡管人間如夢,悲歡俱幻,“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前引蘇詞),也還要生。如果連這也除去(除非死亡,這除得去嗎?),即除去所有這如夢如幻似的人生,除去一切悲苦歡樂,那又還有什么?不就是那空洞的無底深淵嗎?這本是人生最根本、最巨大、最不可解的痛苦所在。所以中國人早就慨嘆“閑愁最苦”,醒又何為?“還睡,還睡,解道醒來無味?!倍傄苑鸬囊磺刑摶?,不如無生為最高明。生必帶來生老病死,無可脫逃。“畏之所畏,就在在世本身”,這就是“便無風雪也摧殘”。

但“最好不要生出來”卻仍是生出來的人的想法。想出“最好不要生出來”的人卻又不能無生,不能都去自殺;相反,總都要活下去。這樣,歸根結(jié)底,又仍然是不僅身體,而且心靈如何活下去的問題?!皳巢?,莫非妙道”,禪宗懂得人活著總得打發(fā)日子,打發(fā)無聊,以填補這“閑愁最苦”的深淵。所以不但讓“本真本己”與“非本真本己”妥協(xié)并存,而且還合二為一,即不但打坐念經(jīng)與擔水砍柴并存,而且在擔水砍柴中也便可以成佛,這就是使心魂達到“最高境界”。這“最高境界”讓時間消失,存有不再,超出有限,逃脫摧殘。

內(nèi)容簡介

李澤厚散文集:叩問哲學的靈魂

《李澤厚散文集》,李澤厚 著,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018年3月版

當代中國著名思想家李澤厚先生的文章意蘊之深厚、情感之飽滿、文辭之清麗,一直以來備受學界稱頌。其深刻而新穎的思想,常常包裹在清新流麗的筆墨之中不脛而走,曾被贊譽為“當代梁啟超”。本書為李澤厚先生首部散文集,分為五輯,收錄李澤厚先生雜著、回憶、序跋文章63篇,選編、摘編文章21篇,共計84篇。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