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為什么越low的人越覺得自己厲害?

雖然麥克阿瑟這種極品世間少有,這種現(xiàn)象也不一定是他成為如此“神人”的唯一原因,但虛無優(yōu)越感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們每個人身上。

天才搶劫犯和他的隱身神水

1995年,美國匹茲堡一位名叫麥克阿瑟(McArthur Wheeler)的搶劫犯接連洗劫了兩家銀行。

這位麥克阿瑟實乃“神人”:他甚至沒有使用任何偽裝技術(shù)把臉遮住,就這么在光天化日之下?lián)寭寭專。。?/p>

由于這犯人實在是太容易鎖定了,警方不到一小時就憑銀行的監(jiān)控錄像將其捉拿歸案。

這家伙被抓住之后滿臉詫異:“我明明往臉上涂了隱形水?。∧銈冊趺催€看得見我?!”

麥克阿瑟所說的“隱形水”,其實是指的他往臉上涂抹的檸檬汁…… 這果然是個神人吧?

如果說掩耳盜鈴之人至少自己是聽不見鈴聲的,可這位麥克阿瑟在涂了檸檬汁后,應(yīng)該還能看見自己的吧?

很顯然,他偏偏就是“看不見自己”。

更準確地說:他是看不見自己的無能、也看不見他人的能力,以至于心中一股超人版的自信油然而生。

心理學(xué)家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虛幻優(yōu)越感(illusory superiority)。

雖然麥克阿瑟這種極品世間少有,這種現(xiàn)象也不一定是他成為如此“神人”的唯一原因,但虛無優(yōu)越感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們每個人身上。

而且…… 人越是low,越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要解釋這個現(xiàn)象,我們就得從人類的一項基本能力說起。那就是:

元認知

為什么越low的人越覺得自己厲害?

元認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元認知”,這是認知心理學(xué)界耳熟能詳?shù)囊粋€概念。

正所謂萬物歸元,元認知不止包括我們掌握的一切知識,更關(guān)乎我們獲取這些知識的方式和途徑。

換言之: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方得元認知。

一般來說,我們獲取的知識多寡,和我們獲取知識的技能深淺,是成正比的。然而,后者的習(xí)得很不容易,這大概就是“授人以漁”比“授人以魚”更為困難的原因。

元認知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我們對自身和他人水平高低的評判能力。

元認知能力低下的人是啥樣子呢?精選君給各位分享個朋友的真實故事好了。

Jack是國外某頂尖高校電腦編程學(xué)院的招生官。他每年閱讀大量申請者的個人資料和自薦信,其中就有太多的學(xué)生表示:

“我熟悉各種編程語言,且已有3年以上編程經(jīng)驗。光憑這一點,我有自信:我已經(jīng)超越了報考貴校所有考生的平均水品?!?/p>

Jack說,現(xiàn)在他面對這種雞肋一樣的考生已經(jīng)很淡定了。剛開始通過面試得知真相的他會很氣憤:

“哪尼?你說的3年經(jīng)驗,就是說3年前開始接觸編程,然后有時間有興致了就把編程教材拿出來翻翻,實際上高中3年期間從沒編出什么像樣的東西來?”

其實還有更好笑的一點:那么多報考Jack學(xué)校的考生中,超過半數(shù)的學(xué)生認為自己在平均水品之上…… 這個,在數(shù)學(xué)上就站不住腳啊……

問題是:怎么會這樣的?這幫考生都是在為了證明自己時不擇手段的白癡,還是過于自負,或是自不量力?

原因很簡單:元認知能力低下!

我們不妨思考一下:要讓一個人準確判斷自己和他人相比的水平高低,如何才能做到?

我們不僅需要衡量自己知道多少知識、掌握多少技能,更需要充分了解其他人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式方法,把他們前進的節(jié)奏和腳步拿來和自己的丈量一下,才知道同樣的一小時、一天、一年時間下來,自己和別人相比,究竟處于什么位置。

做不到這一點的人,會過于放大自己的努力程度和方式,也就會自負地肯定自己的綜合實力,覺得自己比別人(特別是同齡人)要更優(yōu)秀、更出色。

Jack還坦白過:他自己以前也做過類似的傻事。

Jack年輕的時候曾夢想加入蘋果微軟谷歌這種高科技的泰斗企業(yè)。他的確很努力,也在電腦公司實習(xí)過兩年,獲得了上司和同事的肯定。

他在向微軟遞交申請時表示:“我仔細研究過你們微軟最近的一個軟件,我發(fā)現(xiàn)過里面不少問題,而且我有能力解決,只要你們把源代碼都給我,當然還要聘用我!”

結(jié)果在面試環(huán)節(jié),Jack就掛了……

在一個團體面試環(huán)節(jié),面試官拿來了一個和Jack提及的軟件很類似的代碼讓他們分析問題?,F(xiàn)場只有一半的求職者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找出了軟件的bug,而Jack是失敗者中的一員。

“我當時都不敢正眼看微軟面試官的眼睛。不過在我因為自負導(dǎo)致更嚴重的后果之前,就讓我先栽個跟頭、找準自己的位置,其實是一次難得的寶貴教訓(xùn)?!?/p>

好吧,這么有(無)趣(語)的心理現(xiàn)象,怎么會逃過心理學(xué)家的法眼呢?

這不,有兩個心理學(xué)家不僅對“虛假優(yōu)越感”進行了深度研究,還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等等等等…… 我重新說一次,他們獲得的是“搞笑諾貝爾獎”,嗯。

為什么越low的人越覺得自己厲害?

達克效應(yīng)和芝諾的知識圓圈

聰明的你一看到“達克D-K”可能就猜到啦:這兩位獲得“搞笑諾貝爾獎”的心理學(xué)家,名叫Dunning和Kruger,而他倆研究的心理現(xiàn)象也由他們的名字命名(達克效應(yīng),D-K Effect)。

Dunning和Kruger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xué)(Cornell University)。1991年,他們的研究成果正式發(fā)表。在論文中,DK二人還引用了達爾文的名言:

“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產(chǎn)生自信(Ignorance more frequently begets confidence than does knowledge)”。

DK指出:人們在做決定之時總是欠考慮,因此所做的決定錯誤百出、作出的判斷也是漏洞滿滿。

這主要是因為人們無法正確、全面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也就無法及時發(fā)現(xiàn)和辨別自己的錯誤行為,更別談錯誤的糾正了。

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優(yōu)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DK通過對人們閱讀(主要是邏輯分析文字內(nèi)容的能力,就比如此時此刻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是如何分析和理解精選君的話噠)、開車(是真的駕駛啦不是那個“開車”)、下棋、打網(wǎng)球等各種技能的研究發(fā)現(xiàn):

① 能力差的人通常會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② 能力差的人無法正確認識到真正有此技能的人是什么水平;

③ 能力差的人無法認知和正視自身不足,及其不足之處的極端程度;

④ 能力差的人經(jīng)過恰當訓(xùn)練、在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之后,他們最終會認知到、且能承認他們之前的無能程度,從而作出更理性的判斷和決策。

這最后第④點是最振奮人心的!

來看看這張達克效應(yīng)圖吧!

為什么越low的人越覺得自己厲害?

人生就是一座山峰,有多少人在爬上愚昧之巔后就沾沾自喜、自以為是?

真正的智者,是在不斷學(xué)習(xí)和自我提高之后、經(jīng)歷“無知”的絕望山谷,方能慢慢爬上開悟覺醒的山坡。

現(xiàn)在我們都明白了,為什么有的人越是low,越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這些low到爆的人,連搞清楚自己有多l(xiāng)ow的能力都沒有!

話說回來…… 這么帶感的研究成果,不頒點獎給DK兩人,簡直都對不起他們!

嗯,那就頒個諾貝爾獎給他們好了!(不過是搞笑版的……)

2000年,Dunning和Kruger榮獲“搞笑諾貝爾獎 (Ig Nobel Prize)”。先說好:咱們別一看到“搞笑”二字就覺得DK做的不是正經(jīng)科學(xué)哈。

搞笑諾貝爾獎,又名幽默諾貝爾獎,是對諾貝爾獎的有趣模仿。獲此獎項的研究成果的確有些“低俗”,但更是一種社會批評。獲獎?wù)弑仨氈S刺地揭露世間的荒謬,并為世人提供有用的研究和知識。

搞笑諾貝爾獎由科學(xué)幽默雜志《不可思議研究年報》(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主辦,授予“乍一看好笑,后又引人深思”的科學(xué)領(lǐng)域十大成就。

該獎項于每年九月在哈佛大學(xué)桑德斯劇場(Sanders Theater at Harvard University)舉行頒獎儀式,隨后會有獲獎?wù)咴诼槭±砉W(xué)院(MIT)進行公開演講。獎項的評委中也有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

看到這里你要問了:“這項心理研究的背后,人生哲學(xué)如此豐富,難道在DK之前就沒人有過類似的發(fā)現(xiàn)?”

你還真是敏銳呢~ 除了DK提起過的達爾文,其實歷史上還有許多哲人對此有類似的見解。其中精選君最喜歡的是古希臘哲學(xué)家芝諾(Zeno of Elea)的“知識圓圈說”。

故事是這樣的。一次,有位學(xué)生問芝諾:

“老師,您的知識比我的知識多許多倍,您對問題的回答又十分正確,可是您為什么總是對自己的解答有疑問呢?”

芝諾順手在桌上畫了一大一小兩個圓圈,并指著這兩個圓圈說:

“大圓圈的面積是我的知識,小圓圈的面積是你們的知識。我的知識比你們多。這兩個圓圈的外面就是你們和我無知的部分。大圓圈的周長比小圓圈長,因此,我接觸的無知的范圍也比你們多。這就是我為什么常常懷疑自己的原因。”

什么?你沒聽說過芝諾?那你一定知道愛因斯坦!他也有一句名言,和芝諾的見解可謂異曲同工:

“當我們的知識之圓擴大之時,我們面臨的未知圓周也一樣 (As our circle of knowledge expands, so does the circumference of darkness surrounding it.)”

我們這輩子最大的財富,就是在看得多了、聽得多了、懂得多了之后,也更加明白:自己還沒看過、沒聽過、還不懂的東西,也正在膨脹。

這份對未知的敬畏,是對自己最好的尊重。

為什么越low的人越覺得自己厲害?

寫在最后

其實,關(guān)于DK的研究成果,還有一點沒說:

DK二人發(fā)現(xiàn):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卻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比如,當他們接到一項做起來明明很難、但在他們眼里卻是“很簡單的任務(wù)”時,會誤認為這個任務(wù)對所有人來說都同樣簡單。

問題就出在,這里的“有才干”,只是說他們懂的知識、掌握的技能很出色,而他們的元認知能力還是有一定缺陷的,因為他們和那些low爆的人一樣,無法準確評估自己明明很已經(jīng)很優(yōu)越的位置。

就像上面提及的“達克效應(yīng)”:那些知識和技能明明都更為出色的人,自信心卻可能早已跌到谷底。

也許你會說:“SO WHAT?他們能把事情做好就行,至于他們覺得自己還不夠好,這說不定還能讓他們保持謙虛謹慎呢,不是挺好的嘛!”

嗯,果真如此嗎?精選君誠邀各位讀者在評論區(qū)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認清自己的位置,對能力高低的人來說,是否同等重要?

最后,讓我們用一句話為本文畫上句號。

“我們這個時代讓人困擾的事之一是:那些對事確信無疑的人其實很蠢,而那些富有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卻總是懷疑和優(yōu)柔寡斷。” —— 貝特朗·羅素

“One of the painful things about our time is that those who feel certainty are stupid, and those with any imagination and understanding are filled with doubt and indecision.” — Bertrand Russell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