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評

禪定佛的微笑,從樊錦詩提到過的那尊說起

佛陀拈花,迦葉微笑。很多人好奇這種禪定,恰如喜歡敦煌石窟的禪定佛,云岡石窟北魏的微笑,還有麥積山的微笑。

佛陀拈花,迦葉微笑。很多人好奇這種禪定,恰如喜歡敦煌石窟的禪定佛,云岡石窟北魏的微笑,還有麥積山的微笑。當我們從審美的角度鑒賞藝術作品的時候,不妨讓生命的各種奇妙經驗也進入審美的視野。

敦煌研究院前院長樊錦詩先生,堅守敦煌60多年,在她的《我心歸處是敦煌》一書中,談到她父親去世之后,回到敦煌,心情煩悶,面對生活中坎坷的過程:

“每當這時,我都會想起第259窟的那尊禪定佛,他的笑容就是一種啟示。過去的已經不能追回,未來根本不確定,一個人能擁有的只有現(xiàn)在,唯一能被人奪走的,也只有現(xiàn)在。如果懂得這一點,就不能也不再會失去什么了,因為本來就沒有擁有什么。任何一個人,過的只是他現(xiàn)在的生活,而不是什么別的生活,最長的生命和最短的生命都是如此?!?/p>

莫高窟第259窟



莫高窟第259窟的禪定佛是莫高窟早期的代表洞窟之一,約開鑿于北魏太和年間,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是了解佛教美術史的重要文物,也幾乎是每次敦煌展的形象代言人。

敦煌第259窟北壁東側下層的禪定佛像



敦煌第259窟北壁東側下層的禪定佛像高0.92米,因為有較高的底座,往來的行人如同與靜坐中的佛陀迎面相逢:他波發(fā)高髻,飽滿的圓臉象征著福慧的圓滿,大耳垂肩,含胸收腹,體態(tài)端莊而放松,雙腿盤起,跏趺坐在長方形的須彌座上,雙手在腹前重疊結印,眉如兩彎新月,眼簾微垂,鼻翼微隆,他嘴角那微妙的笑意,似乎充滿了整個面容,整個身體,連發(fā)絲上也充滿了這樣的愉悅,這深沉的禪定狀態(tài),傳遞給每一位相逢的讀者,一種強大的平和與安靜。

洛陽博物館藏有半張北魏時期的佛陀微笑,據專家推測,應該來自于北魏時期永寧寺136.7米的高塔之中,一次雷擊使得永寧寺塔消逝于熊熊烈火之中,而佛陀的那一抹微笑依然在唇邊,留存在灰燼之中,后來被人們發(fā)現(xiàn),并成為洛陽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半張臉,在博物館的頂光下,兩邊的嘴角在強光下微笑,和敦煌第259窟的禪定佛一起,神秘而親切。

半張佛陀的微笑



禪的原意為“思維修”和“靜慮”,靜即是止,慮即是觀。止觀是佛家收攝身心的藝術,也是佛家洞察生命本質的方法,還是佛家修身養(yǎng)性的基本功,通過禪修的生活,以及禪定的體驗來過濾心意識,來體解大道,來解放心靈,來安頓人生與人身。

一杯濁水,放一放,才能沉淀出清水來。禪修的基本原理是:把心安定下來,透過止觀,看一看,制心一處,守一不移地看,安住當下地看,閑閑自在地看,從而達到一心不亂的清凈心境——心一境性,起到“心凈則國土凈”的現(xiàn)實效果。

東京國立博物館 北魏佛 頭部



日本東京博物館也藏有北魏時期面帶微笑的佛菩薩,那內斂的眼神,那彎彎如新月的眉毛,那微微張開的鼻翼和嘴角恒常的微笑,以及佛菩薩像身上整體靜默的神韻,使人一眼就能知道:這也是禪定中的佛菩薩,他們身上都有一種無法言喻的喜悅從內而發(fā)。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可以長時間地下棋、畫畫、彈琴、寫字、唱歌,乃至于跑步、打球、滑冰等,內心也會有愉悅感,所以我們通常把體育運動和藝術訓練當中的恒心也稱為定力,但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之一點就是大家未必處于佛菩薩那樣全身心放松的身體狀態(tài),也不見得沒有任何外在期待。

東京國立博物館  北魏菩薩



《六祖壇經》中曾作闡釋:“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在佛家實修的方法之中,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安靜放松而舒適地坐著,內心自然呈現(xiàn)綿密清明而喜悅的狀態(tài),這就是禪悅——不需要借助外物,而能自我實現(xiàn)的喜悅心境。

高效的閱讀總是離不開背景知識的積累。我們在觀賞禪定佛的時候,如果有一些關于禪定和禪修的背景知識,會更容易理解古人的生命追求,以及敦煌諸多的禪定中的佛菩薩造像所表達的核心內涵。如此,便不會把儒釋道簡單地混同為一。

藝術有可能也帶給我們一些類似的安頓,那么佛家的禪定和其他的定有何不同呢?在《佛說阿那律八念經》記敘了善于教學的佛陀和善于學習的阿那律對禪修的體認。阿那律在禪定中反思,認為:少欲、知足、隱處、精進、制心、定意、智慧是正道;而多欲、無厭、樂眾、懈怠、放蕩、多念、愚闇則非道。這就是佛家的禪定和其他禪定的基本差異,也即是說,在心意識的淬煉程度上,依然不同于其他的藝術。當然,我們也可以把自由出入各種禪定理解為生命自由和自在的藝術。

如同游戲的四種關卡,禪定的四種級別分別是:一禪,通過舍棄欲惡,心懷歡喜來修行;二禪,舍去歡喜,專心守一;三禪,超越苦樂,如法觀覺;四禪,憂喜悉斷,清凈無欲。

這四個階段似乎也不難,但是一個常常將心放逐在外流浪的人,常常連初禪都做不到,而很多藝術家反而能夠達到二禪。但在掌握四禪后,不當停留在禪定的境界或者禪定的喜好,而應進一步實踐八大人念(八種自覺的生活方式)、四諦和八正道(八條人生的正途),洞察人生的真相,建設生命的意義:心靈的清明潔凈,人格的淬煉與升華,乃至于得到智慧與解脫。

當我們從審美的角度鑒賞藝術作品的時候,不妨讓生命的各種奇妙經驗也進入審美的視野。很多人好奇這種禪定,恰如喜歡敦煌石窟的禪定佛,云岡石窟北魏的微笑,還有麥積山的微笑。這也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麥積山的“微笑”



麥積山也有一尊“東方的微笑”廣為人知,那就是第44窟的主像。這是西魏造像的代表,也是武都王元戊在秦州當刺史時為母親而修的佛像,用藝術的形式禮敬了母親西魏文皇帝元寶矩的皇后乙弗氏的形象,以及人生可能達到的生命高度。

麥積山44窟主像



在國家安定團結的大局面前,女性往往成為了歷史與政治的工具,愛情與婚姻也常常用作政治與外交的手段——和親。北方的柔然當時非常強悍,經常來犯,以至于東魏的幕后操盤手高歡也迎娶了柔然公主,而患難之妻婁昭君還避離正室用以安置柔然公主。元寶炬也聽從了宇文泰的計劃,廢掉了結發(fā)妻子乙弗氏皇后,娶了柔然公主,好妒的柔然公主雖然只有十幾歲,卻威逼元寶矩,使已經幽居冷宮的乙弗皇后成了比丘尼,后來還被迫離開長安,到秦州(天水)和她的小兒子武都王元戊一起生活。

然而,天地之中最正常的事其實是無常。歷史上的柔然并沒有因為和親便停止南侵,當柔然舉國來攻,輿論竟指向乙弗氏。元寶炬表面上清醒,實際上非常無能,他說:“哪有百萬人出征為一女?雖然如此,讓人傳出這種話,我還有何面目見將帥?”賜令乙弗氏自盡。乙弗氏召喚兒子過來道別,安排好一切,哭著說:“愿皇上安享千萬歲,天下康寧,我死而無怨?!闭f完,三十一歲的乙弗氏進入室內,用被子自壓而死。

《華嚴經》上講:“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牛馬?!币腋ナ暇拖袷且粋€為國家為和平做了牛馬的女人,她短暫的一生,生養(yǎng)兒女,舍身為國,為自己深愛的丈夫所棄,乃至于賜死,忍人所不能忍,施人所不能施??吹禁湻e山的微笑,依然令人感慨萬千。

武都王將母親乙弗氏安葬在麥積山,號寂陵——大概也期望佛法的涅槃寂靜可以幫助母親忘懷苦楚。麥積山第44窟的微笑,那東方的微笑,其歷史無比沉重,但這一窟佛像的微笑卻令人額外感動,乙弗氏皇后的一生也使人想起佛經上講:“假使熱鐵輪,于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币驗橛心窃敢庥X醒的決心,乃至因為洞察了萬事萬物的本質,世間種種的苦也虛妄不實了。

禪宗有拈花微笑之說:佛陀拈花,迦葉微笑。這是禪宗的源頭,非常生活化,沒有任何神秘色彩,因此佛陀的微笑乃是一大事,理解了這微笑,也就理解了全部的佛陀教育。

佛經上曾有專門的語匯來表達圣者的慈容:如來含笑,熙怡微笑、舉身微笑……如此美好的詞匯都在形容佛陀內心不假任何人事的的愉悅。如《地藏本愿經》上有:“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云?!薄赌υX般若波羅蜜經》上有:“爾時,世尊舉身毛孔,皆亦微笑而放諸光,遍照三千大千國土,復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p>

這種微笑的神采自然彌散在全副身心之中,愉悅千載之后依然透過堅硬的石頭傳遞給仰望的人們,清明、喜悅、圓潤、飽滿而光明,使人也能一動不動地站立良久,感知到全身每一個毛孔的放松與釋然。

如來之笑,不是豪俠的哈哈大笑,不是孩童的嬉笑,不是男女的癡笑。在《華嚴經》中,佛菩薩有十種原因微笑自誓,這十種情況既有承擔,且有智慧,還有安忍,以及諸佛如來同一本體的證悟,令人震動:

菩薩爾時觀諸眾生,久種善根,今皆退沒;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薩觀見世間種子,所種雖少,獲果甚多;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薩觀見一切眾生,蒙佛所教,必得利益;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薩爾時,為一切如來光明所觸,倍加欣慰,熙怡微笑心自誓。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壁小龕內的西魏彩塑比丘禪定像也有這樣的微笑,也是這樣如如不動,這樣在寂坐修行中,氣息貫通,笑容微微,一坐一千多年,那覆蓋著頭的衣服上滿是灰塵,那田相袈裟上也落滿灰塵,身心的清凈和寂默卻穿透時空,有一種強大的影響力,使人忘懷世俗,進入到一塵不染的心靈空間。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魏彩塑


云岡 北魏的微笑



任何人,都在社會關系之中,在自己的人倫秩序或者是人天秩序之中,這浩瀚的奔騰不息的宇宙,不會為誰停留,也不會為誰改變,所以我們也都沒有任何退路。天地之中哪有空間可以容得下我們轉身騰挪呢?只有我們的心,永遠有反觀自省的可能,永遠有清凈禪定的可能,也永遠有當下面對的勇氣和當下騰挪的能力。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