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人物

英迪拉甘地:“鐵娘子”的輝煌與悲情

英迪拉甘地是印度迄今為止唯一的女總理,也是印度歷屆總理中,極具“鐵腕”和“威權”的一位。其在任期間值得書寫的事跡不勝枚舉。

英迪拉·甘地是印度政壇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有印度“鐵娘子”的美譽,也被稱為印度的“女王”。她的一生波瀾起伏,出生在印度最為顯赫的尼赫魯家族,此后四次宣誓就任印度總理,前后執(zhí)掌印度最高權力長達十五載,最終被自己的貼身護衛(wèi)刺殺,結束了生命,也終結了她未竟的政治抱負。她的人生是輝煌的,也是悲情的。在女性地位明顯低于男性的印度,英迪拉能夠成為“女王”,甚至被稱作印度內(nèi)閣中唯一一位“真正的男子漢”,在她的堅毅果敢、政治“鐵腕”的背后,有著怎樣的付出與犧牲?英迪拉的一生,成就了不平凡的政治業(yè)績,也書寫了一位女性政客的悲情人生。本文就將從作為女兒、妻子和印度女王這三個不同視角,走進英迪拉·甘地。

英迪拉·甘地:“鐵娘子”的輝煌與悲情

英迪拉·甘地

尼赫魯之女:早熟的政治家

英迪拉的父親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領導人、印度開國元勛、第一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她的母親叫卡麥拉,來自克什米爾地區(qū)一個純正婆羅門家庭的大家閨秀,皮膚白皙、高鼻深目、長相迷人,從小接受最正統(tǒng)的教育。1917年11月19日,英迪拉降生,此后,卡麥拉曾生有一子,但不幸夭折,此后,卡麥拉沒再生育,英迪拉是尼赫魯和卡麥拉的獨生女。

英迪拉出生之時,正值印度民族獨立運動最艱難的時候,她的父親和祖父因參加獨立運動,經(jīng)常遭到警察的盤查、甚至抄家,兩人還相繼被捕入獄。英迪拉的童年就是在這種動蕩和不安寧中度過,同時也耳濡目染了民族獨立的信念,這些造就了她政治上的“早熟”。12歲時,她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政治組織”——“猴子軍”。12歲的少女應該是天真爛漫愛幻想,每天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是英迪拉12歲時就決定要通過“政治組織”參與到印度民族獨立運動中去,為印度的獨立和自由做出貢獻。“猴子軍”的創(chuàng)立,是受到了印度神話故事《羅摩衍那》中猴王哈奴曼的故事的啟發(fā),哈奴曼號召一群猴子搭建了一座大橋,幫助羅摩跨越大海,消滅了邪惡的國王,救回妻子悉多。英迪拉也召集了一批同齡的孩子,成立以懲惡揚善為使命的“猴子軍”,主要工作是為參加獨立運動的人搜集情報、傳遞消息。英迪拉是“猴子軍”的領導,親自參與了情報的搜集與傳遞,在這個過程中,既反映出英迪拉作為一個孩子的天真與想象力,同時也展現(xiàn)了不多見的政治早熟和領導組織能力。

動蕩的生活讓英迪拉不斷成熟,而她的母親麥卡拉健康受損、常年抱病臥床。1936年,英迪拉剛剛19歲時,麥卡拉離開了人世。麥卡拉去世后,英迪拉逐漸填補母親的空缺,肩負起照顧父親的責任。特別是印度獲得獨立以后,尼赫魯成為印度總理,日理萬機,更是需要親人的關心與照顧。此時的英迪拉已經(jīng)成家,在家庭生活與“政治使命”之間,她也曾猶豫不決,但是她的出身以及成長經(jīng)歷,決定了她沒有將生活的重心放在家庭生活中。英迪拉·甘地搬到了總理府,在生活上,照顧她的父親,做好“后勤保障”,在政治上,也參與到總理的內(nèi)外事務中。父親接待各國政要,與國內(nèi)政治元老們洽談政務時,英迪拉就在父親的身旁,默默的觀察,悉心學習。父親尼赫魯在當時的國際舞臺上十分活躍,英迪拉也陪伴父親的一次次外事訪問,先后前往美國、蘇聯(lián)、中國等地,與父親一同經(jīng)歷了很多重要的歷史時刻,見識了世界政壇最叱咤風云的“大人物”。母親麥卡拉的過早離世,讓英迪拉肩負起了印度“第一夫人”的角色,而這些寶貴的政治經(jīng)歷,塑造了印度未來的女總理所應該具備的見識與胸襟。

英迪拉·甘地:“鐵娘子”的輝煌與悲情

英迪拉·甘地和她的父親

尼赫魯晚年時期,圍繞繼承人的問題,引發(fā)了廣泛的擔心與討論。尼赫魯欣賞和認同女兒英迪拉的政治才華,但是“父業(yè)女承”是封建世襲制度的特征,是家族政治的特征,看起來與印度追求的民主政治體制背道而馳。事實上,英迪拉能夠順利“接班”,而沒有動搖印度的民主制根基,沒有引起政治輿論的普遍不滿,這其中有不少故事。

1963年,尼赫魯?shù)慕】得繘r愈下,國大黨內(nèi)外都在討論誰來接任總理之事,當時最有競爭力的是莫拉爾吉·德賽。德賽曾經(jīng)追隨甘地,在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中功勛卓著。但是他對甘地主義精神的篤定信奉,以及有些極端的政治主張,引起國大黨內(nèi)很多元老的反對。這些元老們具有一定威望,但沒有足夠的把握擔起總理一職。他們不希望德賽這樣強有力的人出任總理,更擔心德賽的政治主張會讓印度陷入不穩(wěn)定的處境。他們更傾向于扶持一個容易控制的人出任總理。此時,國大黨元老派的代表人物、馬德拉斯邦首席部長卡馬拉季,以整頓國大黨為名,提出了一個后來被稱作“卡馬拉季計劃”的改革建議,即讓政府中任職的國大黨領導人辭去政府公職,回歸國大黨,以再次明晰“黨政分離”的原則,并重振國大黨。尼赫魯批準了這個提議,批準辭職的名單中包括卡馬拉季本人,亦包括莫拉爾吉·德賽。在很大程度上,“卡馬拉季計劃”為后來英迪拉順利“接班”減少了阻力。1964年尼赫魯去世后,國大黨元老派在議員中做了很多工作,迫使德賽放棄競選,推選夏斯特里為國大黨領袖,被總統(tǒng)任命為印度的第二任總理。但是夏斯特里執(zhí)政僅一年多就因心臟病發(fā)作去世。此時,英迪拉站出來競爭總理之職,她得到國大黨內(nèi)元老派和左派的大力支持。元老派支持英迪拉,主要考慮有兩方面:第一,英迪拉畢竟年輕而且是女性,相比莫拉爾吉·德賽來說,更容易控制和操縱,第二,英迪拉是尼赫魯?shù)暮笕?,容易在大選中吸引到民眾的支持。1966年1月19日,英迪拉贏得了國大黨議會黨團選舉的勝利,五天后,總統(tǒng)任命英迪拉為總理。1967年,印度第四屆全國大選如期舉行,國大黨在人民院獲得多數(shù)席位,英迪拉通過民選贏得總理之位。英迪拉順利地繼承了父親尼赫魯?shù)恼问聵I(yè),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女性總理。

一個妻子的平凡與不平凡

英迪拉問鼎印度權力的最高峰,但是相對男性來說,她在生活上,作為一名妻子,做出了很多的犧牲與讓步。英迪拉作為總理取得的成績,早已經(jīng)家喻戶曉、耳熟能詳,但是其作為一位妻子,在個人生活上的故事,還較少被人提及。一方面,“女總理”、“女王”的光環(huán)實在太過強大,似乎已經(jīng)掩蓋了英迪拉在日常生活、個人感情方面的女性角色;另一方面,英迪拉作為一位妻子,也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挫折與煩惱。然而,正是這些“兒女情長”、“感情煩惱”、“家庭危機”中,恰好能折射出一個更真實、更鮮活、也更加完整的英迪拉。

英迪拉的丈夫叫費羅茲·甘地。嫁給費羅茲以后,英迪拉隨夫姓,叫英迪拉·甘地。因此,也有人將尼赫魯家族,稱作尼赫魯-甘地家族。乍一看,英迪拉的婚姻似乎是尼赫魯家族與甘地家族的強強聯(lián)姻。圣雄甘地在印度是神一般的存在,在人民心中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實際上,費羅茲·甘地與圣雄甘地完全沒有血親關系。恰相反,費羅茲出生于一個普通的海軍軍官家庭,并非純正的印度教徒,而是拜火教徒。他的姓氏是Ghandy,與圣雄甘地的Gandhi發(fā)音類似,但是并不相同。當然,一些民間傳聞認為,圣雄甘地支持他與英迪拉的婚姻,因此特別允許費羅茲姓Gandhi。

在印度這個講究出身、種姓、門當戶對的社會,尼赫魯?shù)莫毶⒌侠瓰槭裁磿x擇費羅茲呢?據(jù)說,費羅茲年輕時參加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經(jīng)常參加一些游行活動,在一次游行過程中,他正好碰到卡麥拉,也就是英迪拉的母親暈倒,就將其護送回家,由此結識了英迪拉。費羅茲對英迪拉是一見鐘情,隨即展開了熱烈的追求。但是當時,追求英迪拉的優(yōu)秀青年很多,其中,英迪拉最欣賞的是一位叫法蘭克·奧博多爾夫的德國教師,她并沒有看上這位中等身材、其貌不揚的費羅茲。兩人最終走到一起,主要是因為麥卡拉的病。麥卡拉患了肺結核,病情惡化,轉(zhuǎn)到瑞士療養(yǎng)。費羅茲當時在英國念書,經(jīng)常前往瑞士探望麥卡拉,照顧得無微不至??溊ナ溃琴M羅茲陪伴英迪拉度過了最悲傷的時刻。母親的離世,父親的繁忙,讓英迪拉更加珍惜費羅茲的陪伴。最終,英迪拉選擇了費羅茲。她說服了父親,不顧社會上的非議,嫁給了費羅茲。

英迪拉和費羅茲在經(jīng)歷了曲折與非議之后,最終走向了婚姻的殿堂,然而,二人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結婚后,費羅茲依靠尼赫魯?shù)年P系,獲得了在國大黨內(nèi)一些臨時的工作機會,但是這并不能為他們帶來穩(wěn)定、豐厚的收入,兩口子還時不時接受尼赫魯?shù)慕?jīng)濟支持。不久,他們的長子拉吉夫來到人世,此時兩人生活漸漸步入正軌,費羅茲工作上遇到很多問題,生活上經(jīng)常傳出與其他女人的曖昧傳聞。英迪拉對此十分生氣,她回德里父親那里生活。費羅茲不但沒有反省自己的行為,反而對一位穆斯林婦女動了真情,甚至向英迪拉提出離婚的要求。英迪拉本人不愿意離婚,尼赫魯也認為應該盡可能地維護婚姻。尼赫魯出面干預,結束了這次離婚風波。婚姻雖然維持下來,但是費羅茲和英迪拉之間的感情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難于修復的裂痕。此時,英迪拉決定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照顧父親尼赫魯?shù)纳詈褪聵I(yè),她長期居住在德里,費羅茲繼續(xù)在勒克瑙生活,長期分居讓兩人的關系更加冷漠。

隨著英迪拉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照顧父親與政治事務中時,費羅茲也開始在政界活躍起來。費羅茲當選北方邦的議員,他大膽批判權威,甚至公開批評尼赫魯,還敢于揭露權威的腐敗行為,這種行事風格為他迎來了很多支持者。當英迪拉擔任國大黨主席之職時,費羅茲甚至在政治上挑戰(zhàn)和敵對英迪拉,兩人的婚姻關系再次敲響警鐘。直到費羅茲因為不規(guī)律的生活節(jié)奏以及吸煙酗酒的習慣,患上了心臟病,英迪拉回歸家庭,花更多地心思照顧費羅茲,兩人的關系才逐漸回暖。但是沒過多長時間,1960年費羅茲心臟病發(fā)作離開了英迪拉。

英迪拉·甘地試圖在婚姻、愛情與家族、政治之間尋找平衡,這個過程充滿了憂慮、退縮與痛苦。費羅茲的離世似乎終結了這份痛苦。她的生命是屬于印度政治的,她這一生注定無法享有普通女性那樣簡單的小家庭的幸福生活,而是要完成尼赫魯家族給予她的命運,要去行使“印度女王”的使命。

英迪拉·甘地:“鐵娘子”的輝煌與悲情

撒切爾夫人與英迪拉·甘地

印度之“女王”:鐵腕政客的悲劇

英迪拉·甘地是印度迄今為止唯一的女總理,也是印度歷屆總理中,極具“鐵腕”和“威權”的一位。其在任期間值得書寫的事跡不勝枚舉。印度獨立以來,堅持民主政體,沒有發(fā)生過軍事政變,創(chuàng)造了一個“民主奇跡”。但是印度的民主經(jīng)歷過一個短暫的考驗,那就是1975-1977年的緊急狀態(tài),而開啟緊急狀態(tài)、實施威權統(tǒng)治的,以及后來結束緊急狀態(tài)、恢復民主選舉的,都是英迪拉·甘地。英迪拉在總理之位上,在國際事務中采取強硬姿態(tài),在孟加拉國的成立、吞并錫金、頂住國際壓力進行地下核試驗等事情上,顯示了她的“鐵腕”與決心,在印度國內(nèi)贏得了尊崇與支持。但是,在國內(nèi)治理方面,她雖然采用一些親民的口號吸引百姓支持,但是沒能從根本上緩解貧困,一些經(jīng)濟舉措甚至造成了民眾處境的惡化,造成了很多民眾的不滿。在政治上則采取了高壓和集權的措施,采取手腕排除異己,造成了國大黨內(nèi)部的分裂,為自己制造了很多反對者。

1975年,英迪拉的反對者們利用國內(nèi)此起彼伏的不滿情緒,發(fā)起了對其權威的挑戰(zhàn)。他們控告英迪拉在1971年大選中存在以權謀私、營私舞弊的違法行為。1975年6月,阿拉哈巴德高等法院判處英迪拉選舉舞弊的指控成立,宣布英迪拉在未來6年中不得競選公職。英迪拉如果接受法院的判決,則意味著將總理之職拱手讓人。在她看來,這是對印度的不負責任,在印度當時的狀況下,她認為沒有人能夠像她一樣捍衛(wèi)一個統(tǒng)一、穩(wěn)定的印度。在此情況下,她決定實行全國緊急狀態(tài)。6月26日,英迪拉召開內(nèi)閣會議,宣布進入緊急狀態(tài),暫停憲法賦予公民的一切基本權利。英迪拉與她的兒子桑賈伊以強硬的姿態(tài),大規(guī)模抓捕反對黨領導人,對新聞與輿論進行嚴格的審查。印度的街頭小巷貼滿了英迪拉的肖像,上面寫著“英迪拉就是印度,印度就是英迪拉”。與此同時,她公布了經(jīng)濟改革的20點綱領,包括土地改革、降低物價、打擊偷稅漏稅、加強許可證管理等措施。桑賈伊甚至還進行了強制絕育的措施。這些強硬的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穩(wěn)定了國家的混亂局勢。在此情況下,英迪拉可以選擇繼續(xù)當一位“女王”,繼續(xù)威權統(tǒng)治,但是她深受尼赫魯思想的影響,她認為民主是印度的基石。1977年,當國內(nèi)局勢平穩(wěn)后,她毅然宣布結束緊急狀態(tài),恢復民主選舉。當然,她本以為,憑借緊急狀態(tài)期間穩(wěn)定國家、促進經(jīng)濟增長方面取得的成績,她可以贏得百姓的選票,再次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繼續(xù)統(tǒng)治。不料,緊急狀態(tài)期間,被她抓捕的反對黨領袖們,集結成一支人民黨,他們團結起來,在選舉中擊敗了英迪拉。

英迪拉·甘地:“鐵娘子”的輝煌與悲情

人民黨雖然在選舉中獲勝,但畢竟是一支臨時集結起來的組織,其中派系林立,政見不和,沒過多久就分道揚鑣。1980年1月,英迪拉在大選中勝出,再次擔任印度總理。同年6月,她的兒子,也是她悉心培育的政治繼承人桑賈伊因為飛行事故去世。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這給英迪拉帶來極大的精神打擊。而此時,印度國內(nèi)局勢動蕩不安,突出反映在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劇。地方政黨如雨后春筍般地發(fā)展壯大,地方分離主義勢力也此起彼伏。為了保障國家的統(tǒng)一,英迪拉決定加強中央的權威,采取中央集權的做法,削弱地方勢力,但是這些做法沒能緩和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反而加劇了緊張形勢。其中最令英迪拉頭疼的是旁遮普地方分離主義運動。以賓德拉瓦爾為首的錫克教原教旨主義勢力,在旁遮普地區(qū)不斷制造暴力事件。國大黨政府與賓德拉瓦爾進行了數(shù)次談判,但是效果不佳。錫克教極端主義勢力在1983年先后制造了一系列針對印度教徒的暴力襲擊事件。面對這種局面,英迪拉選擇在1984年6月6日,發(fā)動了“藍星行動”,即出動武裝部隊攻打了錫克教的圣地金廟,并且擊殺了賓德拉瓦爾。這次行動雖然鎮(zhèn)壓了錫克教極端主義勢力,但是攻打錫克教圣地并且殺害數(shù)百名錫克教徒的行為,極大傷害了錫克教徒的宗教感情。最終也給英迪拉帶來了殺身之禍。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在自己的官邸被她的錫克教貼身護衛(wèi)刺殺。

“女王”離世。尼赫魯家族的政治仍在延續(xù),中央和地方的矛盾還在繼續(xù),民主與威權的交替仍在上演。然而,對于印度來說,英迪拉的離開,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文/馮立冰)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