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博物館與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聯(lián)合舉辦的“镕古鑄新:宋元明清銅器特展”(Recasting the Past: The Art of Chinese Bronzes, 1100–1900 )于當?shù)貢r間2月28日起在紐約正式向公眾開放,展覽通過200余件藝術品,以獨特視角揭示中國宋元明清時期的社會面貌和精神世界,帶領觀眾領略中國宋元明清時期青銅藝術的獨特魅力。該展將在紐約展出至9月28日,紐約展期結束后將于11月移師上海博物館進行展出。
展覽海報
據(jù)介紹,展覽由兩館歷經(jīng)三年籌備,是迄今為止關于宋元明清銅器藝術的最全面回顧。宋元明清時期銅器,相較于夏商周三代青銅器,長期以來未受學界關注,研究亦缺乏系統(tǒng)性。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在重要儀式中承載禮儀,是中國古代物質技術和精神文化的高度體現(xiàn)。從十二至十九世紀,人們將目光重新投向商周秦漢青銅,視之為上古黃金時代的象征,積極研究仿制。這一“復古”風潮在各藝術門類中均有波及,影響深遠。此時宋元明清的銅器應運再生,使這一古典傳統(tǒng)復發(fā)新聲。
宋元明清時期,雖然青銅器已逐漸淡出禮器的主流舞臺,但其作為藝術品,制作卻更加精致,題材更為廣泛,風格更趨多元。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此次“镕古鑄新:宋元明清銅器特展”甄選200余件藝術作品,涵蓋來自歐洲、美洲、亞洲等眾多機構所藏中國銅器珍品,以及同時期書畫、瓷器、玉器、漆器、絲織品與家具等文物,通過“重建古禮”“法古悅新”“垂范創(chuàng)新”“起居有銅”“懷古味永”五大版塊,按照時間順序,以獨特視角揭示中國宋元明清時期的社會面貌和精神世界,帶領觀眾領略中國宋元明清時期青銅藝術的獨特魅力,共同探索這一時期青銅器如何在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之間不斷尋求突破,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其中,來自中國的近60件借展作品尤為引人注目,包括來自遼寧省博物館的宋代皇家鹵簿巨鐘,上海博物館的有史可考的歷代文廟禮器,以及來自故宮博物院的清宮造辦處御制仿古銅器等。
大晟“夾鐘”鐘 上海博物館藏 本次展覽展品
成化二十年昆山縣學銅簋 上海博物館藏 本次展覽展品
此外,此次展覽還匯聚了首都博物館、河北博物院、青海省博物館、福建博物院、四川省彭州市博物館等國內(nèi)文博機構的相關展品。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2月27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羅文利、中國駐紐約總領館文化參贊尚繼媛、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arina Kellen French館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馬克斯·霍萊茵(Max Hollein)、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等出席展覽開幕式。
展覽現(xiàn)場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羅文利在致辭中表示,1980年,中國國家文物局、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共同舉辦“偉大的中國青銅時代”展。45年來,中美博物館交流蓬勃發(fā)展。此次“镕古鑄新:宋元明清銅器展”再度跨越太平洋,相信美國觀眾在欣賞中國文物瑰寶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所激發(fā)出的旺盛生命力。羅文利指出,中國國家文物局愿進一步支持中美博物館交流和文化遺產(chǎn)合作,繼續(xù)為中美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提供平臺、搭建橋梁。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馬克斯·霍萊茵館長主持開幕式并致辭。
在開幕式致辭中,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提到,此次展覽是上海博物館與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之間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合作,標志著兩大世界級文化機構在深化文化交流、拓展合作維度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未來,上博將以此次合作為契機,通過創(chuàng)新模式,進一步推動中華文化與世界多元文化的深度融合。
胡光宇花卉紋銅爐 明(1368–1644) 上海博物館藏 本次展覽展品
銅鎏金犧首杯 明(1368–1644) 上海博物館藏 本次展覽展品
畫倪瓚像卷 明 仇英 上海博物館藏 本次展覽展品
此次展覽也是“偉大的中國青銅時代”在美國展出后40年來,上海博物館與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再續(xù)前緣聯(lián)合辦展。
展覽將于2025年9月28日閉幕后,由上博重新策劃,以“與三代同風:宋元明清銅器的復古與創(chuàng)新”在上海博物館東館再次亮相,展期為2025年11月12日至2026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