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賀年片風靡中國大學校園,成為傳遞情誼與時代風貌的獨特載體。本書精選1952至1988年間500余張中國大學賀年片,通過圖像生動展示中國大學歷史沿革及院系調整的影響。這些賀年片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審美與時代變遷,還深刻體現了各大學的獨特氣質,為我們呈現了一部新中國教育發(fā)展史的獨特視覺檔案。本文選摘自《朋友,新年進步:賀年片上的中國大學(1952—1988)》(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
永遠的“唐院”
“唐院”是唐山鐵道學院的簡稱,該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96年創(chuàng)立的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這所百年大學歷經十多次易名和更換校址,飽經磨難,卻無比榮光——該校培養(yǎng)了一大批以茅以升為代表的鐵路橋梁工程領域杰出人才。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成立,原任中央軍委鐵道兵團司令員的滕代遠擔任部長。對鐵路的重要性,他理解得比其他人更深,在他的關心下,全國陸續(xù)創(chuàng)建了多所鐵道學院。
1949年,北平鐵路管理學院、華北交通學院與唐山工學院組建為中國交通大學;次年更名北方交通大學,1952年撤銷,所屬北京鐵道學院和唐山鐵道學院獨立辦學;1958年,北京鐵道學院和唐山鐵道學院的科系一分為二,部分遷至蘭州,創(chuàng)建了蘭州鐵道學院,這是鐵道部所屬的第三所鐵路院校。
1954年成立的上海鐵路電信信號學校,于1958年更名為上海鐵道學院。1956年,大連鐵道學院成立。1960年,以原中南土木建筑學院(后改為湖南大學)的鐵道建筑、鐵道運輸、橋梁隧道三系為基礎,成立長沙鐵道學院。石家莊鐵道學院是源于1950年創(chuàng)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工程學院,1984年轉入鐵道部,更名為石家莊鐵道學院,2010年定名為石家莊鐵道大學,是至今還唯一保留鐵道名稱的大學。
計劃經濟年代,鐵路系統(tǒng)號稱“鐵老大”,當年鐵道學院的賀年片上,火車是絕對的主角,昂首挺胸,吐著白煙,如同鐵道人一樣自信奔放。2000年以后, 鐵道學院退出了鐵路系統(tǒng),改設為交通大學或綜合大學的交通專業(yè)。
1964年,唐山鐵道學院遷到了四川峨眉,之后又遷至成都,1972年,完成了學校的最后一次更名,鳳凰涅槃,迎來了中國交通五校之一的西南交大的誕生。
2023年,西南交大唐山園正式落成。這所百年名校,先后培養(yǎng)了以茅以升,竺可楨為代表的三十余萬棟梁英才,62名院士中,有57名是在唐山辦學時培養(yǎng)。唐山園按原貌復建了老交大的建筑,具有教學科研和歷史文化紀念的功能,繼續(xù)書寫西南交大的百年榮光!
勘探隊員之歌
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
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zhàn)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
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
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豐富的礦藏……
20世紀60年代有部很火的電影——《年青的一代》,是由上海電影制片廠根據北京地質學院創(chuàng)作的話劇改編并拍攝而成的,電影主題曲《勘探隊員之歌》也自然成為北京地質學院的校歌。
1952年11月1日,北京地質學院首屆開學典禮儀式并不在學院路舉辦,而是借用北京大學工學院大禮堂。教育部、地質部、兄弟院校領導和全校師生1500多人見證了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地質部部長、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激動地說道 :“現在新中國辦起了驚天動地的事業(yè),航天學院是驚天,地質學院是動地,你們就是動地的勇士……你們是新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
中國地質教育起步于19世紀末期,1895年在天津開辦的中國第一所新式大學——北洋大學,開設了地質學相關課程。1909年,京師大學堂創(chuàng)辦了地質學門。1949年,全國開設地質學科的高等學校僅有10所,從事地質、礦業(yè)的科技人員僅有299名,這與新中國工業(yè)化建設的目標極不相符。
北京地質學院由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清華大學地質學系、原北洋大學地質工程系、唐山鐵道學院采礦系地質組和西北大學地質系組建而成。1957—1958年曾改名為北京地質勘探學院。
先后成立的地質院校有東北地質學院(先后更名為長春地質勘探學院、長春地質學院)、西安地質學校(西安地質學院)、宣化地質學校(河北地質學院)、成都地質勘探學院(成都地質學院),這些學院為培養(yǎng)新中國地質專業(yè)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969年,受國內外形勢影響,中央決定將北京地質學院等13所高校(多為“農、林、地、礦、油、水、電”等工科學院)外遷至山東、河北、陜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地。
1970年10月,北京地質學院遷往湖北江陵縣,更名為湖北地質學院;1975年,整體遷至武漢市,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
1987年, 經國家教委批準,武漢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之后武漢、北京兩地獨立辦學,成為我國地質領域人才培養(yǎng)的搖籃。
時間來到1956年,北京地質學院迎來了首屆畢業(yè)典禮,同學們在即將奔赴祖國的四面八方之際,籌資在校園塑立了一尊地質工作者雕像。高高的臺基上,一位體魄雄健的男青年左手執(zhí)礦石 , 右手緊握地質錘,腰系羅盤,身背雙肩登山包,充滿了力量感。 我們在地質學院的賀年片上,也能看到地質勘探隊員身背行囊,拄著登山杖,踏雪攀登山峰的場景。如果說這類圖像是地質隊員真實生活的反映,那么地質學院的雕塑則是廣大地質工作者形象的藝術再現。此后,這尊雕像多次出現在多個地質學院的賀年片上,和那首《勘探隊員之歌》一起,構成了地質學院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譜系。
江河日月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部長傅作義主持創(chuàng)建水利部水利學校;1954年更名為水利部北京水利學校。到了1958年,北京水力發(fā)電學校、北京水力發(fā)電函授學院并入,成立北京水利水電學院;1969年后的京校外遷中,學院先后遷至岳城水庫和邯鄲辦學;1978年更名為華北水利水電學院;1990年遷往河南鄭州;2013年更名為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華東水利學院前身為1915年創(chuàng)辦的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是我國第一所培養(yǎng)水利人才的高等學府。1952年,南京大學工學院、交通大學兩校的水利系,同濟大學和浙江大學兩校的土木系水利組,華東水利專科學校水利工程專修科合并成立了華東水利學院。1953年,廈門大學土木系水利技術建筑專業(yè)、山東農學院農田水利系、淮河水利學校水利工程專業(yè)科并入。1985年更名為河海大學。
1954年,武漢大學水利學院獨立辦學,成立武漢水利學院;1955年,天津大學、華東水利學院兩校的水利土壤改良專業(yè),河北農學院、沈陽農學院及蘇、遼、冀、津等省、市14所院校的水利系科并入;1958年更名為武漢水利水電學院;1993年更名為武漢水利電力大學;1996年與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簡稱“葛水院”)合并組建新的武漢水利電力大學;2000年并入武漢大學。
中國河流縱橫,水資源豐富,而歷史上水患無窮。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中國發(fā)生過大水災1029次,大旱災1056次,民眾流離失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淮河流域泛濫,長江遭遇特大洪災,給人民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損失。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根治水患,興建了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如荊江分洪工程、三門峽水利樞紐、丹江口水利樞紐、劉家峽水電站、小浪底水利樞紐;興建農田水利設施,如北京官廳水庫、密云水庫、十三陵水庫等。
北京水利水電學院把教學、科研和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全校師生都參與了北京郊區(qū)的水利建設,并承擔了一些重要的水利工程規(guī)劃,一大批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并入武漢大學后的水利水電學院參與了三峽、小浪底、南水北調、白鶴灘及西電東送等大型水利、水電工程項目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咨詢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科技成果。華東水利學院的畢業(yè)生放棄大城市的優(yōu)越條件,投身大山深處的一線水利建設工程,參加以禮河(會澤)、綠水河(蔓耗)、西洱河(下關)“三河大會戰(zhàn)”。
這期間,有很多反映水利工程的美術作品。中央美術學院200多人組成了“美術兵連”的勞動隊伍,到十三陵水庫參加義務勞動,吳作人、葉淺予、李可染、董希文等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關于水利工程的經典作品。北京水利水電學院賀年片上印有高聳的大壩、凌空的電網。華東水利學院在一張印有水庫的賀年片上畫了雙龍戲珠和祥云升騰的圖案。1956年,毛澤東在武漢暢游長江,寫下了著名的詩詞《水調歌頭·長江》,1957年發(fā)表在《詩刊》上,改為《水調歌頭·游泳》。這一年,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勝利完成,武漢長江大橋也在這年建成。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把武漢長江大橋和毛澤東的詩句“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印在了賀年片上,而“高峽出平湖,當驚世界殊”則更體現出那個時代的自信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