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人物

2024年,這些離開的文學大家曾為我們審視時代

2024年12月4日,作家瓊瑤的翩然歸去讓無數人唏噓感嘆,網上的轉發(fā)語里有這樣一句話:“瓊瑤走了,一個時代結束了?!?/p>

2024年12月4日,作家瓊瑤的翩然歸去讓無數人唏噓感嘆,網上的轉發(fā)語里有這樣一句話:“瓊瑤走了,一個時代結束了?!?/p>

而除了瓊瑤,今年還有葉嘉瑩、聶華苓、痖弦、樂黛云、齊邦媛、馬識途、諶容等文壇前輩離開了人世。他們審視時代,打量世間,以文學將他們對人的關愛、對真的探索、對愛的追尋定格于歲月之中,為后人留下萬分珍貴的精神財富。

瓊瑤 視覺中國 資料圖



瓊瑤(1938-2024)

作家瓊瑤被發(fā)現在臺灣淡水家中過世,86歲的她留下遺書一封,上面寫著:“朋友們,不要為我的‘死亡’悲哀,為我笑吧!生命的美好,就在于‘能愛,能恨、能笑,能哭、能歌、能說、能跑、能動、能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能嫉惡如仇,活得轟轟烈烈……’這些,我都在有生之年,擁有過了!我‘活過’了,不曾辜負此生!”  

瓊瑤,本名陳喆,原籍湖南衡陽,1938年生于四川成都,1949年隨父母由大陸赴臺生活,16歲時以筆名心如發(fā)表小說《云影》,25歲時出版首部長篇小說《窗外》。她多年來筆耕不輟,代表作包括《煙雨蒙蒙》《幾度夕陽紅》《彩云飛》《海鷗飛處》《心有千千結》《一簾幽夢》《在水一方》《我是一片云》《庭院深深》等。

多部作品還被改編為影視劇,包括《六個夢》系列(《婉君》《啞妻》《三朵花》《雪珂》《望夫崖》《青青河邊草》)、《梅花三弄》系列(《梅花烙》《鬼丈夫》《水云間》)、《還珠格格》系列等等。它們捧紅了上百個影視明星,也成為好幾代觀眾共同的記憶。尤其《還珠格格》第一、二部,收視率創(chuàng)下中國第一、亞洲第一,風靡全球各國華人圈,一時人稱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瓊瑤”。

而瓊瑤的人生,和她筆下的故事一樣,擁有了自我,充滿了愛恨情仇。就連她離開人間的方式,都一如既往地“很瓊瑤”。一個傳奇翩然歸去,她的讀者和觀眾會永遠記住“讓我們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

葉嘉瑩 視覺中國 資料圖



葉嘉瑩(1924-2024)

11月24日,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教育家、詩人葉嘉瑩在天津逝世,享年100歲。

葉嘉瑩,號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書香世家。本姓葉赫那拉,滿族,后成為加拿大籍華人。她是輔仁大學古典文學高才生、加拿大皇家學會唯一一位中國古典文學院士。她一生出版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杜甫秋興八首集說》《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迦陵論詞叢稿》《迦陵論詩叢稿》等著作數十種。

更重要的是,她以一方講臺傳授中國古典詩詞。作為在海外傳授中國古典文學時間最長、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華裔女學者,她門下的學生遍布世界各地。她捐出自己的積蓄3500多萬元,成立了“迦陵基金”,志在全球弘揚中華詩教,把代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古典詩詞傳播到世界各地。

1979年開始,葉嘉瑩回國講學,先后來到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數十所高校,足跡踏遍大江南北。她在南開大學創(chuàng)辦了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2015年定居南開園。

她說自己一生“只為一件事而來”,那就是中國詩詞的創(chuàng)作、研究和教育。這位“白發(fā)的先生、詩詞的女兒”,無愧于她的一生所求。

聶華苓 視覺中國 資料圖



聶華苓(1925-2024)

10月21日,作家、翻譯家聶華苓在美國愛荷華家中去世,享年99歲。

聶華苓1925年生于武漢,1948年畢業(yè)于“國立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外文系,同年開始發(fā)表文學作品。1949年與家人到臺灣地區(qū),1964年旅居美國,任教于愛荷華大學,代表作有小說《桑青與桃紅》、回憶錄《三生三世》《三生影像》《三輩子》等。

對于自己的一生,聶華苓曾形容:“我是一棵大樹,根在大陸,干在臺灣,枝葉在愛荷華。”

1967年,聶華苓與其先生、美國詩人保羅·安格爾在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坊”的基礎上創(chuàng)辦了“國際寫作計劃”,至今已邀請來自100多個國家的上千名作家前往愛荷華進行創(chuàng)作與交流,包括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奧爾罕·帕慕克、切斯瓦夫·米沃什、謝默斯·希尼、托妮·莫里森。

1979年,她與安格爾在“國家寫作計劃”中發(fā)起了“中國周末”活動,特邀中國大陸作家陸續(xù)赴美。我們熟悉的蕭乾、艾青、王蒙、丁玲、茹志鵑、王安憶、諶容、徐遲、馮驥才、張賢亮、阿城、古華、汪曾祺、殘雪、蘇童、西川、李銳、蔣韻、余華、唐穎、陳丹燕、莫言、劉恒、遲子建、畢飛宇、胡續(xù)冬、格非、韓博、徐則臣、金仁順、阿來、王家新、張悅然、周嘉寧、笛安、石一楓、索耳、王占黑等幾代中國大陸作家都去過愛荷華。

在那里,不同國家、種族與文化立場的作家相聚一堂,用聶華苓的話說,“交流”而非“交鋒”。在那里,一切以文學為紐帶,大家打開自己,通過他者之目光,去看見更完整的世界。

痖弦



痖弦(1932-2024)

溫哥華時間10月11日清晨,詩人、文學編輯家痖弦逝世,享年92歲。

痖弦,本名王慶麟。1932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陽縣的一個農民家庭,1949年到臺灣。他的寫作涉及詩歌、散文、評論等多個領域,出版有《苦苓林之一夜》《痖弦詩抄》《深淵》《痖弦詩集》《中國新詩研究》《記哈客詩想》《Abyss》等中英文詩文集多部。

他也曾主編《創(chuàng)世紀》《詩學》《幼獅文藝》等雜志,任《聯(lián)合報》副總編輯兼副刊主編二十余年,并主講新文學于各大學。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代,他和洛夫、張默共同創(chuàng)辦了“創(chuàng)世紀”詩社,詩社一辦就是50多年,至今仍在出刊。1966年1月《創(chuàng)世紀》第23期開始刊出《新詩史料》專欄,痖弦先后在上面介紹了廢名、朱湘、王獨清、孫大雨、辛笛、綠原、李金發(fā)、康白情等詩人。1975年12月《創(chuàng)世紀》第42期起又連續(xù)發(fā)表痖弦編的《民國以來出版新詩集總目初編》、《民國以來新詩總目初編》(詩刊部分)和《中國新詩年表》(1894—1949)。

在2014年上映的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如歌的行板》中,痖弦拿著一本本《創(chuàng)世紀》雜志,將它們小心翼翼地碼齊,并望著它們說:“《創(chuàng)世紀》也應該是臺灣經驗里最寶貴的,值得向外來宣示,因為在世界上,同人雜志有這么長歲月的也很少,它在中外紀錄上都是一個奇跡?!?/p>

而痖弦的詩也會成為漫漫歲月中的一個奇跡。如他所言:“人生朝露,藝術千秋,世界上唯一能對抗時間的,對我來說,大概只有詩了?!?/p>

樂黛云



樂黛云(1931-2024)

7月27日3時46分,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樂黛云在京逝世,享年94歲。

樂黛云,1931年生,1948年進入北大,1952年留校任教。她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外國語大學專聘教授,中法合辦《跨文化對話》集刊主編。著有《比較文學原理》《比較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知識分子的形與神》《跨文化之橋》《中國小說中的知識分子》(英文版)、《比較文學與中國 — 樂黛云海外講演錄》(英文版)、《跟蹤比較文學學科的復興之路》《涅槃與再生——在多元重構中復興》《跨文化方法論初探》等。

在《九十年滄桑:我的文學之路》中,樂黛云回憶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和求學經歷,以及從北京大學畢業(yè)后留校任教,后遭遇一系列的坎坷曲折——當過豬倌、伙夫、趕驢人、打磚手,最后又回到教學崗位。

五十歲的她,在一般人以為“人到中年萬事休”的時候,選擇了重新開始。此后,她重新煥發(fā)學術活力,在比較文學學科建設和理論開拓中披荊斬棘,取得了斐然成就:因為她,北京大學有了中國第一個比較文學研究機構;中國有了自己的比較文學學會;全國各高校有了一個又一個比較文學碩士、博士和博士后培養(yǎng)點;中國學者開始走向世界,并在國際比較文學學會中擔任要職。

齊邦媛 資料圖



齊邦媛(1924-2024)

3月28日凌晨1時,《巨流河》作者齊邦媛去世,享年100歲。

齊邦媛,1924年生,遼寧鐵嶺人。她于1947年從“國立武漢大學”外文系畢業(yè),同年赴臺灣,曾先后擔任過臺灣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臺中一中教師,中興大學外文系教授、系主任,美國圣瑪麗學院、舊金山加州大學訪問教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等職。1988年,齊邦媛從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任內退休,獲頒榮譽教授。

她著有回憶錄《巨流河》,散文《一生中的一天》,評論《千年之淚》、《霧漸漸散的時候》,主編《中國現代文學(臺灣)選集》英文版等,英譯《城南舊事》等。

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齊邦媛以逾八十高齡歷時四年寫作完成的《巨流河》。這本書橫跨百年歷史,情感精純且沉郁厚重,前半部回憶大陸時期所遭逢的戰(zhàn)爭與離散,后半部記錄了她抵臺后,曾參與的各種文學事業(yè)。

“她將爭取到的‘晚期’時間,都用于奉獻給她與我們的文學事業(yè)?!比缰袊_灣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黃文倩所言,齊邦媛是一個真正的文學大家:從個人走向眾生、從有我邁向無我之境、從一己之情到不執(zhí)著于情、從友愛到博愛,“我們的心再一次有了對真、善、美的愿力與愿望?!?/p>

馬識途  成都商報 王紅強/視覺中國 資料圖



馬識途(1915-2024)

3月28日,革命家、作家、書法家馬識途去世,享年110歲。

馬識途,原名馬千木。1915年生于重慶忠縣,1945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中文系。他于1935年開始發(fā)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清江壯歌》《夜譚十記》,紀實作品《在地下》《滄桑十年》《百歲拾憶》,短篇小說《馬識途諷刺小說集》等,深受讀者喜愛。其中《夜譚十記》還被改編拍攝電影《讓子彈飛》。

作家阿來表示,談到十七年文學,馬老的《清江壯歌》是繞不過去的一部作品。而在短篇小說上,《夜譚十記》也創(chuàng)造了中國風范、中國氣派的短篇小說樣式?!拔乙恢庇X得,他在小說藝術上有自己的探索?;叵肷蟼€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的總體風氣是認為受西方現代主義影響的才是創(chuàng)新,但他是反過來,向民間文學學習,他的《夜譚十記》就有中國古典小說的那種韻味?!?/p>

還值得一提的是,馬識途不僅詩文著作頗豐,還善書法,與巴金、張秀熟、沙汀、艾蕪并稱“蜀中五老”。他曾在北京、成都、重慶等地舉辦個人書法,多次應邀參加全國各地舉辦的各類書法展并獲得各種獎項。阿來說:“他書法好,我們也給他辦過兩次展覽。展覽的收入,大約兩三百萬吧,他一分沒留,全部捐給四川大學,專門鼓勵學生寫作。他說我這個錢不夠辦大獎,就給學生辦個獎吧?!?/p>

諶容



諶容(1935-2024)

2月4日,作家、編劇諶容在北京去世,享年88歲。

諶容祖籍重慶巫山小三峽,1935年10月25日出生于湖北漢口。她于1970年代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1975年出版?zhèn)€人首部長篇小說《萬年青》,1978年出版長篇小說《光明與黑暗》。1979年中篇小說《永遠是春天》發(fā)表在巴金擔任主編的《收獲》雜志上,茅盾在第四次文代會講話中對該作品點名稱贊,稱其為“中篇小說出現了初步的繁榮”的代表。

1980年,諶容發(fā)表中篇小說《人到中年》,迅速引發(fā)文壇內外的廣泛關注。小說塑造了以眼科醫(yī)生陸文婷為代表的典型形象,表現了社會變革時期知識分子的生活處境和心路歷程。諶容通過這部作品提出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中年知識分子的境遇之難,引發(fā)了廣大讀者的共鳴和討論。

此后,《人到中年》榮獲第一屆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一等獎,被評為“中國改革開放40年最有影響力的40部小說”之一,同名電影榮獲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和第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諶容本人也憑借該片榮獲第5屆小百花獎優(yōu)秀編劇獎。她對人生和社會的關照與思考,直至今日都沒有過時。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