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我們從未如此聰明,也從未如此愚蠢

每一種技術出現在地球上都是有原因的,同經濟、政治,甚至是某種學說密切掛鉤。我們需要“和任何技術都保持一點精神距離”。這樣的話,技術在我們眼里永遠是奇怪的,“絕非必然,絕非自然”。

本文摘自《缺失的終結》【美】克爾•哈里斯(Michael Harris) 著,艾博 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6月

我們從未如此聰明,也從未如此愚蠢

互聯網究竟讓我們變聰明了,還是變笨了?圖片來自網絡

從道格拉斯•庫普蘭(Douglas Coupland)家外面看進去,他并不像是一個對未來充滿興趣的人。他家在一條路的盡頭,在一座綠綠的山坡的一側,周圍都是樹木,離我長大的地方就隔幾個街區(qū)。碎石子鋪成的車道,兩邊長滿竹子;中世紀風格的房子,四周擺滿手工制作的陶器——如果有朋友去海灣群島度假,都會帶回這種紀念品。我來這里是要跟庫普蘭聊聊“缺失”的。他是個作家,我覺得他一定知道如何在電子時代把日子過好。他寫了好幾本書,《X時代》(Gerneration X)、《微奴》(Microserfs),還有《jPod》,里面寫的都是現代人的靈魂如何在充斥著混亂技術的世界里沉浮,并且又不斷發(fā)現新的意義、人際間的新啟示——有時候會有慰藉的效果,甚至達到宗教般的程度。

我們在客廳里喝咖啡。在一面墻上,釘著各種塑料玩具的部件,整面墻看上去像一個需要處理時代思潮的電腦主機板。庫普蘭51歲,一頭白發(fā)往后梳著,像極了中世紀的草藥師。此時,他環(huán)顧自己的客廳,似乎在尋找答案。而我剛剛問他的問題是:“您最后一次沒有上網是哪一天?”

“十年前,”他最后說道,“我在倫敦,網絡技術員搞砸了,我有兩天上不了網。除此之外,我從90年代開始到現在,天天都上網?!?/P>

“你從沒有有意不上網?”

他呷一小口咖啡,做了個小小的鬼臉,說:“我會發(fā)瘋的。你記得維基百科關閉了一天嗎?我整個生活都被攪得一塌糊涂?!蔽矣行┏泽@,也許我有點失望了。或許,我的先入之見是:庫普蘭會跟我說,能寫出半打的國際暢銷書的秘訣在于每周只查一次電子郵件。

他繼續(xù)侃侃而談:“這么多年來,有這么些里程碑式的事情——我不再訂閱紙質報紙,我開始跟著網絡視頻學做飯。這樣的小事說明,我的大腦已經被殖民了?!钡牵@種殖民是庫普蘭所喜歡的那種。他每天會在谷歌查詢一百多次。他手上戴著一個手環(huán),記錄他睡眠的信息;每一個快速眼球運動睡眠周期都由彩色柱狀圖清清楚楚地標示出來。

對他來說,這種殖民給我們帶來一種理智的悖論——我們什么都知道,又什么都不知道。把互聯網一股腦兒扔進我們的大腦里,這就給我們造成一種精神狀態(tài)——“我們承認我們從未如此聰明,同時我們又從未如此愚蠢?!彼€發(fā)明了一個充滿悖論的詞——“聰愚”(聰明加愚蠢)。聰愚的人承認,自己很有智慧,但也感覺很笨,因為想要的信息太容易獲得了。他在《財經時報》上寫過一個聰愚的例子:“上個月,有人給我看一篇德文版的《法蘭克福匯報》,我盯著報紙看了半天,等著它自動翻譯成英語。我真聰愚啊?!?/P>

我說,我比較感興趣用一個比較猛的辦法來消除自己的聰愚——回到我兒童時代的環(huán)境里去度個假。“我想要戒網一個月,”我說,“一個沒有電子郵件的休假月。我的手機也要留在家里,就像是時光倒流數十年?!?/P>

“哇,”他說著,從客廳的另一頭朝我看過來,“給多少錢我都不想讓時光倒流?!?/P>

“你覺得這樣做沒有意義嗎?”

“呃,也許吧。那你是在尋找某種啟示嗎?我是說,如果你想安排一個沒有電子郵件的度假月,沒問題,跟一個不穿鞋子的度假月沒有什么兩樣。”我聽完覺得自己好傻,但又不知道如何接他的話。

幾天之后,庫普蘭請我過去再聊聊。這次,我們坐在廚房里,周圍堆滿了書和報紙,這邊涂寫了一些東西,那邊堆著一些樂高。廚房是用三種原色油漆涂抹的,色彩亮麗,那是八萬四千種思維的開端。我們面對面,又喝起咖啡,筆記本電腦打開著。

我們談起艾倫•圖靈以及他把人類智能和電腦合并起來的事情。庫普蘭說:“我說,那有可能啊,我們的情緒只是某種信息最簡單的代碼?!贝藭r傳來了一陣響動。碎石車道上有一只冠藍鴉,庫普蘭往窗外給它喂了一點東西。之后,那只鳥沿著小水池散步去了。“瞧,多美??!”他說著。于是我們不談什么技術了,一起看著那冠藍鴉。

我再次提起缺失的事情。

“這個嘛,”他說,“呃,你知道沙灘尋寶嗎?”

“沙灘尋寶?”

“我跟95歲的老畫家戈登•史密斯一起去沙灘尋寶。我們最愛做的事情就是去沙灘尋寶。我們特地去很遠的沙灘。尋寶的時候,主要是走路,有這么個運動挺好的,而且你一直盯著地上看。你的大腦進入某種狀態(tài)……有的沙灘上有藤壺,還有一個沙灘,海達族人在那里掩埋尸骨,任憑海浪的拍打。我們就這么找啊找啊,一個鐘頭,兩個鐘頭,三個鐘頭,你的大腦感覺已經獲得了最佳的休息。找不到言語來形容,我要向那無法用言語形容的地方致敬?!?/P>

我們都沉默了一會兒。我的視線躲躲閃閃地回到我的筆記本電腦的屏幕上。我抬起頭看著他:“你曾經說過,互聯網會讓你厭倦你知道的一切東西。你是在開玩笑的,還是認真的?”

“也許吧?!?/P>

路的盡頭,就是我喜歡的綠綠的山坡。我隱約還記得,在山上的時候,我曾經有過非常寧靜的感覺,之后就再也沒有過了。于是,第二天,我獨自又走上了那條山路,走到野草長得老高的山坡。我拍拍口袋,想拿出手機來關掉,這才想起,我已經把手機留在家里了。我像個老人那樣呻吟了一聲,躺了下來,看著天空的那一片藍,幻想著此時的天空飛過千億個網絡搜尋的信號,留下一道道各種顏色的尾氣,直到天上布滿了交織在一起的密集的電子信號。

我想起肯尼,他一定在考慮午飯要吃什么;我應該發(fā)短信給父母親,祝他們“結婚紀念日快樂”;還應該發(fā)短信給在多倫多和紐約的編輯們,向他們匯報一下他們想要知道的進度;我還應該發(fā)好多信息,或者應該收到好多信息,了解我想要了解的事情;我得……

我迫切想要獲得一些啟示——我不斷對著天空眨眼睛,要重啟我的眼睛。我認為,啟示的時間應該要降臨了,到現在這個程度,我應該獲得某些新的沉默或獨處。我已經準備好了,要接受我個人的升華轉型。

我還是講講真實發(fā)生的情況吧。

如果你仔細看看“缺失的遺棄”“缺失的終結”,如果你費點力氣,仔細想想我們獲得的巨大收益以及社會的瘋狂變革,你只會看到初期精神方面的一些細微情況。逝去的缺失略過你的眼前,猶如飛蚊癥里的飛蚊,我們只能短暫捕捉,但永遠無法精準對焦。要感受“缺失的終結”,只能意會,只能靠直覺。

現在我可以來做我想做的小小改變了。我把手機關掉,我不去查電子郵件,我積極體驗獨處。但是,我并沒有做得太離譜。我只是做了小小的改變。另外,還有一個大的改變,即我現在對“缺失的終結”已經有感覺了。如果沒有了這個“缺失的終結”,我會感覺有點受傷。

于是,我信步走上那條小徑,來到了那個綠綠的山坡。這是我給自己布置的任務。上到山頂,放眼望去,就這么看著,用我自己的眼睛看著,一個人看著,似乎缺失是一個我多年前遺落在草叢里的超自然的珠寶,藏得那么隱秘,藏得那么的無價。

那位發(fā)明了伊麗莎的約瑟夫•魏岑鮑姆,在1976年寫了《電腦威力與人類的理由》(Computer Power and Human Reason)。在書中,他做了這樣的預言:電腦從此將“滲入我們人類所建造的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他相信,我們的電腦是我們感知以及我們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是真正的電子人。他預言,如果把電腦工具從我們的生活中奪去,這對我們社會的損害不異于從人體上將一葉肺摘除,而且情況遠非如此。

每一種技術出現在地球上都是有原因的,同經濟、政治,甚至是某種學說密切掛鉤。正如尼爾•波斯曼說的,我們需要“和任何技術都保持一點精神距離”。這樣的話,技術在我們眼里永遠是奇怪的,“絕非必然,絕非自然”。

回家的路上,在巴士里,我站著,一手抓著吊環(huán)。車子顛簸,讓我有點站不穩(wěn)。我身邊的所有人,那些年輕人還有那些不太年輕的,都在專注地在手機上打著《憤怒的小鳥》或者《寶石探秘》這樣的游戲,打發(fā)無聊的時間。巴士繞過一個街角,我們的身子都朝反方向傾去。一位有著完美銀色白發(fā)的老婦人朝窗外看去,似乎迷失在窗外。

作品簡介

我們從未如此聰明,也從未如此愚蠢

《缺失的終結》【美】克爾•哈里斯(Michael Harris) 著,艾博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缺失的終結》是一本反思互聯網時代對普通人日常生活影響的書。作者認為,我們都曾渴望有一段遠離現實生活煩擾的“瓦爾登湖”時光,悠閑地沉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從飛速變化的漩渦中暫時“缺失”。然而,互聯網生活讓我們每時每刻被互聯網化,手環(huán)監(jiān)測著我們的心跳和睡眠,微信、臉書、推特讓我們人在床上就與世界鏈接起來,跑步了嗎?走路了嗎?英語單詞背了嗎?早餐的卡路里是否超標?坐在辦公室,無數亟待處理的信息狂風暴雨般地涌上電子屏幕和手機屏幕,十幾個窗口同時打開,每個人都成為數字移民,在虛擬的世界中真實地活著,不再具有專注力,不再耐心,無法深度思考。我們的記憶還有用嗎?我們還需要背誦詩歌、名字和史實嗎?維基百科可信嗎?網絡欺凌能被制止嗎?我們會不會是最后一批做白日夢的人?作者擔憂的是,我們這代人還能夠短暫地遠離互聯網,而出生在00后的孩子,會不由自主地用拇指和食指放大一本雜志上的照片。“缺失”被永遠地終結。

此必滅彼?大可不必!

作者認為:技術已經來了,我們?yōu)槭裁匆盐覀儎?chuàng)造出來的東西刪除或歸零呢?技術無所謂好和壞,我們每個人各自決定要與技術進行多大程度的互動,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真正能夠從中獲益的東西是什么?我們現在要如何生活?

這本書是希望引起大家的反思,而不是開出一張救世良方。不加思考地擁抱和一味地拒絕,都不是答案。絕對的拒絕,其實也是一種依賴。但你可以嘗試告訴你5歲的兒子,圣誕節(jié)期間,互聯網放假了;也可以像中國人一樣,擠上春運擁擠的火車,和家人有一個真實的團圓。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