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楊瀾、丘成桐、劉洋:讀書帶給我們什么?

最近,“楊瀾讀書”創(chuàng)始人、媒體人楊瀾在其對話節(jié)目《聽見書的聲音》中,對話了數學家丘成桐與航天員劉洋,暢聊各自的人生故事,探尋書籍和閱讀對于心靈的滋養(yǎng)。

最近,“楊瀾讀書”創(chuàng)始人、媒體人楊瀾在其對話節(jié)目《聽見書的聲音》中,對話了數學家丘成桐與航天員劉洋,暢聊各自的人生故事,探尋書籍和閱讀對于心靈的滋養(yǎng)。

《聽見書的聲音》海報


在天地間制造一些屬于自己的激蕩

楊瀾以旅日作家?guī)焖鳌犊v身入山海》中的一段文字開始了分享:

“人生不是遵循道理就可以一帆風順的,它充滿了掙扎,碰撞、失敗。所以說,先往下跳,然后再想。我一直過著這樣莽撞的人生,不是很有趣嗎?……你年輕,你熱愛自由,你享受快樂,你勇敢追求,你想要征服一切。你是極好的。但只要有一次,只要有一次你感受到溫柔的力量,從那之后,你便只會擁抱溫柔的世界,愛溫柔的人,也會努力溫柔待萬物?!?/p>

當作者躬身走進大山、靠近大海,在山海間穿梭,審視個體與附近的聯(lián)系,也向內體察自我的浩瀚,通過閱讀山海,他在千變萬化的世界中探究恒久不變,庫索的感受于我們心有戚戚——“迄今為止,人生中真正重要的東西,我都是從山和海那里學到的?!?/p>

楊瀾回憶自己多年間的工作經歷,就是看山海和發(fā)現自我的過程:“《正大綜藝》 的‘走四方’節(jié)目讓很多觀眾認識我,也正是在這之后,我走過了五十多個國家,數百個城市和鄉(xiāng)村,我站在愛爾蘭高達兩百多米的莫赫懸崖邊,感受海風的力量;也在埃及尼羅河畔盧克索神廟聳立了3500年的廊柱邊,體會時間的流逝。我在大千世界中尋找新的感官刺激和人文沖擊,豐富了自己的認知與感悟,但這或許只是走四方的淺層意義,在旅行中回頭看見自己才是真正的收獲?!?/p>

向外出走,也要回頭看向自我:“我在讀亞伯拉罕·馬斯洛的《人性能達到的境界》時,仿佛進入一片深邃的海洋,我意識到自己或許有更多可能,我所認知的自我實現,也許不僅僅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更是一種持續(xù)的、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這種超越并非外在的成就或榮譽,而是內心深處對實現真實的自我、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和確認。”楊瀾談道。

因此,她創(chuàng)立了訪談節(jié)目《楊瀾訪談錄》,當然也在每一次成功的背后磕磕絆絆著,“很多年后,當我讀到伍爾夫的《達洛維夫人》中寫的‘人不應該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觀賞的靜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隨風起舞的韻律,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義也許永遠沒有答案,但也要盡情感受這沒有答案的人生?!一秀遍g看到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我意識到,真正讓我站在高處的,是那些走過的路和讀過的書,而經歷和閱讀,是每個人都可以公平獲得的?!?/p>

談起最新的訪談節(jié)目《聽見書的聲音》,楊瀾由她最近閱讀的李敬澤的文章談起:李敬澤在他的文章中這樣分析王維的那首《鹿柴》,他說,山上有草木、有溪流,有飛禽、有走獸,怎么能說山是空的呢?真的沒有人嗎?至少還有一個,就是作者王維,什么是“空”呢,人不見人,山才是空的,只剩下作者一個人在世界里空空蕩蕩,但接下來,因為“但聞人語響”,空山不空了,無中生出了有。

李敬澤說,這一個“響”字用得秒啊,人語響時,天地為之一亮,在無邊的沉寂中,人的本能就是用你的聲音尋找和確認他者的聲音,一個人在尋找另一個人,不管他是誰,只要他是個人,甚至那聲“響”只是來自你的回聲,你也覺得山不空了,世界也不空了。

“我們?yōu)槭裁葱枰x書,我們?yōu)槭裁匆犚姇穆曇簦蚁?,或許就是來自這個‘響?!睏顬懻劦?。

楊瀾也以“響”字來解釋自己做讀書對話欄目的初衷:“我們在這里分享對書的感悟,邀請嘉賓分享他們的經歷和所想,也是希望得到你的‘回響’,這一聲回響,足以讓我們在天地之間確認彼此,這一聲‘回響’,不僅僅是我們對彼此分享內容的認同和回應,更是心靈與心靈之間的交融和碰撞,讓我們循著書中隱約的聲音,在這片天地間制造出一些屬于自己的激蕩?!?/p>

探索數學的真與美

我們能理解小說之美、文學之美,但是可能我們中只有絕少數人能夠像丘成桐一樣欣賞和熱愛數學之美。

1964年,15歲的丘成桐在雜志上讀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數學家陳省身的文章《學算四十年》。陳省身是伯克利引領潮流的重要人物,對丘成桐有很重要的啟發(fā)。時隔近60載,丘成桐仍記得年少時的興奮,他當時已經立下要成為大數學家的志向。

四年后,在香港讀完大三課程,丘成桐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破格錄取,師從陳省身。在那里,他僅用兩年,便取得博士學位。1976年,年僅27歲的丘成桐證明出數學難題“卡拉比猜想”,一舉成名,開創(chuàng)了“幾何分析”這一嶄新領域。

在和楊瀾的對話中,丘成桐談道,自己第一次看到卡拉比猜想時,雖然還不知道怎么去證明它,但覺得它“非常生動”“如此漂亮”。

“很少有人像丘這樣,在數學上擁有如此深刻、廣博的洞察力。他是個極其強悍又雄心勃勃的解題能手,能從獨特的角度理解數學問題?!泵绹继m迪斯大學教授連文豪曾與丘成桐合作研究,是其相識30多年的老友。他在訪談中認為,丘成桐身上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一點,是其“卓絕的毅力”。“對于認定要做、且相信能做成的事,不達目標決不罷休,我很喜歡他的這一面?!?/p>

丘成桐27歲證明出數學難題“卡拉比猜想”,開創(chuàng)了“幾何分析”這一數學的嶄新領域。33歲時他獲得了“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對于普通人來說,數學代表著理性、真理,但丘成桐認為數學和文學一樣具有美感。

在父親的熏陶下,丘成桐從小就閱讀古籍,并喜歡上了傳統(tǒng)文化,多年來閱讀《孔子》《孟子》等古文,更在數學教學中融入了儒家文化。在《聽見書的聲音》中,他也分享了傳統(tǒng)文化如何與數學融合,讀書是如何幫助他解讀生命的奧義的。

丘成桐回憶,年少時讀《紅樓夢》,感慨曹雪芹把無數個極為細微的小細節(jié)堆砌起來,最終解釋了當年賈府是怎么破落的,“我就想,數學上有很多分離支散的定理,有很多定理好像表面上沒有關系,但是我們要想辦法將它合起來成為一個大型的著作,讓孤立的定理匯集成更有解釋力的大流。所以當年在70年代的時候,我找了很多朋友一同合作,后來我們將這個學問叫做幾何分析?!?/p>

珍·古道爾在《大地的窗口》中說:人生有許多供我們透視世界、尋找意義的窗口,科學即是其中一扇。有許多絕頂聰明、洞見犀利的科學家,前赴后繼地擦亮了窗上的玻璃——透過這些窗戶,我們對于人類過去未知的領域可以看得更遠、更清楚。

楊瀾談道,丘成桐的一段話讓自己記憶深刻,他說:我們看到的宇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從物理產生的很多方法和結果并不嚴格,需要數學幫助其證明,而在證明的過程中,往往會將數學的方法和結果提升升華,表面上看起來不相關的事情,竟然通過宇宙的奧秘聯(lián)系在了一起。

“丘成桐也通過他的閱讀經驗告訴我們,數學不僅僅是公式與符號的堆砌,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對真與美的不懈追求。在數學的世界里,真與美交織成一幅絢麗的畫卷,引導我們不斷探索、發(fā)現。他像是探索宇宙奧秘的勇士,用數學這一獨特的語言詮釋著世界的真諦?!睏顬懻劦馈?/p>

劉洋、丘成桐


進入太空,只有幸運不會成功

面對浩瀚的宇宙,丘成桐憑借思維馳騁,而劉洋則是親自下場。

劉洋是首位兩度進入太空的中國女航天員。居里夫人說:“我從未幸運過,也不渴望幸運。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對任何困難毫不退縮。”這是劉洋的女兒看了《居里夫人》這本書后從書中摘抄的一段話。劉洋對此產生了深深的共鳴,盡管她常說自己是時代的幸運兒,可只有幸運不足以成功,因為:“太空不會因為你是女性就受到優(yōu)待?!?/p>

對話中,劉洋談起很多人對于航天員都有誤解,比如認為他們不是普通人,有遠超過常人的身體素質等等。劉洋認為,其實航天員只是從普通人中選拔的比較適合的人而已。

關于自己,劉洋談道:“183天的太空飛行,這個時間真的不算短,但是對于航天員整個職業(yè)生涯來說真的不算長。比如我的師兄們堅持奮斗了十四年甚至二十多年才換來一次飛行的機會,所以大家在飛行當中都有特別強烈的我要把這次任務完成好的這種信念,這種信念也會去讓你的情緒更加穩(wěn)定?!?/p>

在和劉洋的對談中,最令楊瀾觸動的是她提到身處太空時那種“深不見底的黑”,心理學上有個很少見的名詞叫“全景效應”,簡言之就是人類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到達地球之外,并且第一次回望整個地球的時候,心理上產生的巨大陌生感和疏離感。

太空中的每一次飛翔,都是對人生廣度的挑戰(zhàn)和拓展。劉洋也提到,太空經歷其實與讀書之間也存在某種奇妙的聯(lián)系,它們都是對未知的追求,都是對知識的渴望,夢想和好奇,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星星,點亮了人類心中的探索之火,將人生的廣袤無限放大。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