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訊

當父親把我忘記,如何書寫不可避免的衰老、病痛與死亡

《當父親把我忘記:隱秘的告別》是作家薛舒“生命兩部曲”之一,是一部長篇非虛構(gòu)作品。書中記錄了父親身患阿爾茨海默病之后的生活,從出現(xiàn)早期癥狀,到發(fā)病,再到智能的全面衰退,在五年的時間里,以“父親把我忘記

《當父親把我忘記:隱秘的告別》是作家薛舒“生命兩部曲”之一,是一部長篇非虛構(gòu)作品。書中記錄了父親身患阿爾茨海默病之后的生活,從出現(xiàn)早期癥狀,到發(fā)病,再到智能的全面衰退,在五年的時間里,以“父親把我忘記”為節(jié)點,父親實際上已經(jīng)完成了與家庭、親人在精神層面的徹底告別。

在記錄、描述父親從身體、性情到智力的全面變化的同時,作者穿插了對童年的回憶、對父輩時代的想象、對生老病死的沉思,以及一個中國家庭內(nèi)部復(fù)雜難言的愛。一個人命運的轉(zhuǎn)折,同時也是一個家庭的巨大變故,作者帶領(lǐng)我們從一個女兒和家庭的微觀視角,進入整個社會老齡化的現(xiàn)狀。

《生活在臨終醫(yī)院:最后的光陰》是薛舒“生命兩部曲”之二,她在2020年創(chuàng)作的長篇非虛構(gòu)作品,作為她第一部關(guān)于父親身患阿爾茨海默病的作品的續(xù)作,講述了父親完全失去自理能力、住進臨終病房后的五年時光,這五年里,父親從精神上的告別走到了生命的終結(jié)。在這部作品里,作者將目光從父親個體、家庭內(nèi)部轉(zhuǎn)移到更廣大的社會圖景,生動地講述了鮮少被留意的醫(yī)院護工的生活,描述了病房中其他病人和家庭相似但也不同的困境……

薛舒


值這套書出版,“如何書寫不可避免的衰老、病痛與死亡”新書沙龍舉辦,作者薛舒、評論家李敬澤、北京師范大學(xué)教授張莉與出版人羅丹妮進行了分享。

分享會中,作者首先介紹了《當父親把我忘記:隱秘的告別》這本書的寫作緣起:2012年春天,薛舒的父親開始發(fā)病,2015年初《遠去的人》出版,書中記錄父親患病之后的時光,陪伴患病的父親三年,這三年,她是女兒,也是作家,她在看著父親的記憶一點一點消失的同時,也在用自己的記憶寫下這些將要逝去的殘片。這本書,是作者寫給不想遺忘的自己,也是寫給那個正在遺忘的父親的。

薛舒介紹父親所經(jīng)歷的這一艱難的歷程:他會變傻,漸漸地,變成一個什么都不記得,什么都沒感覺,什么都不會的傻子。面對患病的自己到徹底忘記已經(jīng)患?。簭囊伤聘昶凇⒗夏陸n郁癥、老年癡呆、被害妄想癥到確診AD時,從防備被當成“精神病人”送去醫(yī)治到失去判斷“精神病院”的能力。

每七秒就有一人患上阿爾茨海默病,平均生存期5.9年。目前,世上還沒有一種技術(shù)和藥物能阻止AD患者喪失智能的腳步,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延緩,微不足道的延緩。同樣是走向衰亡,普通病人是身體機能的衰竭,而AD病人卻是智商和身體機能的全面衰竭,AD病人與普通病人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他們無法帶著愛和尊嚴走到生命最后一刻。

父親患病的歷程,也是家人苦行開始的歷程:“我開始懷疑,懷疑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有什么意義,懷疑作為親人的我們究竟想要得到什么,是留住一份依然存在的愛?保住一個從未空缺的家庭席位?拯救自我的虛空?彌補內(nèi)心的愧疚?舍不得他?心疼他?留住他,給他健康、嶄新的生命和生活?不不,我們無法給他健康的生命和嶄新的生活,哪怕一點點愛的感受力,我們也給不了。我們無能為力,可我們依然想要挽留他,讓他活著。”薛舒談道。

苦痛是無可避免的,但是薛舒也嘗試重新打撈過往的記憶,用往事一點一點勾勒出記憶消失前的父親——那個曾經(jīng)有血有肉、開朗樂觀、熱愛唱歌、幽默風(fēng)趣的父親。

薛舒在書中寫:“父親患了老年癡呆癥,2012 年春天開始發(fā)病,直至現(xiàn)在,記憶幾乎完全失去,大腦對外界的信息亦已不再接收,原本存在于記憶庫的物事,如同一頁滿負著主人大半輩子的書寫和涂鴉的紙張,正遭遇一塊強悍的橡皮擦,紙上的字跡和畫痕正被迅速擦去,很快,它將變成一張消退了每一絲痕跡的白紙,這張回歸到如嬰兒眼睛般純潔和天真的白紙,卻因歲月侵蝕而顯渾身褶皺,并且支離破碎……”

分享會中,薛舒很感慨地回憶著忘記自己苦心經(jīng)營的家,忘記家人,讓父親陷入怎樣一種孤絕的境地。但似乎還來不及太過傷心,短短三年,父親已經(jīng)由失智到失能,喪失了行動能力,家人于是將他送到臨終醫(yī)院,就這樣,父親在那里又苦熬了五年。

“他躺在那里什么都不會說,什么都不會干,只能把飯喂到他的嘴里,請護工來伺候他,來照顧她,我的媽媽每天到醫(yī)院去,我一個禮拜一次到兩次到醫(yī)院去看他。2020年的春天的二月份,他去世了。一直到2022年的時候,我有時間靜下來,我于是想寫寫這五年在臨終醫(yī)院的經(jīng)歷?!毖κ嬲劦?。

現(xiàn)場


李敬澤談道:“現(xiàn)代文明的根本特點之一是把死亡、病痛都變成了隱私。我們自己不愛它,也不愿意窺探別人的事。因為不被廣泛討論,不被一切衰老、病痛、死亡都變成了你只能一個人去面對的東西,其結(jié)果就是我們一旦劈頭相遇,我們自己也好,我們的親人也好,都猝不及防?!毖κ孢@樣的寫作必然是讓讀者覺得痛苦的,“但是一個成熟的現(xiàn)代人,一個對自己負責(zé)的現(xiàn)代人,其實是有必要接受這樣的文化的、情感的和認知上的自我訓(xùn)練?!?/p>

張莉認為,這樣的寫作需要很大的勇氣,她談起書中的一個細節(jié):爸爸已經(jīng)不認識人了,媽媽和女兒一起把爸爸送到一個養(yǎng)老院去,養(yǎng)老院的很多人就過來看爸爸,大家什么表情都有,女兒就問爸爸:你喜歡這個地方嗎?父親已經(jīng)沒有什么表情了,但是突然笑了一下。這個笑讓媽媽心里很難過,就說咱們不在這兒了,咱們回去吧。

“我在想父親和母親對我們意味著什么?是他們慢慢讓我們知道什么是衰老,是在死亡和我們之間的那個屏障,有的父親走得快,有的父親走得慢,但是他總有一天會離開。還有一個故事也讓我非常難過的,所有人在他們特別孤獨,特別寂寞,什么人都不認識,生命最后只剩下一口氣的時候,總是會叫‘姆媽’?!睆埨蚍窒淼馈?/p>

羅丹妮談起《生活在臨終醫(yī)院》這個選題:“我其實是感受到了旺盛的生命力,死是活的一部分,我在家人住院的那幾個月也慢慢找到一種日常感,就是你也在生活。我自己在《生活在臨終醫(yī)院》這本書中看到一種寬闊和釋放,它記錄的是一個人怎么從一個個人的經(jīng)驗和處境里慢慢看到更多正在走向生命最后階段的人,并和這些群體的家人一起面對了死亡?!?/p>

薛舒分享道,在父親去世以后經(jīng)常夢見他,“但是我夢中的爸爸就是那個非常正常的,年輕時的樣子,比如說家里要來客人啦,弄點什么菜呀,做點什么飯吶,跟我媽媽開玩笑呀,拉個手風(fēng)琴在那里唱唱歌啦,我醒過來也沒有特別悲傷。所以我覺得可能寫下來對我個人而言真的是一種治愈的過程,所以我也特別感謝寫作,它對我像是一種救贖一樣?!?/p>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