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故宮博物院,伊朗文化遺產、旅游和手工藝部以及伊朗國家博物館主辦的“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華展”1月11日在故宮午門東雁翅樓展廳開幕,將于明天正式對公眾展出。展覽薈萃伊朗多家博物館收藏的216件文物,從建筑、雕塑、陶瓷、玻璃、金屬、書法繪畫等多方面展示伊朗藝術之美,探尋交融互鑒的文明發(fā)展之路。
伊朗地處西亞,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史前文化可追溯到數十萬年前,先后建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帕提亞王朝、薩珊王朝等在世界上均具有廣泛的影響。在中國史籍中,西漢時稱其為“安息”,南北朝之后稱“波斯”。作為東西方交流的必經之地,伊朗藝術融匯了不同族群的文化元素,在諸多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影響了歐亞大陸的諸多國家和地區(qū)。
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在開幕式上致辭表示,此次展覽的舉辦能夠讓中國觀眾更好了解古代波斯文明,更加直觀地感受中伊文明間長久的交流與互鑒,生動見證兩個文明的“歷史之遇”。伊朗文化遺產、旅游和手工藝部副部長阿里·達拉比表示,伊朗和中國文化交流由來已久,博物館在保存和展示人類文明、推動和平發(fā)展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是國家之間交往聯系的紐帶。伊朗不僅關注本國文化遺產,也關注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遺產。此次展覽有助于增進兩國文化了解,推動伊中文化遺產合作深入發(fā)展,是加強伊中兩國文化往來的重要一步。
展覽現場
展覽分“包容之美”“東西相通”兩個單元,薈萃了伊朗多家博物館收藏的216件文物。從宮殿建筑到居室家具,從殿堂珍品到日常用器,從繪畫藝術到文字書寫,通過建筑、雕塑、陶瓷、玻璃、金屬、書法、繪畫等各類文物,展現古代伊朗藝術的不朽魅力,展示了古代波斯文明在交流互鑒之中留下的輝煌壯美的物質文化遺產。
展覽現場 復原的雙頭牛柱
澎湃新聞記者在展廳看到,展覽的伊始部分從一件等比例復原的雙頭牛柱開始。
雙牛頭柱出現在阿契美尼德王朝蘇薩和波斯波利斯的宮殿遺址,柱頭由雙牛前半軀干背對形成凹槽支撐橫梁,下接兩對上下相對的渦形卷,再以棕櫚葉式柱頭承接。柱身裝飾溝槽。柱礎有蓮花式、紙莎草式或棕櫚葉式多種裝飾雕刻。完整柱高達21米。整個朝堂(阿帕達納宮)正殿60.5平方米,由6排36個這樣的柱子支撐,可同時容納上萬人。
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立之前,伊朗高原上存在眾多王國和族群,有西北部的烏拉爾圖人、馬納人,西部的加喜特人西南部的埃蘭人,以及隨后興起的米底人。廣闊疆域內多族群的融合共生,奠定了伊朗博大包容的文化特質與藝術根基。
早期西亞建筑中的裝飾
城市的出現是文明誕生的標志之建筑作為城市的基石,不僅滿是人們的居住需求,更是族群文化的空間體現。約公元前8000年,伊朗西部出現土坯建筑。此后建筑結構逐漸復雜,裝飾技術愈加多樣。施釉、彩繪、雕塑等建筑裝飾,凝結了人們日益豐富的審美追求。
磚結構與中心庭院式是西亞建筑的兩個典型要素。它們在鐵器時代已經形成。埃蘭文化喬加·贊比爾神廟遺址、埃利皮文化巴巴揚三期宮殿遺址、馬納文化卡拉奇宮殿遺址均發(fā)現大量的釉磚、彩繪磚,不僅美觀而且堅固。
帶有國王名字的釉磚 公元前1275至前1240年
埃利皮文化巴巴揚三期宮殿遺址出土的彩繪磚
灰泥,一種由砂石料、水、以及石灰或石膏等粘合劑混合成的建筑材料,常用作建筑立面的涂料。早在新石器時代,伊朗高原的先民已有使用。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波利斯的宮殿與帕提亞晚期亞茲迪格德城堡都大量使用灰泥板飾。至薩珊王朝,灰泥板裝飾藝術進入全盛時期,出現多層次的板飾組合。
薩珊王朝 灰泥板飾
薩珊王朝 灰泥板飾
塔赫特蘇菜曼宮殿位于伊朗西北部的火山地區(qū)、最早是薩珊時期的瑣羅亞斯德教圣殿。伊利汗國時期,阿八哈汗在其基礎上修建夏季行宮。據考古發(fā)現,該遺址保存大量拉斯特彩釉磚和拉杰瓦迪納彩釉磚。
拉斯特彩釉磚和拉杰瓦迪納彩釉磚
絢麗多彩的伊朗陶瓷與玻璃
伊朗的陶瓷、玻璃生產歷史悠久。距今8000年前,在扎格羅斯山區(qū)誕生了伊朗最早的陶器,生產延續(xù)數千年。約3500年前,受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影響,伊朗出現玻璃技術,為之后釉磚和低溫釉陶的產生奠定基礎。
伊朗文化中有一件獨具特色的的器物——來通。來通是希臘語“Putó”的音譯,一般指下部留口的角形酒杯。鐵器時代,伊朗北部地區(qū)出現一些動物造型的陶飲器也被稱為“來通”。來通的起源尚待考證,但伊朗在來通的傳播方面有極大貢獻。
聯罐陶來通 卡盧拉茲遺址,吉蘭省 鐵器時代三期,約公元前 850至前550年
羊首陶來通 瓦里蘭遺址,德黑蘭省帕提亞王朝,公元前2世紀晚期至公元前1世紀早期
金翼獅來通 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00至前450年 哈馬丹省
伊朗釉陶器可以追溯至公元前7至前6世紀的米底王國時期。豐富的低溫彩釉品種一直延續(xù)到近代,其中著名的孔雀藍、孔雀綠釉陶器在漢代便進入到我國。泥漿、化妝土等材質來固定紋飾顏色的技法也在伊朗釉陶裝飾上蓬勃發(fā)展。
藍釉陶器陶瓶 約公元7世紀
藍釉陶器陶瓶 約公元7世紀
泥漿彩騎馬人物紋釉陶碗 內沙布爾,禮薩呼羅珊省伊斯蘭時代早期,公元9至10世紀
拉斯特彩(Lustreware),又稱“虹彩”,是一種二次低溫燒制的彩釉技術,二次燒制時利用還原氣氛形成一層閃耀金屬光澤的裝飾效果?,F存最早的拉斯特彩出現于9世紀兩河流域,隨后遍布北非、西亞的眾多國家。伊朗卡尚在12世紀末成為拉斯特彩最重要的生產中心。
伊朗拉斯特彩器
伊朗拉斯特彩器
玻璃的生產、加工、裝飾技術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薩珊玻璃承襲其工藝,結合西亞高堿植物灰發(fā)展出獨特的配方,器形、裝飾凸顯波斯元素,奠定了被后世稱為“伊斯蘭玻璃”的工藝基礎。從吉蘭地區(qū)出土的大量薩珊時期玻璃看,刻面裝飾、乳突裝飾是薩珊玻璃的典型風格。
伊朗玻璃器
矚目的青銅及金銀器物
伊朗是古代西亞重要的金屬冶煉中心。約公元前4500—前3300年,伊朗進入銅石并用時代。大約在公元前3750——前3350年,金、銀器生產出現。金屬冶煉技術直接推動文明的高度發(fā)展,王朝疆域得以擴展。
伊朗古代的馬納、加喜特等民族比埃蘭人更加擅長金屬冶煉技術。吉蘭、洛雷斯坦等地區(qū)發(fā)現多處青銅器容藏。他們生產的青銅器頗具埃蘭文化風格,大量向西方的巴比倫王國出口,其中最為矚目的是青銅兵器、飾品等。
神獸紋青銅飾板 卡爾馬卡雷,洛雷斯坦省鐵器時代三期,約公元前850至前550年
國王騎馬圖鎏金銀盤 伊朗北部 薩珊王朝,公元6至7世紀
用黃金、白銀加工藝術品也是伊朗藝術的亮點之一。金粟、掐絲、鑲嵌等細金工藝很早就在伊朗藝術中生根開花。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五彩斑斕的寶石搭配,精致奇妙的器物造型,表現古代伊朗多元的文化內涵。
展出的這件金手鐲,正面中心嵌圓形黑白相間的瑪瑙,以金粟勾勒兩圈同心圓;兩側各嵌有兩題圓形藍瑪瑙;手鐲后半部份為金珠簇擁的花朵裝飾,嵌一顆圓形瑪瑙,中間的一顆上刻有埃蘭文女名字“A-Ni-Nu-M”。
嵌瑪瑙金手鐲 喬巴吉遺址,胡齊斯坦省新埃蘭時期,約公元前585至前539年
金羊首手鐲 喬巴吉遺址,胡齊斯坦省新埃蘭時期,約公元前585至前539年
值得一說的是,不晚于九世紀前期,中國瓷器已為波斯人所知,在當地出土有唐代長沙窯、邢窯瓷器。其后歷代中國瓷器源源不斷傳入波斯。從薩非王朝阿拔斯一世皇帝開始,大量皇室珍品被贈予阿德比爾神廟,其中包括中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精品。來自東方的瓷器和伊斯蘭風格的建筑交相輝映,造就了世界文明交流史上的奇觀。
被伊朗國家收藏的中國瓷器
被伊朗國家收藏的中國瓷器
此次展覽展期持續(xù)至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