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1月24日,世界中國學大學·上海論壇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本屆大會主題是全球視野下的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大會探討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和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更深層次上理解古代中國、認識現(xiàn)代中國、把握未來中國,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做貢獻的中國”。世界中國學的前景如何?
到底什么是世界中國學?我們通過“十問十答”系列梳理了關于“世界中國學”的這些小知識。本系列短文共10篇。
什么是漢學和中國學?
傅高義出席首屆世界中國學論壇
漢學是西方中國研究的源頭,其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紀的馬可波羅時代,此后數(shù)百年的西方中國研究都可以被歸入漢學的范疇。漢學研究的內容大都以傳統(tǒng)中國古典文化為主,講究典籍的翻譯、???、考據(jù)與注釋功夫。
20世紀中葉以后,這種研究范式逐漸被“中國學”范式所涵蓋,中國學的研究對象不再限于傳統(tǒng)中國的語言、歷史與文化,而是擴展至近現(xiàn)代中國的政治運作、經(jīng)濟政策、科學技術、外交戰(zhàn)略、社會治理、環(huán)境保護等問題。
首屆會議資料圖
所以從兩者的關系來說,中國學包含漢學,又廣于漢學,它涵蓋了漢學和現(xiàn)當代中國研究,是外部世界認識中國歷史和現(xiàn)狀的綜合性學問。
與研究重心的轉移相適應,中國學在研究理論和方法上,也不再拘泥于考據(jù)式的微觀研究,而是開始借鑒和運用各種社會科學甚至是自然科學的方法,進行別開生面的中國研究。
中國學植根于海外各國各自的精神傳統(tǒng),各有自己的學術語境和學脈傳承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是歐洲漢學、美國中國學,還是新興的大洋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中國研究,都是從各自所在國家和地區(qū)的學術傳統(tǒng)譜系中發(fā)展出來的“外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