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肖像——龍美術館十周年特展”在上海龍美術館對公眾開放,這也是自2022年10月起龍美術館陸續(xù)呈現開館十周年特展——“存在于世”“多重景觀”“緩步徐行”的延續(xù)。“肖像”特展精選了約300件中外知名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人物肖像題材作品,以“肖像”為切入點,觀眾能看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區(qū)、不同流派肖像藝術的表現形式、內涵的差異及演變,包括保羅·高更《戴花的年輕人》、潘玉良《月夜琴聲》、奈良美智 《女孩和她的導火線》等百余年間200多位藝術家的作品。
當天,“張恩利:表情”也在龍美術館(西岸館)對外展出。
賈科梅蒂《兩屋間的雕像》
“肖像”特展現場
11月7日,“肖像”特展開幕現場
“肖像”特展由龍美術館館長王薇策劃?!靶は瘛弊鳛橐粋€重要且龐大的創(chuàng)作題材,既有對個體的描繪,也有對群體的刻畫;既有展現高超寫實技藝的作品,也有展現時代潮流中人物內心世界的創(chuàng)作。肖像不僅僅是對特定個體的面容相貌的復制性描摹,也是對特定人的身份的概括總結,通過不同時代藝術家的觀察和技法加以呈現,藝術家的觀看方式和表現形式,對每一幅“肖像”作品都起到了直接且深刻的影響。
保羅·高更(法國,1848-1903)《戴花的年輕人》1891年 布面油彩 45.4×33.5 厘米
常書鴻(中國,1904 - 1994) 《姐妹倆》 1936年 布面油彩 164 x 130 厘米
潘玉良(中國,1895-1977) 《月夜琴聲》 約1950年代 布面油彩 73×54.5 厘米
常玉(中國,1901-1966) 《紅衣女子》 約1930-1940年代 布面油彩 74×50 厘米
關紫蘭(中國,1903-1985) 《少女》 1930年代 布面油彩 76.5×63 厘米
孫宗慰(中國,1912-1979) 《持煙斗的自畫像》 1944年 布面油彩 63×44 厘米
靳尚誼(中國,1934年出生) 《夏季牧場》 1981年 布面油彩 76×54.8 厘米
王沂東(中國,1955年出生) 《沂蒙娃》 1994年 布面油彩 80.1×99.8 厘米
奈良美智(日本,1959年出生) 《女孩和她的導火線》 1996年 布面丙烯 120×109.8 厘米
人與人之間的復雜關系存在于每一幅肖像作品之中。因此,基于肖像作品中存在的“關系”,本次展覽不以藝術史為線索,而是在時間線索的基礎上以不同時代和地域的對比予以展示,如同一位藝術家在不同時代的肖像創(chuàng)作,以及同時代或跨時代不同藝術家的肖像創(chuàng)作,以期讓觀眾通過對“肖像”的凝視,體會到肖像這一題材創(chuàng)作的豐富性。
“肖像——龍美術館十周年特展”現場
“肖像——龍美術館十周年特展”現場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xù)至2024年4月21日。
延伸閱讀|“張恩利:表情”展
與“肖像——龍美術館十周年特展”同期開幕的還有藝術家張恩利的大型回顧展“張恩利:表情”,展覽從藝術家繪畫生涯中反復描繪的“線條”出發(fā),以2023年最新創(chuàng)作的藍色抽象作品為結尾,展出的近百件作品涵蓋了張恩利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以人物為主的肖像、2000年代至2010年代初日常之物的肖像,以及2010年代初至今創(chuàng)作的抽象肖像繪畫。如張恩利所言:“這次回顧展并不完全是關于自我藝術的回顧,也是社會和時代的回顧,我希望它像一面鏡子,讓每個人都能找到一種自己的感受?!?/p>
張恩利《悲傷》,1992,布面油畫,115×89cm
在這三十余年的線索中,觀者既可以回望張恩利最初開始畫油畫時,懷抱著要成為藝術家的愿望而創(chuàng)作的作品——《自畫像》(1987年)、《色紙擋住的燈光》(1990年)、《悲傷》(1992年),這些作品因社會生活條件的限制,尺幅不大,但這個短暫的創(chuàng)作時期中的繪畫,有著鮮艷的色彩,紅色的背景上繪制了人物、靜物或抽象的物體等,讓人印象深刻,也暗示了張恩利繪畫創(chuàng)作至今始終貫穿的關注對象。
張恩利《倉庫》,2006,布面油畫,180×220cm
張恩利《花園》,2005,布面油畫,200×120cm
循著三十余年的線索,觀者還將看到戀人、少女、屠夫等尋常人物的時代刻畫,或宴席、酒吧、舞池等場景描繪;看到容器、紙箱、桌椅、水槽、管子、皮球等日常物品的肖像,或花園、天空、樹等自然靜物的生命寫照;看到藝術家對家人和母親的深刻情感,或被抽象為線條的各式各樣的人物?!熬€條”成為這三十年線索的紐帶,通過其顏色、走向、粗細等形式指向了藝術家想要傳遞的“情緒”,以“肖像”闡述“表情”。
張恩利《黃色電線》,2015,布面油畫,180×160cm
不同階段的創(chuàng)作反映了張恩利三十余年來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探索,無論是早期對城市人物的關注,還是最新的抽象肖像繪畫,都貫穿了張恩利對人、物和空間的持續(xù)性關注。張恩利每個階段的作品都獨具其風格,但創(chuàng)作的主題或技法上的改變并不突然,而是貫穿其創(chuàng)作風格的自然轉變。。
(本文部分文圖據龍美術館提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