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評

評《櫻與獸》-從大象到熊貓:現代化轉型背景下的動物與動物園

《櫻與獸:帝國中心的上野動物園》,[美]伊恩J.米勒,張濤譯,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啟書局2023年7月,324頁,108元

《櫻與獸:帝國中心的上野動物園》,[美]伊恩·J.米勒,張濤譯,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啟書局2023年7月,324頁,108元


2023年9月16日,北京動物園發(fā)布了大象阿拉莉雅去世的消息。通常情況下,大象的平均壽命是六十至八十歲,阿拉莉雅去世的時候只有四十四歲。即便是在人工飼養(yǎng)的環(huán)境下,這頭在1979年由斯里蘭卡總理普雷馬達薩作為珍貴的國寶贈送給北京動物園的大象還是顯得有些年輕。更何況,在它的故鄉(xiāng),斯里蘭卡的錫蘭象已經瀕臨滅絕。

大象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它們有著豐富的情感和超群的智力,但是目前,因為人類生活的干預,大象的數量急劇減少。無論是斯里蘭卡還是印度,大象在當地的宗教和文化中,往往有著特殊的含義。大象在佛教、印度教、耆那教中是極為重要的元素,大象在某種程度上也被視為佛教的重要象征之一。印度和斯里蘭卡等國也會把大象作為珍貴的禮物贈送給其他國家。值得注意的是,大象在動物園的生存環(huán)境往往是衡量一個現代意義動物園水平的重要標志。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隨著動物權利保護運動在全球范圍內的興起,在史學領域也逐漸出現了所謂的“文化轉向”(cultural turn)與“動物轉向”(the animal turn),西方史學界開始對傳統(tǒng)的人類為中心的歷史敘述方式進行反思,研究者所關注的歷史主體從人類轉向了動物。這種去人類中心主義化,更加強調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動物與人類之間的相互影響。與此同時,對于動物園的研究也開始進入歷史學家的視野。動物園作為現代城市公共空間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相關研究也得以日漸豐富。西方學術界對于動物園的管理體系,現代動物園如美國國家動物園(National zoological park)、柏林動物園、上野動物園的成立、展示(display),動物園與野生動物保護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究。相關的研究有伊麗莎白·漢森的《動物景點:美國動物園的自然展示》(Elizabeth C. Hanson, Animal Attractions: Nature on Display in American Zoo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加里·布魯斯的《穿越獅門:柏林動物園的歷史》(Gary Bruce, Through the Lion Gate: A History of the Berlin Zoo,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以及伊恩·J.米勒的這本《櫻與獸:帝國中心的上野動物園》(Ian Jared Miller, The Nature of the Beasts: Empire and Exhibition at the Tokyo Imperial Zo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21)。

一、上野動物園與動物園的現代化轉型

成立于1882年的上野動物園目前是國際上最為知名的動物園之一,也是日本第一座公共動物園。人們對于日本走向現代化的歷史總是耳熟能詳——軍國主義、戰(zhàn)爭、侵略、核武器、等等——但是本書的作者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伊恩·J. 米勒(Ian Jared Miller)卻提供了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上野動物園誕生于明治時期,正是日本開始明治維新并屢起兵燹、摧毀東亞秩序的時代。盡管上野是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非西方的動物園——或者用作者的話而言,是世界上第一座在非西方帝國主義政權的勢力范圍內建成的動物園(《櫻與獸》,第10頁)。

上野動物園1896年平面圖


現在的東京上野動物園


在談論動物以及它們的命運之前,似乎需要了解現代意義上的動物園在西方國家是如何廣泛地出現的。1752年在歐洲出現了近代意義上第一所真正動物園(位于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夏宮中),標志著人類對猛獸開始從獵取轉變?yōu)轱曫B(yǎng)。動物園地位和作用轉變,展現了動物和歷史、動物和自然以及動物和人類之間的關系。1826年,英國倫敦動物學會(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成立,此后不久,英國的倫敦動物園(ZSL London Zoo)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家現代動物園,動物園的縮寫zoo也始于倫敦動物園。所謂“現代”,是指動物園成立的初衷是在人工飼養(yǎng)條件下,更好地了解野外的相關物種,其目的是為了科學研究而不是貴族的賞玩。此后,許多國家(包括中國)都陸續(xù)建立了規(guī)模不等、風格各異的動物園,到二十世紀又建立了大量的野生動物飼養(yǎng)基地、各種各樣的自然保護區(qū)?;仡櫧詠恚貏e是西方國家對待動物和動物園的態(tài)度,可以發(fā)現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轉變。法國學者埃里克·巴拉泰(Eric Baratay)和伊麗莎白·阿杜安-菲吉耶(Elisabeth Hardouin-Fugier)在《動物園的歷史》一書中直言不諱地指出,動物園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滿足欲望的歷史。十六到十八世紀的動物園是貴族階級的愛好,是榮譽的象征。十九世紀,動物園是帝國征服的彰顯。

在《櫻與獸》一書中,米勒追溯了上野動物園的歷史,告知讀者在非民主時期的日本政府是如何利用動物來支持其各種政策,動物園在此過程中通過動物的搜集、展覽和宣傳起到了形塑帝國公民的作用。米勒在寫作中較為全面地使用了東京動物園協(xié)會的檔案,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上野動物園的動物展覽是伴隨著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腳步一步步逐漸擴大的。

1871年12月23日巖倉使節(jié)團開始出訪歐美十二個國家,訪問團的成員包括木戶孝允、伊藤博文、山口尚方、久米邦武等人。久米邦武編寫了《特命全權大使歐美周游紀實》,在書中多次描寫了使節(jié)團在歐美各國參觀動物園等展覽復合體的經歷。日本政治精英們受到了歐美的啟發(fā),日本國家博物館和上野動物園在1882年正式開放。上野動物園最初只有少量捐贈的寵物,包括一只兔子、一只紐芬蘭狗(Newfoundland dog)和一只睡鼠(dormice)。此后,隨著日本逐漸向亞洲國家伸出侵略的觸角,作為侵略者的日本士兵和日本人開始將殖民地的動物帶回日本進行展覽,動物的數量大大增加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

明治天皇與猩猩蘇西


二、大象、戰(zhàn)爭與上野動物園

數千年來,人類一直以某種形式圈養(yǎng)動物,這些動物可能是馬、牛、羊,也可能是禽類或者用于陪伴和狩獵的貓和狗。在古代埃及、兩河流域和古羅馬的壁畫上,經常有珍奇異獸出現,這表明人類已經有意識地搜集一些動物用于觀賞。在殖民時代,隨著西方國家對非洲和亞洲眾多國家的殖民,有著狩獵習俗(hunting heritage)的部分國家比如英國和美國,熱衷在非洲捕獵大象獲取珍貴的象牙。

繼倫敦動物園后,美國在1859年成立了費城動物學會并于1874年開放了費城動物園,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動物園。進入二十世紀,人們開始逐漸認識到保護動物的必要性。比如后來成為紐約布朗克斯動物園園長的威廉·坦普爾·霍納迪(William Temple Hornaday),早年間他為了吸引公眾關注哺乳動物滅絕的危機,收集了美國最后二十余頭野牛的標本并公開進行展覽。隨著越來越多的動物園在世界各地建立,動物的繁育、展覽和動物園的現代化轉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動物不再被關進鐵籠子,而是生活在園方竭力打造的類自然環(huán)境中。

有趣的是,很多現代動物園的建立和大象都有著直接的關系。傳統(tǒng)的觀念認為,沒有大象,動物園就不是動物園(Margo DeMello, Animals and Societ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21,p.103)。1930年,日本動物學家小泉丹前往歐洲考察,他認為:“要想被認可為二流以上動物園,必須擁有象、河馬、獅子、虎、熊、白熊、駱駝、鴕鳥、長頸鹿、鱷魚、海豹等,此外還至少要有一種類人猿?!贝笙笊碥|龐大、性情溫和且富有智慧,象房的建造和大象的展覽格外考驗現代動物園的整體水準。以中國為例,北京動物園和上海動物園在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改建都和大象有關。1953年尼赫魯贈送了一頭大象,但是由于中國當時缺乏建造“象房”的技術,只得向蘇聯求助。1954年6月,北京市園林處舉辦動物管理人員訓練班,聘請?zhí)K聯莫斯科動物園主任薩斯諾夫斯基和獸醫(yī)奧列安德諾娃來華在西郊公園講學。他們來到中國的另一項任務是幫助中國規(guī)劃設計新型動物園。薩斯諾夫斯基和獸醫(yī)奧列安德諾娃兩人先后前往北京和上海指導動物園的建造和設計工作,特別是“象房”的規(guī)劃設計。與北京市動物園相似,上海動物園開始動工建設的緣由是為了安置云南贈送給毛主席的大象“南嬌”。

對上野動物園而言,最有名的大象是“花子”。1943年日本秘密對上野動物園的動物進行了系統(tǒng)性的屠殺,上野動物園的三只大象花子、Tonki、John拒絕食用下毒的土豆,最終都被活活餓死。而它們因為擅長擬人化的表情一直是上野動物園的大明星。1949年泰國重新贈送了一只大象給上野動物園,這只可愛的小象被取名“花子”,一直活到2016年。

上野動物園屠殺動物后的祭祀現場


在戰(zhàn)爭中,動物的作用是多種多樣的,一戰(zhàn)中有廣為人知的軍犬斯達比(Stubby)中士,在蘇聯衛(wèi)國戰(zhàn)爭期間,馬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數量龐大的馬和牛等牲畜代替機器進行耕作。西伯利亞集體農莊約有十四萬余匹工作用馬(幾乎占所有馬匹的百分之二十)被動員到軍隊。

在日本對外侵略的過程中,動物以及上野動物園又被用作日本軍事機器的宣傳。上野動物園里展示著日本南下掠奪而來的動物,還有從中國東北劫掠而來的虎豹。正如米勒所言,上野動物園此時扮演的更像是一個殖民地知識的掮客。1937年上野動物園特意購買了一只孟加拉虎來宣傳第二年的虎年。上野動物園發(fā)行了七萬套以老虎為形象的明信片——老虎和士兵雜糅的形象象征了日本不斷擴大的侵略戰(zhàn)爭。從氣勢如虹的老虎到源源不斷流入上野動物園的殖民地動物再到被大規(guī)模屠殺的珍稀動物,僅僅只過去數年。動物從承載知識的載體、公眾目光追隨的客體變成了戰(zhàn)爭的炮灰和虛偽的“慰靈”對象。米勒用冷靜而辛辣的筆觸勾勒了戰(zhàn)爭背景下,人和動物的異化。曾經的在都市生活中被人為構建的“自然”成為了殘忍的“祭壇”。日本的孩童在給動物園園長的信中表達了深深的哀痛和為動物們復仇的信念,英國人和美國人是必須被摧毀的對象。極為諷刺的是,下達屠殺動物命令的是逃脫戰(zhàn)爭罪責的甲級戰(zhàn)犯,戰(zhàn)后吉田茂內閣時期的文部大臣大達茂雄。

上野動物園展覽的軍馬


1937年的上野動物園地圖


三、熊貓與戰(zhàn)后上野動物園的轉型

米勒在書中反復探討一個問題,那就是動物園的功能究竟如何。西方世界的動物園是觀照自身的一面鏡子。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日本將動物園的動物當作了宣傳機器,戰(zhàn)后,這些動物的身份隨之發(fā)生了變化。戰(zhàn)后,泰國和印度先后贈送給日本兩只小象,一只叫花子,一只以尼赫魯總理的女兒英迪拉命名。在大熊貓到來之前,大象是上野動物園最受歡迎的動物明星,截止到1952年美國結束對日單獨占領,僅花子和英迪拉就接待了超過一千萬的觀眾。

上野動物園從和裕仁天皇緊密連接的“東京都上野恩賜動物園”變?yōu)槲齼和臉穲@。1970年代以后,上野動物園因為持續(xù)半個世紀的熊貓熱而廣為人知。米勒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介紹了日本的“熊貓熱”與生態(tài)現代化的局限。稍顯遺憾的是,米勒使用的文獻主要是《上野動物園百年史》、夏勒《最后的熊貓》、中川志郎(上野動物園園長)編寫的《大熊貓的飼養(yǎng)》(ジャイアント心ンダの飼育)等,一些重要的官方檔案和研究成果比如家永真幸和中國學者的論著沒有提及。米勒認為熊貓外交開始于1950年代,贈送給蘇聯的平平和安安是“最成功”的熊貓外交。事實并非如此,面向公眾和旨在進行輿論宣傳的熊貓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盡管成功是一個虛幻的概念,但是中日熊貓外交無論從時間跨度、數量、還是面向公眾的影響力似乎要遠超過蘇聯。

1972年10月28日抵達上野動物園門口時,“康康”和“蘭蘭”第一次亮相。  上野動物園官網 圖


盡管中日官方外交一度關閉了大門,但是中日之間始終保持了民間往來。上野動物園早在1954年便和北京動物園建立了動物交換關系。1956年日本上野動物園又向北京動物園贈送了一只雌性非洲獅“里比”和幼犬“梅莉”。日本一些地方動物園比如北海道旭川動物園、神戶王子動物園、鯖江市動物園、天王寺動物園、名古屋東山動物園也和北京動物園也建立了動物交換關系。從1950年代開始,日本方面也試圖通過高碕達之助、西園寺公一等途徑向中國請求轉讓大熊貓,均未成功。米勒認為上野動物園之所以“陷入”與中國的大熊貓的交換,原因是世界各地的動物園都在爭奪這種動物,從時間線上來看,似乎可以再討論。

從1972年開始一直到1982年,中國先后送給日本四只大熊貓:蘭蘭、康康、歡歡和飛飛,上野動物園又先后誕下三只熊貓。熊貓引發(fā)的熱潮也推動了日本戰(zhàn)后第一次中國熱的產生。中川志郎是中日熊貓外交的靈魂人物,早年畢業(yè)于宇都宮農林專門學校,畢業(yè)后成為上野動物園的獸醫(yī),在倫敦動物學會進修后成為飼養(yǎng)科長。1971年裕仁天皇參觀了倫敦動物園的大熊貓(應該是姬姬),日本社會再度將目光投向了大熊貓。1972年中日邦交正?;?,中國贈送了康康和蘭蘭給日本,將之視為對田中政府的支持和中日友好的象征,中川志郎擔任了飼養(yǎng)組的組長。從1970年代到1980年代,熊貓一直是中日雙邊關系中重要的紐帶。蘭蘭于1979年去世,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同年訪問中國時,中方領導人表態(tài)贈送歡歡給日本。1982年為慶祝上野動物園建園一百周年,訪問日本的中方領導人表示會再次贈送一只大熊貓飛飛給日本。中國選擇將這種珍稀動物贈送給意識形態(tài)上的對立者,實際上是對自己在冷戰(zhàn)時期傳統(tǒng)外交觀的一個突破,利用熊貓這個載體向西方世界傳達善意。

當地時間2023年6月23日,日本東京上野動物園,旅日大熊貓“曉曉”和“蕾蕾”迎來兩歲生日,大批粉絲趕來為它們慶生。


中國的熊貓外交實際上仍遵循著將動物作為外交禮品的饋贈給他國的傳統(tǒng),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國外交政策的局限。時至今日,大熊貓仍被視為中國外交的晴雨表,但是它們是國家間開展外交的載體,也是感情的紐帶。今天的動物園更多地帶有保護動物和教育公眾的職責,如何開展動物豐容、保障動物福利以及開展相關研究成為重要的課題。新中國的動物園在建立之初深受蘇聯的影響,近些年來在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發(fā)展理想的同時,在動物園興建中不斷發(fā)展出動物保護、科普教育、科學研究、休閑娛樂四大功能。動物不再是隔著玻璃的“展品”,各國動物園也試圖模擬動物棲息地并教育公眾如何在的自然棲息地保護它們?!稒雅c獸》一書雖然略有遺憾,但是米勒以上野動物園為切入角探討了“生態(tài)現代性”這一概念,追溯了日本社會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末大眾消費文化的轉變,對于日本史和動物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