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簫韶九成——中國古代音樂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幕。這是遼寧省博物館與河南博物院首次共同主辦的大型文物展覽,薈萃了185件古代音樂文物珍品,以歷史發(fā)展脈絡為序,呈現(xiàn)了數(shù)千年來中國音樂藝術起承轉合的發(fā)展圖景。
展覽標題“簫韶九成”取自《尚書·虞書·益稷》,據(jù)載:“《簫韶》九成,鳳凰來儀?!薄逗嵣亍废鄠鳛榈鬯磿r的樂章,意為美妙的音樂可通神靈、降祥瑞。
中國古代音樂文物作為古代音樂文化的物質(zhì)載體,見證了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與歷久彌新,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依據(jù)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發(fā)展的歷史階段性特征,此次展覽分為五個單元,依次為:上古遺音——原始社會音樂、金聲玉振——夏、商、周三代音樂、華夏正聲——兩漢魏晉南北朝音樂、燕樂大曲——隋唐音樂、雅俗同和——宋元明清音樂。
陳列展示了新石器時代至清代各歷史時期的代表性音樂文物,其中包括:新石器時代賈湖骨笛、春秋鄭公大墓出土特镈、北宋大晟南呂編鐘、《清乾隆大駕鹵簿圖卷》等重點文物。另外,還輔以豐富的圖文內(nèi)容和場景設計,充分運用多媒體展陳手段,多層次闡釋了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發(fā)展與演變。
賈湖骨笛 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 1987年河南漯河市舞陽縣賈湖遺址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賈湖骨笛通長23.6、上口徑0.97~1.05、下口徑1.15~1.45厘米,骨笛以鶴類動物的尺骨鉆孔而成,是迄今為止中國發(fā)現(xiàn)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樂器。從骨管上所留的等分符號可見,在鉆孔前經(jīng)過了認真的計算。經(jīng)測試,它能吹奏出七聲齊備的下徵調(diào)音階,為中國音樂音階發(fā)展及七聲音階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被譽為“中華音樂文明之源”。
兔形陶塤 商代 1958年河南鄭州市西郊紡織技校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通高5.3、長6.5厘米
“黑敢”镈鐘 春秋 河南南陽市淅川縣下寺10號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相和歌俑 漢代 河南濟源市泗澗溝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高20、底徑32.9厘米
相和歌俑共七人,其中奏樂者四人,擊節(jié)合聲者一、吹塤者一、吹排簫持鼗者二(鼗已失),其余三人伸雙手仰面而歌,正是“絲竹相和,執(zhí)節(jié)者歌”的相和歌的演出場景。
相和歌是漢樂府音樂對后世影響最為深遠的樂種之一?!跋唷北旧硎怯婶┟?、筑墻、夯土等勞動工具發(fā)展而來的擊節(jié)樂器,相和歌是在原始民歌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一種演唱形式,起初是無伴奏的清唱,后來演化成清唱加幫腔,在之后的發(fā)展中又加入舞蹈表演和絲竹樂隊。這組陶俑為研究漢代音樂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信息。
繪彩長袖陶舞俑 漢代 河南洛陽市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高17厘米
該件女舞俑頭梳高髻,上身著朱砂紅長袖束腰長裙,領口、衣裾、腰帶、裙擺均鑲黑邊,雙臂上揚,白色長袖在雙臂的帶動下飄逸在空中,有紗質(zhì)的輕盈感。
長袖舞是漢代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男女皆宜,舞蹈場地不限,舞蹈形式既有單人獨舞,也有雙人或多人共舞。它以手舞長袖的流動變化和腰部的柔韌舒展相互協(xié)調(diào)配合為特點。張衡在《舞賦》中描述長袖舞是“羅衣從風,長袖交橫。綽約閑靡,機迅體輕”。
三彩聽琴圖枕 北宋 1976年河南濟源市勛掌村鎮(zhèn)安寺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高16、長63、寬25厘米
三彩聽琴圖枕枕面微凹,中間菱形開光為聽琴圖。畫面有兩位長者坐于氈氌上,一人撫彈琴弦,另一人靜思聽樂。身后的侍童正用壺煮茶,另一童恭候待命。周圍環(huán)境幽靜,芭蕉、梧桐、牡丹、怪石、雕欄組成優(yōu)雅的園林景色。枕面的四角刻繪四童子,左上角池邊童子準備釣魚,左下角童子坐地玩傀儡。右邊兩童子負載蓮葉,孩童的天真無邪與雅樂使境界格外純美。枕面所繪人物、花卉均采用刻畫填色的傳統(tǒng)手法來裝飾,色彩濃淡相宜,詩意濃濃,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性。
大晟南呂編鐘 北宋 原東北博物館舊藏 遼寧省博物館藏 高27.9、寬18.45厘米
青銅鑄造,橢圓筩形樂鐘,呈合瓦形,仿戰(zhàn)國風格。甬部為雙夔交接旋鈕,鐘兩側有36個鐘枚,鉦部、舞部和篆部飾蟠虺紋,正面中部用陰線刻篆書“大晟”二字,背面正中鉦部刻“南呂中聲”四字,鐘唇有“上京都僧錄官押”七字。器形厚重,古樸典雅。
“大晟”是北宋徽宗創(chuàng)置掌樂機關“大晟府”的標記,“南呂中聲”指示的是音律高低。大晟編鐘是宋徽宗崇寧三至四年在京師所鑄,以十二個為一編,分兩層懸掛在一座下有蹲獸、上飾羽毛的華麗鐘架上,鐘身大小不同,發(fā)音有高有低。
據(jù)古史載,靖康二年(1127)正月二十九日,此編鐘被金人掠奪送往上京,后為會寧府境內(nèi)佛教寺院作為佛教樂器所用。金代正隆、大定年間,官府專賣銅器,民間有舊銅器須送交官府檢驗刻記,否則以私鑄銅器處罪,因此這件編鐘又被刻上“上京都僧錄官押”一行小字銘款,“都僧錄”是金國各京的最高僧政機關。解放前此編鐘一直流傳在黑龍江省哈爾濱一帶,解放后才輾轉歸藏遼寧省博物館。
今流傳于世的大晟編鐘有二十余件,此為其中一件。此編鐘是“靖康之亂”的珍貴見證,是研究宋代的廟堂樂制、青銅樂器及宋、金歷史的重要物證。
乾隆大駕鹵簿圖卷 清 吳桂等宮廷畫師 絹本 設色 原東北博物館舊藏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卷繪清乾隆皇帝出行所用大駕鹵簿全圖。儀仗隊伍分左右兩列并行,五輅、金輦、玉輦、曲柄傘、前部大樂、導迎樂、禮轎在中路行進。全幅畫面表現(xiàn)人物有數(shù)千之多,于人物、器物一側以文字注明名稱和數(shù)目。畫工細致入微,人物眉目清晰,神態(tài)生動,衣飾花紋一絲不茍,色彩明麗;器物形制結構嚴謹、設置講究,一一入式。
此圖經(jīng)乾隆皇帝親自考證、設計,后命臣工繪制,由宮廷畫家吳桂、程志道、陳永價、程梁、王方岳、陳基合繪而成。原藏于清宮養(yǎng)心殿。
據(jù)悉,為滿足觀眾的高層次觀展需求,遼博特邀請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來到遼博,在9月23日為廣大觀眾推出《歷史的回響》展覽專題夜場演出活動。展期為三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