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評

《1808:航向巴西》:新聞作者的一堂歷史課

說起跨界研究,耶魯大學榮休教授彼得蓋伊創(chuàng)作的《歷史學家的三堂小說課》可謂典范,盡管這一譯名因“標題黨”嫌疑而屢受詬病,新版也已經(jīng)糾正為《現(xiàn)實主義的復仇》

說起跨界研究,耶魯大學榮休教授彼得·蓋伊創(chuàng)作的《歷史學家的三堂小說課》可謂典范,盡管這一譯名因“標題黨”嫌疑而屢受詬病,新版也已經(jīng)糾正為《現(xiàn)實主義的復仇》,但這本書本身卻在剖析虛構(gòu)經(jīng)典中的“歷史真實”之外,從敘事結(jié)構(gòu)、人物塑造等方面入手,扎實地為讀者演示了如何從歷史切入文學分析,乃至完美的虛構(gòu)如何能創(chuàng)造真正的歷史,說是“小說課”也不為過。

從這個角度看,勞倫蒂諾·戈麥斯撰寫的《1808:航向巴西》也可以被視為是“新聞作者的一堂歷史課”。畢業(yè)于巴拉那聯(lián)邦大學新聞專業(yè)的戈麥斯,在當了多年記者之后,因為一個偶然的契機參與到《請看》(Veja)雜志對巴西歷史專題的策劃,其中就包括了1808年葡萄牙君主逃亡巴西的歷史。盡管該選題由于在編輯眼中過于“小眾”而最終流產(chǎn),但戈麥斯卻對此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花費十年時間閱讀查證相關(guān)資料并撰寫成書,于該事件兩百周年紀念日前夕出版。該書不僅將這段塵封的歷史從遺忘的塵埃中挖掘出來,給大眾上了一場規(guī)模宏大、影響深遠的歷史公開課,同時也在巴西奠定了一套“新聞紀實”式的歷史書寫策略,將遙遠的文獻史料變成可觀可感的“深度報道”,問世之后立即成為巴西最暢銷的歷史著作。

以公眾為先

作為對巴西社會發(fā)展與國家獨立都起到?jīng)Q定性作用的事件,1808年葡萄牙王室為逃離拿破侖威脅而遠渡重洋航向巴西的經(jīng)過一直是巴西史學研究的重點,但在《1808:航向巴西》出版前,卻一直難以得到大眾關(guān)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巴西官方對于這段歷史不恰當?shù)摹昂鲆暋保粌H對舊址遺跡視而不見,甚至放任大眾媒體對所涉歷史人物的丑化曲解;另一方面則在于彼時所有相關(guān)圖書都以所謂“學術(shù)語言”寫就,為公眾了解這段歷史設置了難以跨越的障礙。以上兩點構(gòu)成了戈麥斯撰寫此書的主要動力,即為公眾寫作,而這恰恰是新聞記者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在《新聞寫作的藝術(shù)》一書中,納維德·薩利赫坦言:“記者應該努力為受眾提供真知灼見、提供選擇。”為達成這一目標,記者需要核查事實,保證透明公開,維持邏輯連貫,這與彼得·蓋伊提出的史學標準——“給出注解和書目,以申明使用文獻的出處,以及引述段落的來源和上下文,以便公開給大眾去仔細檢驗”如出一轍。從《1808:航向巴西》細致的注釋及參考文獻可以看出,戈麥斯畢十年之功,竭盡全力做到歷史學家為保持其客觀性所應做的一切,只是在信息來源方面發(fā)揮了新聞訓練的特長,超出了史學研究常規(guī)資料的范疇,將篩選考證之后的網(wǎng)絡資源也納入其中。

之所以冒險使用這些新資料,也是服務于記者為公眾寫作的原則。它們在許多情況下添補了歷史的細節(jié),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更為生動,同時為作者提供了一些可以依靠的工具,使他能夠?qū)?00年前的花銷換算成當今物價,令敘述更加貼近讀者的生活。戈麥斯深知這種獨特的書寫方式遠離了學院式的歷史研究,因此謙遜地宣稱本書“無意躋身學術(shù)作品之列”,但他卻并未掩飾自己進行歷史書寫的野心,甚至不惜引用百年前歷史學家佩雷拉·達席爾瓦的話來為自己正名:

我調(diào)查、研究、思考,對比書籍和手稿、口頭傳統(tǒng)與政府文件。我努力厘清真相,去掉任何可能掩蓋它的東西。隨著時間推移和新材料的發(fā)現(xiàn),歷史肯定仍需修改和完善;但目前,借助能夠搜集到的全部信息,我認為應該按照自己的感受、理解和想象來書寫歷史。

雖然并未直言,但戈麥斯著實是以一個新聞作者的姿態(tài)來撰寫這本書的。無論是通讀全書,還是細看其中的每一個章節(jié),都仿佛在閱讀精彩的新聞特稿。它融合了事實與觀點,兼具知識性與文學性,無愧于巴西文學最高獎項雅布提獎2008年度圖書的認可。

特稿式書寫

特稿書寫并不存在固定的程式,但卻服務于共同的目的,即以清晰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行文,盡最大可能喚起讀者的注意,使其進入文本編織的場景中。《1808:航向巴西》第一章開頭便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想象一下,某天巴西人一覺醒來,就聽說總統(tǒng)已由美國空軍護送逃往澳大利亞,與他一同不辭而別的,還有所有部長、高等法院成員、眾議員、參議員與幾名最重要的商業(yè)領(lǐng)袖。更可怕的是:阿根廷軍隊此時正向米納斯三角區(qū)的烏貝蘭迪亞市發(fā)起沖擊,即將逼近巴西利亞。

這種寫法無疑能夠讓巴西讀者迅速進入葡王遷居南美的歷史場域,感同身受200年前葡萄牙普通民眾的焦慮與絕望,在未收到任何預警的情況下,他們突然得知,王室以及眾多官員已攜帶大量財富登船,并在英國的護送下逃往巴西。尤其考慮到阿根廷一貫是巴西最大的假想敵,法國對葡萄牙的入侵更顯得迫在眉睫、不可接受。除此之外,上述假設還會引發(fā)強烈的荒謬感,而恰在讀者認為這種事情絕不可能發(fā)生時,作者直切主題,告訴大家在1807年11月29日的葡萄牙就發(fā)生過類似事件。

僅僅通過開頭幾行文字,戈麥斯便成功將人們引入預先設定的情景之中,并為不甚了解這段歷史的讀者制造了意外和懸念。緊接著,在簡單介紹葡萄牙當時的政治體制與理念特點之后,作者提出了大多數(shù)讀者最想了解的問題:“一國之君為何要逃?”但這個問題的提出只是為了繼續(xù)牽引讀者的注意力,讓作者能夠繼續(xù)從容地補充必要的歷史背景,尤其是引出這段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當時的葡萄牙攝政王堂·若昂。

正如戈麥斯在前言中所說,在此前的各類書籍與影視作品中,若昂六世與卡洛塔王后通常被著意刻畫得滑稽愚蠢。關(guān)于這一點,西班牙作家哈維爾·莫羅在歷史小說《帝國之王》中有一段生動的描寫:“國王身著破舊衣服,在兜蓋的地方擦拭著自己短粗而油乎乎的手指頭。他剛剛用手抓著吃了一個卡雷托,這是一種炭火烤的雛雞,他每天要吃好幾個,這個烤雞的優(yōu)點是能放進上衣口袋里。每當他去花園的時候,都在兜里裝幾只烤小雞。他嘬著細細的雞骨頭,一邊往外吐著還一邊不斷地打著哈欠。”

在《1808:航向巴西》出版并取得現(xiàn)象級銷量之前,這位主導遷居巴西的葡萄牙國王便以此種形象傳世,這也解釋了為何大眾對這位國王的真實政績毫無興趣。為了改變這一根深蒂固的印象,戈麥斯對若昂六世的描寫必須同樣生動并顯得更為可信。他從未試圖掩蓋若昂六世猶疑怯懦的一面,但致力于強調(diào)這一特質(zhì)的另一面是謹慎與善良。如果說怯懦促使若昂六世拋棄了葡萄牙,那么善良審慎則令他充分依仗身邊的有能之士,并得到百姓的擁護,從而將混亂落后的巴西建設得團結(jié)有序。從登陸口岸的選擇到一系列法令的頒布,戈麥斯用大量細節(jié)證明了若昂六世在巴西的統(tǒng)治智慧。

細節(jié)的白描是特稿的慣用手法,除用于人物塑造之外,也常常服務于設置場景。如第五章開頭,在描寫葡萄牙船隊啟程前往巴西時,作者寫道:“1807年11月29日,里斯本的清晨陽光燦爛,東風微拂。盡管天色蔚藍,街道依然泥濘不堪,因為前一天下了雨?!边@一描寫過于優(yōu)美,絕非歷史寫作的常見筆調(diào),其作用也并非如注釋文獻所暗示的那樣,僅僅為了交代當時的天氣,而是為了增加讀者的沉浸感,讓他們感到仿佛置身其中。與此同時,戈麥斯也善于使用類比來幫助讀者理解兩個世紀前的情況,如他聲稱“1807—1814年間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之于法國,正如同近200年后的越南之于美國一樣。”

即使有時比較并不完全嚴謹,但在兩樣或許相距甚遠的事物之間構(gòu)建關(guān)聯(lián),往往更有助于提高敘事的趣味性與說服力。在這個方面,最值得一提的還要數(shù)若昂六世與拿破侖之間的對標。盡管從歷史角度看,若昂六世是面對拿破侖大軍壓境時表現(xiàn)最為懦弱的國王,關(guān)于這一點,戈麥斯所引牛津大學教授查爾斯·阿曼爵士的話可謂恰如其分:“歷史上沒有哪個國家像1807年的葡萄牙那樣,在短短數(shù)天之內(nèi),幾乎不加抵抗地被外族征服。……這不僅僅是葡萄牙政府軟弱無能的證據(jù),更是大名鼎鼎的拿破侖彼時無上聲威的寫照?!钡珡娜珪_篇的引言來看,戈麥斯明顯更看重拿破侖對若昂六世的評價:“他是唯一一個騙了我的人”——這也是在第二十七章全書接近結(jié)尾時,需要將拿破侖與若昂六世的命運與遺產(chǎn)再次并列討論的原因。

當曾經(jīng)的歐洲霸主在圣赫勒拿島吐出最后一口氣時,若昂六世也已揚帆起航返回里斯本,并在身后留下了一個比他到來前遼闊富強得多的巴西。這一命運的巧合或悖論無疑會極大增加閱讀興趣,并像戈麥斯在每個章節(jié)末尾慣于設置的伏筆與懸念一樣,令讀者感到意猶未盡。

述史的意義

成熟的寫作技巧固然可以喚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但若要產(chǎn)生《1808:航向巴西》這樣廣泛而持續(xù)的影響,單憑技巧還遠遠不夠。事實上,當戈麥斯極盡詳實地為若昂六世正名,并在與拿破侖進行對比中肯定葡萄牙國王的歷史貢獻時,真正重要的并非個體人物,而是巴西的巨變。正如在遍布全書的今昔對比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描寫殖民地概況的第九章、也即全書最長的一章中的論述:“200年前,巴西并不存在——至少不像如今這樣。如今的巴西是一個邊界明晰的完整國家,其上的居民擁有巴西人的身份,他們?yōu)橥恢易闱蜿爡群爸?,持有同樣的證件?!北M管歷史不存在假設,但戈麥斯還是在接近全書結(jié)尾時猜想了如果沒有1808年若昂六世逃往巴西的決定,這片國土上究竟會發(fā)生什么,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將無法維持統(tǒng)一,也將失去作為南美最大國家的地位與優(yōu)勢。這更從反面證實了200年前這段歷史的重要性。

而在若昂六世之外,《1808:航向巴西》中還塑造了另一個經(jīng)典人物形象,那就是葡萄牙皇家檔案管理員馬羅科斯。在隨船來到巴西的人中,馬羅科斯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人物,但在這本書中,他卻占據(jù)了無與倫比的地位。如果說若昂六世是那個改變了巴西的人,馬羅科斯便是巴西自身變化的縮影,其人生履歷具有絕佳的隱喻價值。戈麥斯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因此在題為“皇家檔案管理員”的一章中,開篇便蓋棺定論地寫道:“馬羅科斯的一生懸停在兩座城市之間——一座在過去,另一座在未來?!睆募o實的角度來看,這句話是在說馬羅科斯自26歲時離開里斯本之后,一生都生活在里約熱內(nèi)盧,但“過去”和“未來”的指涉更透露出作者本人的態(tài)度,即讓巴西徹底擺脫被殖民的狀態(tài),并成為比前宗主國葡萄牙更具希望的所在。

從初到巴西時的厭惡不適,到?jīng)Q心永遠留在這里甚至試圖說服葡萄牙的親屬移民巴西,馬羅科斯的心態(tài)變化在他撰寫的186封信件中展露無遺,這種變化也正是1808年葡萄牙王室到達巴西為何重要的原因,恰如戈麥斯在書中所引用的那句話:“在里約建立家庭,讓馬羅科斯從兒子變成了父親;這與巴西自身的變化相仿,它從殖民地變成了帝國中心?!边@也是巴西讀者閱讀這本書所能獲得的最終認同。

在《1808:航向巴西》末尾,戈麥斯專辟一章講述馬羅科斯后代的故事,一方面確實是他全新的“歷史發(fā)現(xiàn)”,另一方面也又一次勾連起了歷史與后世,讓馬羅科斯以信件進行的敘事有了更為可感的佐證,并呼應了在前言中所做的承諾。至此,戈麥斯出色地完成了一個新聞作者的使命。盡管就歷史研究而言,這本書并非一個典型范本,但對歷史教育來說,卻無疑提供了一堂示范性課程。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