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直面五千多年前的人首陶瓶與玉人、玉鷹

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二展 “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這些天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

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二展 “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這些天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

展覽通過358件文物,呈現(xiàn)距今5800年至4300年以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等為代表的第一個文明發(fā)展高峰中最偉大的成就。展出的文物中有迄今為止考古出土的最大、最重的凌家灘文化石豬,造型“萌萌噠”的人首陶瓶,刻有完整神人獸面紋的良渚文化“琮王”,上海福泉山遺址出土的史前最精美象牙權杖……

展覽現(xiàn)場


石豬 凌家灘文化(距今約5800一5300年) 2007年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這件石豬高38.0厘米,長75.0厘米,寬22.0厘米,2007年在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23號墓墓坑的填土上方發(fā)現(xiàn),周邊還有較多回填的石塊,可能是此類大墓的特殊葬俗。豬體型碩大,重約88千克,采用圓雕工藝雕琢而成,嘴、耳、眼、獠牙和頸部清晰可見,整體形象逼真?zhèn)魃瘛?/p>

玉琮(展期20天)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1986年浙江反山遺址12號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


這件玉琮通高8.9厘米,重約6.5千克,是迄今為止體量最大、雕琢最精美的玉琮,堪稱“琮王”。

神人獸面紋


器型外方內圓,中間對鉆圓孔。琮體四面的直槽內,上下各琢刻一幅完整的神人獸面紋(神徽),反映出良渚文化微雕技藝之精湛。琮體四周的方形凸面處,每兩節(jié)琢刻一組簡化的神人獸面紋,以轉角為中軸向兩側展開。出土時位于墓主頭部左側。

琮的功用說法不一,有學者認為琮是一種通天的法器,也有學者認為琮是宗教權的象征。

瑁鐓組合玉權杖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1986年浙江反山遺址12號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


玉權杖鐓部呈燭臺狀,上端有凸榫,內“掏膛”成卯孔,兩側鉆卯銷孔。凸榫下斜面刻畫一周抽象的鳥紋,其下立面以二鉆孔為中軸,對稱刻畫兩組神人獸面紋,襯以繁密的螺旋線和小尖喙紋飾。底面亦有一鉆孔,與側面二鉆孔相通。

玉權杖瑁體頂面與底面平直,底面鉆有卯孔。一側截面方正;另一側截面尖圓,縱向呈曲線造型,極其罕見。兩側的淺浮雕神人獸面紋,跨越器物兩面、上下錯落構圖亦非常特別。頂面也有紋飾,器身整體刻紋繁縟,細如游絲。

此套權杖出土時,瑁、鐓兩部分遙相呼應,中間段有機質部分應已腐爛,與“琮王”“鉞王”等同時隨葬,顯示了墓主的王者之尊。

神人獸面紋瑁鐓組合玉鉞 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 1986年浙江反山遺址12號墓出土 通長17.9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一柄豪華的玉鉞包括鉞身、柄、柄上端的瑁和下端的鐓。玉鉞體量較大,是目前唯一一件琢刻神徽和鳥紋的玉鉞,有“鉞王”的美稱。

鉞身淡青帶墨綠色斑?;∪?,兩面刃角處均刻有圖像,上角琢刻完整的神人獸面紋神徽,下角琢刻鳥紋,圖像與“琮王”一致。鉆孔較小,上方較為粗糙,隱約可見捆扎痕跡或刻劃痕跡。

該玉鉞出土時位于墓主左手位置,鉞瑁出土時與鉞鐓相距約80.0厘米,兩者間的有機質柄已腐朽不可見,只留下鑲嵌于其上的小玉粒。

玉琮 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一4300年)1982年江蘇常州寺墩遺址3號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這件玉琮高33.2厘米,寬7.2-7.9厘米,孔徑5.5-6.0厘米,透閃石,淡青白色有褐色花斑,輕微鈣化。十一節(jié)方柱體長筒形,外方內圓,孔為兩面對鉆,孔壁微弧,琢磨光滑。兩端有矮短圓口的射。每節(jié)高度相等,玉琮表面飾神人紋。

玉耘田器 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2004年浙江桐鄉(xiāng)姚家山遺址2號墓出土 桐鄉(xiāng)市博物館藏


透閃石,玉色黃白。受沁斷裂,表皮有剝落。器形扁薄規(guī)整,圓角弧刃略呈“V”字形,兩翼后掠微翹,上端凹弧,中間有冠狀凸起,其下有雙面鉆的小圓孔。姚家山遺址共出土二件玉耘田器,是良渚文化考古發(fā)掘中的首次發(fā)現(xiàn)。

豚形灰陶壺 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一4300年) 1960年江蘇蘇州梅堰鎮(zhèn)大浦河采集 南京博物院藏


豚形灰陶壺 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一4300年) 1960年江蘇蘇州梅堰鎮(zhèn)大浦河采集 南京博物院藏


豚形灰陶壺,高11.5厘米,長32.4厘米,泥質灰陶,淺灰色胎,表面原有一層灰衣,已剝落。捏塑而成,豚形造型,鳥喙狀尖嘴,雙目直視前方,炯炯有神,頭生一冠,順頭頂后卷。軀體肥圓,略呈中粗兩頭細的橄欖形,背部呈流線形隆起,腹部較平坦,有三個小小的支點,以使軀體保持穩(wěn)定,尾部微上翹,為流。腹內空,可作容器。

人首陶瓶 崧澤文化(距今約5800一5300年)1989年浙江嘉興大墳遺址出土 嘉興博物館藏


人首陶瓶 崧澤文化(距今約5800一5300年)1989年浙江嘉興大墳遺址出土 嘉興博物館藏


人首陶瓶,高21.0厘米,底徑7.0厘米,泥質灰陶。呈人首三節(jié)葫蘆瓶體。瓶首塑小頭人面,兩眼內凹,鼻梁隆起,雙耳聳立,張口若語,腦后束短辮,長頸粗脖,溜肩、弧胸、圓背、鼓腹,體態(tài)肥碩。胸前開一橢圓形大口,口內中空,與瓶體貫通。瓶底作小圓足,略外撤并飾鋸齒狀缺口若干。整個器物造型奇特,生動古樸。此器物很可能與當時祭豐收、求甘雨、降生靈等原始宗教祭祀活動有關,在國內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首見,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欣賞價值。

帶蓋竹編紋陶罐 崧澤文化(距今約5800一5300年)1974年上海青浦崧澤遺址59號墓出土 上海博物館藏


泥質黑陶。罐直口,口沿上有十二個小孔,每三孔為一組,對稱排列可以穿繩縛蓋,鼓肩,上腹弧曲,下腹斜收,上腹部刻劃竹編紋,上腹與下腹相接處飾鋸齒形附加堆紋一周,平底,矮圈足外撒。帶蓋,蓋呈盤形,杯狀蓋鈕,蓋面斜弧。

三足鳥形陶盉 崧澤文化(距今約5800一5300年)1996年浙江海鹽西塘橋采集  嘉興博物館藏


泥質灰陶。橢圓形扁體盉身,拱背鼓腹,平底。鳥首直挺高昂,作尖嘴張口狀,中空。飾斜冠,頂突乳角,雙目鼓出,三耳穿孔,腦后飾孔橋鈕。下有長頸粗脖,脖部凸起項圈:盉身上以凸弦表現(xiàn)鳥的兩側雙翅,尾部開圓形侈口,翹仰伸出。

鳥背脊以直線與環(huán)線突紋,使項圈與尾口相連。其間滿刻雙線或三線穿插編織紋。腹下裝飾三足,出土時僅存平爪后足,后經(jīng)修復。陶盉造型奇特,非常罕見。

帶蓋細刻紋雙闊把陶瓶 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一4300年)2010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吳家場墓地207號基出土 上海博物館藏


帶蓋細刻紋雙闊把陶瓶 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一4300年)2010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吳家場墓地207號基出土 上海博物館藏


泥質黑陶。矮頸,寬流上翹,矮圈足出土時蓋已嚴重殘損。腹兩側有寬環(huán)形把手,與流相對腹部有一小鋬。出土時有大小兩件,形制基本相同。器身滿飾成組的精致細刻鳥紋圖案,流下則飾圓形刻紋。肩腹部均勻裝飾四周凸棱紋,造型像一只雙翅扇動的肥鴨,使用時雙手并捏,顯得很穩(wěn)當。

玉鷹 凌家灘文化(距今約5800-5300年)1998年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29號墓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這件玉鷹高3.5厘米,寬8.4厘米,雙面雕刻,玉鷹呈展翅飛翔狀,雙翼作豬首形,鷹首側向傲視,似與兩側獸首相呼應。鷹眼、豬眼和豬鼻孔都以穿孔表示。鷹身飾以圓圖間八角星紋,中心作一圓孔。

玉鷹 展覽現(xiàn)場


此器造型獨特,內涵豐富,有學者認為,八角星紋象征著太陽,而這件玉鷹則是當時太陽崇拜、鳥崇拜、豬崇拜三位一體的綜合,也可能是三個部落聯(lián)盟的圖徽。

虎首玉璜 凌家灘文化(距今約5500——5300年)


虎首玉璜 凌家灘文化(距今約5500——5300年)


虎首玉璜,凌家灘文化(距今約5500——5300年),一件為1987年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征集,一件為2007年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22號墓出土。

2007年于凌家灘遺址22號墓出土的虎首璜與1987年征集的這件可合為一件。一面琥珀色,部分受沁成白色,兩面刻紋相同。琥珀色一面在上肢處有幾處破損崩口,乍看似刻紋。牙口處橫向切出四道缺口,且在兩面各刻二道豎向凹槽。眼以鉆孔表現(xiàn),孔較大,孔壁有橫向磨擦痕。白色一面在耳、孔之間加有一小盲孔。前上肢僅以二道弧形刻紋便較好地表達了強壯的形態(tài),爪以切出四道缺口表達五爪,但前下肢另有三道切割,含義不明。

玉人 凌家灘文化(距今約5800一5300年)1998年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29號墓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這件玉人高8.1厘米,肩寬2.3厘米,厚0.5厘米?;野咨〉?,表面拋光。玉人為蹲(坐)姿態(tài),長方臉,頭戴圓冠,冠飾方格紋,冠上有一尖頂,頂上飾三小圓紐飾,冠后面至頸部飾橫線垂簾。濃眉大眼,雙眼皮,寬鼻頭,兩大耳下部各飾一孔眼,大嘴微閉,上唇飾八字胡須。兩臂彎曲,五指張開置于胸前,臂上各飾八個玉環(huán)。腰間飾有五斜條紋的腰帶。大腿和臀部寬大,腿顯短,腳指張開。背后飾高頸脖服飾和對鉆的隧孔。

透雕玉人首形飾 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一4300年)1991年江蘇昆山趙陵山遺址77號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這件透雕玉人首形飾長5.5厘米,寬1.3厘米,厚0.2-0.4厘米,透閃石,淺綠色,大部分受沁呈雞骨白色,少量紅褐色沁斑。圖案開始于頂部,是一只立眼平視、長吻翹尾的小鳥,胸部下垂,做棲息狀。鳥腹下部與其豎立匍匐小獸所伸出的吻部相接。獸頭較小,弓背,短立尾,前后腳分別立于自人物頭部延伸出的尖弧狀物體的弧形內側,該尖弧狀物頂端與鳥尾部相接。底下羽冠人物為方形闊面,圓眼,翹鼻,短頸,下體作屈膝蹲踞式。

玉龍 崧澤文化(距今約5800一5300年)1995年浙江普桐鄉(xiāng)安橋遺址8號墓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這件崧澤文化玉龍高3.1厘米,寬1.3厘米,厚1.6厘米,灰白攙雜褐色斑。器身立體雕刻出龍首狀圖案,表現(xiàn)了雙眼、兩眉棱和口部。用線切割法切成大口部,切割方向應從口唇向眼角。下端開口部施有直徑0.5厘米、深0.7厘米穿孔,可見應為插入棒狀器使用。整體經(jīng)精心研磨,表面不見切割痕。

透雕玉冠狀器 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 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遺址16號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


整器呈寶蓋頭結構,正反兩面以透雕和陰線刻結合的技法雕刻神人獸面紋。獸面居中,神人紋飾一分為二排列在獸面左右。這種神人獸面紋的布列形式獨特,僅見于此器。獸眼為單面鉆,其他透雕部分鉆小孔后以線割聯(lián)通。短榫部有五個小穿孔。整體圖像繁復細致,線條流暢。

象牙權杖 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一4300年) 2010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吳家場墓地207號墓出土 上海博物館藏


象牙權杖長97.0厘米,主體為片狀結構,利用整根象牙剖磨制成,器物表面裝飾有精美繁縟的細刻紋飾,以轉折處為中軸線,用淺浮雕的方式細致地表現(xiàn)出神人獸面紋的主題,共有十組,主題紋飾外以細密的云雷紋做地紋。權杖主體上大下小,頂端平直,下端為凸出的榫狀結構,插入鐓部。鐓部呈橢圓形,主題紋飾為兩組鳥紋和獸面紋。

展覽現(xiàn)場 象牙權杖


這類象牙器在以往的考古發(fā)掘中也曾出土相似的器物,但都沒有得到有效保存和復原。這件象牙權杖是上海地區(qū)乃至全國的新石器時代考古發(fā)掘中的首次完整清理。它的發(fā)現(xiàn),也說明良渚文化禮器系統(tǒng)中,除了以往認為的玉質禮器,還存在以稀有資源為材科的其他質地禮器。

玉冠狀器 凌家灘文化(距今約5800一5300年) 1987年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15號墓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器物頂端呈“人”字直角,兩側向上卷成透空圓形,中間鏤空為三角形,底部為長方形座,上陰刻三條橫線,兩端各鉆一孔,應與頭部戴冠的裝飾有關,也被稱為“介”字冠。出土于墓坑南端墓主頭部位置。

玉柄形器 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一4300年)1987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福泉山墓地144號墓出土 上海博物館藏


這件玉柄形器長10.3厘米,寬0.8厘米。綠灰色,有土沁。一端圓錐形,穿一孔,另一端圓柄形。器身采用減地法凸出六組琮形方座。每組分為兩小節(jié),一節(jié)刻三條平行凹弦紋,另一節(jié)有一塊凸面。其使用方式應與玉錐形器相同。此器造型獨特,良渚文化中僅此一件。

(注:本文圖文據(jù)特展圖錄《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集》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