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晚明文人張岱(1597-1689?)的文章著述頗受讀書界的重視,其中以周作人(1885-1967)為核心的文人群體為最著。當前學界對張岱民國時期接受史的研究多聚焦于周作人及其弟子——整理出版《陶庵夢憶》的俞平伯(1900-1990),而對另一位與《西湖夢尋》《瑯?gòu)治募逢P(guān)系頗為密切的苦雨齋弟子沈啟無(1902-1969)關(guān)注相對不足,筆者因撰小文,略述細節(jié),聊備掌故。
一、緣起《近代散文抄》
沈啟無對張岱的接受與推崇,蓋與周作人有關(guān)。1927年4月,樸社重刊本《陶庵夢憶》面世,該本系據(jù)清咸豐間《粵雅堂叢書》刊本整理。周作人為此本作序云:“他(引按:張岱)所選的《一卷冰雪文》曾在大路的舊書店中見過,因索價太昂未曾買得?!贝蟮质怯需b于此,沈啟無于1930年9月編定的明清散文小品選本即以《冰雪小品》名之。該書起初因故未刊,1932年9月改名《近代散文抄》由北平人文書店出版。書中選錄張岱散文二十八篇,為入選諸家之最。
沈啟無編選《近代散文抄》時亦受周作人影響頗著,尤其是編選張岱散文的過程大抵可考。今按《近代散文抄》書末“抄撮書目”即載有“《張子詩文粃》二十三卷”“《瑯?gòu)治募肥怼?。其中“《張子詩文粃》二十三卷”系鄞馬廉(字隅卿)舊藏清稿本《瑯?gòu)治募范硎裕譃椤稄堊游幕z》十八卷八冊,《張子詩粃》五卷四冊(下簡稱“清稿本”。按馬廉《不登大雅文庫書目》著錄《張子詩粃》為四卷,蓋第五卷殘損過甚故),今藏國家圖書館(索書號:A01784)。該本為套格紙抄本,版心下方鐫“鳳嬉堂”,頁眉行間有王雨謙評語。
國家圖書館藏清稿本《瑯?gòu)治募堊釉娀z》書影
至于所謂“《瑯?gòu)治募肥怼?,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楊健先生撰《周作人校藏本〈瑯?gòu)治募德钥肌罚ㄝd于《魯迅研究月刊》2018年第1期)指出其中的“《瑯?gòu)治募肥怼奔粗茏魅伺f藏清光緒刊本六卷(下簡稱“刊本”),此處“十”字衍,該本為金鑲玉裝,今藏于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
可見《近代散文抄》對清稿本《張子文粃》與刊本《瑯?gòu)治募方杂欣茫甯灞九c刊本之間存在異文,自不消說。張海新先生《水萍山鳥:張岱及其詩文研究》(中西書局2012年版)指出《近代散文抄》張岱散文文本即根據(jù)清稿本;楊健先生經(jīng)過校讀,亦得出相同觀點,唯對沈啟無之于周作人藏刊本、馬廉藏清稿本,向何人借閱何本在先,如何獲悉兩本有異文,則未加深考。
按沈啟無曾將周作人1930年2月至1931年6月寄來的書信裝訂成冊,題名《且將就齋藏煅藥廬尺牘》(見侯印國、金傳勝輯錄《且將就齋藏煅藥廬尺牘》,載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6年第7期),冊中所訂書信,皆為青光書局1933年出版的《周作人書信》所未收。檢1930年6月10日信中云:
茲有一件事奉托,下次來時祈將放在兄處之《瑯?gòu)治募肺灞卷槺銕?,因想將此書交書店鑲襯改訂一下也。
此處所謂“鑲襯改訂”,蓋即改裝為金鑲玉本。其后6月20日信中云:
但如兄說刊行張氏叢書,不知有無困難。鄙意不妨先刊《瑯?gòu)治募?,以公同好,至于二夢(引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似可暫緩也。唯《文集》恐須先雇人抄一部,再借《張氏文粃》稿本一校,便可成書矣。
今檢周作人1930年6月23日記:“羨季來,交還啟無借去之《瑯?gòu)治募肺灞??!保斞覆┪镳^藏《周作人日記》,大象出版社1996年影印本,下同)6月24日記:“又至孔德,與隅卿、建功同談,下午返,借來《張氏文粃》一函。”此后一月間,《瑯?gòu)治募坊蛟凇拌傄r改訂”中。7月24日記:“啟無同朱肇洛君來談,借去《瑯?gòu)治募妨鶅??!?1月11日記:“以《張子文粃》還隅卿?!比绱丝芍茏魅擞隈R廉處見《張子文粃》,注意到《張子文粃》與《瑯?gòu)治募反嬖谖谋静町悾俸嫔騿o,沈啟無因此向馬廉借閱《張子文粃》。
按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藏周作人舊藏清光緒刊本《瑯?gòu)治募酚兄苁闲UZ,正是校以《張子文粃》并標注異文者,然僅至卷一《博浪椎傳奇序》而止,楊健先生認為當是因沈啟無借走《瑯?gòu)治募凡㈤L時間未歸還,導致周作人未能完成校對。
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刻本《瑯?gòu)治募窌?/p>
筆者揣測,周作人本有將《瑯?gòu)治募方栌枭騿o助其編選《近代散文抄》之意,且1930年6月10日信中云云,似乎只是為了重裝而臨時催還,至于何以此時是“五本”,而7月24日再借即是“六冊”,或是因重裝而導致冊數(shù)變化,也可能是周作人最初僅借沈啟無后五冊,其第一卷起初并未借出,書上眉?;蛳抵茏魅顺踝x《張子文粃》時所作。
至于沈啟無最初借讀《瑯?gòu)治募泛妥詈髿w還《瑯?gòu)治募返臅r間,周作人日記缺載(周氏日記頗為簡略,似不可據(jù)此窺一事之始末),且1928年、1931年日記皆缺失,故而難以確論。文獻不足,姑且存疑俟考。
二、校錄《張子詩粃》
沈啟無對清稿本《瑯?gòu)治募返睦茫藢πG甯灞尽稄堊游幕z》與刊本《瑯?gòu)治募芬酝猓杏谐洝稄堊釉娀z》事,因刊本《瑯?gòu)治募酚形臒o詩,故《張子詩粃》意義尤為重要。
上海圖書館藏茗緣室抄校本《張子詩粃》五卷二冊(索書號:388830-31,下簡稱“抄校本”),為綠絲欄抄本,以墨筆精抄并錄王雨謙評語,頁眉間有朱筆校字及“抄本作某”校語。該本無題跋藏印,卷首王雨謙《張宗子詩序》及卷四“五言律”后半、卷五“五言排律”殘損頗多,缺字難辨,與清稿本相合。
上海圖書館藏茗緣室抄校本《張子詩粃》目錄
茗緣室抄校本《張子詩粃》的校語頗為仔細,目錄部分的校語多是核查正文對目錄進行校補,如于目錄卷三之末,用朱筆添寫正文中有而目錄原缺的《快讀徐埜公香草吟兼賀其公郎入泮》《偶題竹林七賢圖》兩首詩題;目錄卷四、卷五中根據(jù)正文注明各詩殘缺情況。唯于卷四《甲午初度二首》題下注云:“一本作甲辰?!贝恕耙槐尽奔粗刚男UZ中的“抄本”。
正文朱筆眉校,不論是簡單的校字或是規(guī)整的校語,多系據(jù)“抄本”出校,以卷二為例,《和有會而作》詩“未曉舂瓶粟”,眉校云:“曉作晚?!庇秩纭跋泊伺佳痈m,每攜明月歸”,眉校云:“抄本作便可驕妻妾,施施從外歸。”而《焦上瘞鶴銘》(按:詩題當作“焦山瘞鶴銘”)詩“突犯霹靂威”之“犯”字,眉校作“起”,“隱佚輕軒冕”之“佚”字,眉校作“俠”,“立碎瘞鶴碑”之“碑”字,眉校作“銘”等,原文各字皆通,并非顯誤,可見此處校字當皆據(jù)“抄本”出校。
抄校本亦間有誤抄誤校,如卷三《木寓龍》“曹聞萬年樹化牛”之“曹”字,眉校云:“抄本作曾?!倍甯灞菊鳌霸保挥秩纭蹲x陸放翁劍南集》“字字不忘靖廉恥”之“靖廉”,眉校云:“抄本作靖康,是。”清稿本正作“靖康”。此類皆沈啟無據(jù)清稿本抄錄時出錯,而以“抄本”對校時又未能取得清稿本核對所致,大抵抄錄清稿本在前而取“抄本”校閱在后,中間當有一定的時間差。
上海圖書館藏茗緣室抄校本《張子詩粃》書影
按沈啟無抄校本校語所據(jù)的“抄本”,當是周作人舊藏鄀公鐘室抄本《瑯?gòu)治募凡环志矶?,今藏國家圖書館(索書號:109489),該本為墨絲欄抄本,版心鐫“鄀公鐘室鈔本”,卷端題“瑯?gòu)治募?,次第收錄“古樂府”“四言古”“五言古”“七言古”“五言律”諸體。首鈐“知堂收藏越人著作”朱文長方印、“苦雨齋藏書印”朱文方印等,末鈐“會稽周氏”朱文長方印等,皆周作人藏印。鄀公鐘室抄本末有跋謂:“張?zhí)这衷姎埜逑党鍪謺?,光緒辛丑冬從八千卷樓丁氏假得錄副藏之鴿峰草堂。” 是為周大輔(字左季,1872-約1930年代)家抄本。原藏八千卷樓的張岱手稿本散出以后曾歸朱鼎煦別宥齋,復歸黃裳先生,夏咸淳先生輯?!稄堘吩娢募吩鴧⒖荚撌指灞?。
抄校本校語所示“抄本”異文皆與鄀公鐘室抄本相符,如卷二《和挽歌辭》其三“魂氣欲和之,應來廟塢阿”,抄校本校云:“抄本注:廟塢為先父母葬地?!编e公鐘室抄本此詩末恰有此小注;又如卷四《富陽》,抄校本于詩題下朱筆添入“曾有薄田寓居富陽日久”,眉校云:“抄本題下有小字?!编e公鐘室抄本《富陽》詩題下正有此小注。抄校本比對過清稿本、鄀公鐘室抄本內(nèi)容,并于目錄的部分詩題前以朱筆加點,卷四、卷五尤多,朱筆加點之詩皆為鄀公鐘室抄本所未收。
但抄校本對鄀公鐘室抄本也未盡其用,如卷四《壽周戩伯八十》,《張子詩粃》僅錄兩首,其二復因底本殘缺,全篇佚失,且無小引。鄀公鐘室抄本《瑯?gòu)治募肥珍浰氖祝仪坝行∫疲?/p>
爰羨椿齡,榮登八帙。載瞻桐歷,恰傍初秋。丹在濂溪,合就青蓮花上;道存衣帶,擲來紫李筵前。念岱少君九年,附溫公之入洛社;慕彼四皓,因甪里之隱商山。(甪里先生姓周名述。)欽一字而定師生,刪書石匱;鄙五斗而愛松菊,閉戶柴桑。想當年陶寫笙歌,不戀蘭亭艷質(zhì);在今日優(yōu)游泉石,無愧金谷高人。幸際華辰,當伸嵩祝;偶因薄冗,暫赴廣陵。七十一年之斗山,瞻仰有日;二十四橋之風月,持贈何時?茲以班管霞箋,私賡白雪;兼攜雙柑斗酒,往聽黃鸝。但愿岡阜齊庚,取彼萬壑千巖而自足;箕疇待問,祗陳九丘八索而有余。三代以前,儀型公望;數(shù)世之后,接武壽誼。(洪武時,姑蘇周壽誼年一百二十歲,召至宮中,歷談元事。)各賦高言,用聯(lián)同調(diào)。
國家圖書館藏鄀公鍾室抄本《瑯?gòu)治募窌?/p>
抄校本僅出校語云:“抄本四首,前有駢體小引甚長?!蔽闯洿诵?,亦未據(jù)鄀公鐘室抄本補錄。此外,《張子詩粃》卷四《詠方物》組詩因原本殘損,脫漏頗甚,鄀公鐘室抄本所收《詠方物》為無損完本,唯編次、文本與《張子詩粃》多異,抄校本亦僅就《張子詩粃》殘存文本與鄀公鐘室抄本互校,而未據(jù)以補抄。
綜上可知,茗緣室抄校本《張子詩粃》當是沈啟無借錄馬廉藏清稿本《張子詩粃》,借校周作人藏鄀公鐘室抄本《瑯?gòu)治募返漠a(chǎn)物。沈啟無有“刊行張氏叢書”之志,且得同時寓目清稿本、刊本、傳抄手稿本三個版本系統(tǒng),僅有今藏天一閣的沈復燦抄本未見,置諸彼時已然可謂得天獨厚,而未能先行出版《瑯?gòu)治募份嬓1?,實在有些可惜?/p>
三、校點《西湖夢尋》
張岱著作,除《陶庵夢憶》、《瑯?gòu)治募吠?,以《西湖夢尋》名譽為最著,而此書亦牽連出周作人與沈啟無的一段書緣。
《西湖夢尋》最早有康熙五十六年刻本,此本為張岱族孫張禮刊刻于廣東,各卷卷端有“古劍蝶庵張岱著纂、山陰曲轅王雨謙評定”,卷端、卷尾皆列參訂名氏,眉間刻有王雨謙評語。此本周作人藏有一部,首鈐“知堂收藏越人著作”、“會稽周氏”朱文長方印、“苦雨齋藏書印”朱文方印等,另有“東山外史肖巖沈氏藏書之印”朱文方印、“沈印閬崑”白文方印、“虞山周左季藏書記”、“曾在周左季處”朱文長方印、“虞山周輔長生安樂”白文方印等,經(jīng)沈閬崑、周大輔遞藏,則周作人收得此本,或與購得鄀公鐘室抄本《瑯?gòu)治募窌r間相近。全書共五卷五冊,今存四卷四冊,為金鑲玉裝,歸藏國家圖書館(索書號:04580)。
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西湖夢尋》書影
今按上海圖書館有沈啟無舊藏清光緒九年丁丙刻《武林掌故叢編》本《西湖夢尋》(索書號:線普長014449)合訂一冊。《武林掌故叢編》本《西湖夢尋》無王雨謙評語,卷端亦無“山陰曲轅王雨謙評定”題名,并刪去參訂姓氏等項,僅有白文;沈啟無所藏本原書卷三并有若干缺頁。按此本今有沈啟無過錄王雨謙評語并卷端題名、參訂姓氏,卷三缺頁處據(jù)康熙刻本補抄,并題云:
一九三七年五月八日借苦雨老人本抄補。啟無。
全書之末又有跋云:
借苦雨齋藏原刊本《西湖夢尋》五卷照錄白嶽山人王雨謙眉批至丁本,中錯字難免,暇當再校一過。廿六年六月廿日記。
廿六年七月八日校正錯字。是日日兵在蘆溝橋演習,藉故襲擊宛平縣城,遙聞炮聲。
可知沈啟無當于1937年春夏之際借周作人藏康熙本《西湖夢尋》過錄眉批并校補光緒本,而沈啟無個人對這段書緣當頗為重視,從此光緒本鈐印累累可以窺見,如封面鈐“且將就齋”朱文方印,卷首鈐“茗緣藏書”朱文長方印、卷端鈐“啟無讀書”朱文方印,卷末鈐“停云小筑”朱文方印等。從此本卷五亦錄有王雨謙評語及卷端題名、參訂姓氏來看,彼時周作人藏康熙本《西湖夢尋》尚是五卷完帙;而周作人所藏康熙本亦為周大輔舊藏,則鄀公鐘室抄本《瑯?gòu)治募繁藭r當亦歸周作人,則沈啟無借校鄀公鐘室抄本《瑯?gòu)治募坊蛟谄鋾r前后。
上海圖書館藏清光緒刻本《西湖夢尋》書影
上海圖書館藏清光緒刻本《西湖夢尋》沈啟無題跋
過錄評語、對勘文字以外,沈啟無對《西湖夢尋》卷三引張岱《陶庵夢憶》的兩篇文字《西湖七月半》《湖心亭小記》(即《湖心亭看雪》)作了更為細致的批注,可見他對張岱有著特殊的由衷喜愛。
上海圖書館藏清光緒刻本《西湖夢尋》沈啟無朱批
沈啟無對《西湖七月半》的批注主要是載錄各本異文,如《西湖夢尋》所引首句云:“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以五類類之:……”《陶庵夢憶》則作:“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雌咴掳胫耍晕孱惪粗骸鄙騿o用朱筆點明異文,并指《夢憶》之文“較佳”。
沈啟無對《湖心亭小記》的批注則更為值得關(guān)注。《湖心亭小記》文筆精煉而意境淵遠,如今已然膾炙人口,而其“霧淞沆碭”四字看似平易,實則難解?!般齑X”二字為白氣彌漫之貌,毋庸置疑。而“霧淞”何解,似有未安,今人言“霧淞”多指樹掛,然樹掛似無“沆碭”之理;又金忠淳刻《硯云甲編》一卷本《夢憶》此處作“霜淞”,而字更難解。沈啟無以朱筆眉批云:
沆碭:白氣之貌也,漢《郊祀歌》:“西顥沆碭,秋氣肅殺?!?/p>
霿淞:曾鞏《冬夜即事詩》自注:“齊寒甚,夜氣如霧,凝于水上,旦視如雪,日出飄滿階庭,齊人謂之霿淞。諺曰:‘霿淞重霿淞,窮漢置飯甕?!詾樨S年之兆?!彼麜幸黛F淞者。
此說或因襲自193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朱劍心《晚明小品選注》一書注釋。是書卷五皆為游記,其中收錄張岱《西湖七月半》《湖心亭小記》兩篇,前者以《陶庵夢憶》為據(jù),后者則依《西湖夢尋》。朱劍心于《湖心亭小記》僅出一條注釋,即解“霧淞沆碭”四字:
霧淞,或作霿淞。曾鞏《冬夜即事詩》自注:“齊寒甚,夜氣如霧,凝于水上,旦視如雪,日出飄滿階庭,齊人謂之霿淞。”又《字林》:“寒夜結(jié)水如珠,齊魯謂之霧淞?!便齑X,漢《郊祀歌》:“西顥沆碭,秋氣肅殺?!弊ⅲ骸般齑X,白氣之貌也。”
由是則“霧淞沆碭”之意明矣;至于“霜淞”,則顯系“霿淞”之形誤。
周作人對朱劍心《晚明小品選注》頗有不滿,曾著《讀〈晚明小品選注〉》一文(載1937年5月6日《益世報》),中謂“未及遍讀,只挑了袁中郎的幾首游記來看,覺得未能滿意”,指摘朱劍心注袁宏道文之誤;然則朱劍心竟似未見周作人的批評,故而在1947年將舊著改名《晚明小品文選》再版時,于此并未作任何修訂(參見楊焄《周作人與〈晚明小品選注〉》,2016年8月21日《東方早報·上海書評》第394期)。沈啟無讀到朱劍心書當與周作人約略同時,然而沈啟無對朱劍心頗為悅納,其校《西湖七月半》、注《湖心亭小記》,乃皆得益于朱劍心《晚明小品選注》。今人注釋“霧淞沆碭”,多未遑參及朱劍心《選注》;而朱劍心揭示“霧淞沆碭”文義的一點幽明,竟早已得了沈啟無這位知己。
四、亦步亦趨與“破門事件”
沈啟無于1930年9月已編成《冰雪小品選》并向周作人、俞平伯索序跋,遲至1932年9月,其上冊始與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同時出版,而收錄張岱散文的下冊更是當年12月始面世。雖然出版延宕,但期間沈啟無向周作人多所請益,并頗作了增訂。周作人1932年1月20日記云:“啟無來還《文娛》?!?月21日記云:“啟無借去《寓山注》一冊?!?月24日周作人與沈啟無信云:“《寓山注》承采用,甚有榮光?!保▍⒁娗喙鈺职妗吨茏魅藭拧?,下同)今按《近代散文抄》“抄撮書目”中有《媚幽閣文娛初集》(注明苦雨齋舊藏,并標明未見《媚幽閣文娛二集》)及《寓山注》),則1932年沈啟無向周作人借閱此二書及周作人“承采用”云云,皆與編選《近代散文抄》有關(guān)。
沈啟無借閱周作人藏本編書,后來也成為其撰寫書話文字的發(fā)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沈啟無撰有專欄文字《閑步庵隨筆》一組,其《帝京景物略》一文(載于1934年6月20日《人間世》第六期)即對苦雨齋所藏陶筠廠抄本《帝京景物略抄》不吝辭費,大作激賞之語;并記周作人以紀昀刪訂本《帝京景物略》相贈一事。
或許是天性與編校工作使然,亦或是受周作人的影響,沈啟無似對書籍版本比較在意,按周作人與俞平伯重刊《陶庵夢憶》時,所見僅《粵雅堂叢書》本。其后周作人1930年5月18日記云:“下午往孔德與隅卿、玄同閑談,取來石印《西廂記》、王刻《陶庵夢憶》各一部?!?月28日記云:“付《夢憶》十八元支隅卿?!卑础巴蹩獭短这謮魬洝贰闭呒辞迩∥迨拍辏?794)王文誥(號見大)刻《陶庵夢憶》。周作人1932年2月24日與沈啟無信略云:
偶閱《復堂日記》,抄其關(guān)于《夢憶》及《西青散記》的兩則呈覽。……《陶庵夢憶》王見大刻即不佞所有本,實亦不甚佳,不過比這更舊的刻本卻沒有了耳。
《復堂日記》卷三載有閱《陶庵夢憶》所記一則:
閱《陶庵夢憶》八卷。春間在娛園見王見大所刻甚工雅,伍氏《粵雅堂叢書》猶有闕失。
《近代散文抄》抄撮書目對《陶庵夢憶》版本記載如下:
《陶庵夢憶》八卷
張岱 《粵雅堂叢書》本 樸社標點本 苦雨齋所藏王見大刊本,《譚復堂日記》稱其工雅,實亦不能算佳,猶有錯誤。但比這更舊更精的刻本,似已不可見。
這段版本評述顯然承襲周作人的意見。
此后周作人購得王文誥道光二年(1822)重刊本《夢憶》(卷七、卷八一冊原缺,鄒存淦據(jù)《粵雅堂叢書》本補抄,該本今藏國家圖書館,索書號:42030),并于1942年9月《中和月刊》第三卷第九期的《勤藝堂題跋抄》中加以披露:
《夢憶》八卷,張岱著,道光壬午王見大第二次刊巾箱本。《夢憶》向來有一卷本,乾隆乙未金忠淳刻入《硯云甲編》,光緒初年有申報館鉛印本,又八卷本乾隆甲寅王見大刻,咸豐壬子伍崇曜據(jù)以刻入《粵雅堂叢書》,若王氏第二次刊本則未之前聞,唯《復堂日記》卷三所云,癸酉春間在娛園見王見大所刻甚工雅,或即指此書亦未可知。
其后的1942年11月,沈啟無編《大學國文》由新民印書館出版,其中對《陶庵夢憶》的版本描述如下:
《陶庵夢憶》
《硯云甲編》本不全 申報館有鉛印小本《硯云甲乙編》 王文誥刻本八卷 《粵雅堂叢書》本即由王本翻刻 通行鉛印本易得
《大學國文》所列版本相較《近代散文抄》更為簡潔,且側(cè)重于通行易得,故未就稀見的王文誥重刊巾箱本過多著墨,但這段描述大抵與《勤藝堂題跋抄》一致。此外,《大學國文》有一篇《復堂日記》選錄,其中將周作人來信所提及關(guān)于《西青散記》和《陶庵夢憶》的兩節(jié)皆予選入。這些細節(jié)都可以窺見沈啟無對周作人亦步亦趨式的尊崇與致意。
好景不長,1944年3月23日,周作人悍然發(fā)表《破門聲明》,雙方從此即斷絕師生關(guān)系。1945年7月27日,周作人撰寫《關(guān)于近代散文》,談的自然是早年間研讀和編選“近代散文”的事,其中提到許多志同道合的同志門人,但是對沈啟無及《近代散文抄》絕口不提,黃開發(fā)先生《言志文學思潮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年)認為:“此文帶有揭老底的意思,暗示沈氏《近代散文抄》的編選思路和手眼并非自出機杼,而是依傍老師的門戶?!贝苏f甚是。且周作人自稱彼時已經(jīng)轉(zhuǎn)向關(guān)注李贄和六朝文學,塑造了自外于“晚明小品熱”的形象,然則周作人自己在《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及同時所撰其他各文中均未提及李贄,陳文輝《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與周作人的文學道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指出周作人對李贄的閱讀和了解主要發(fā)生在抗戰(zhàn)爆發(fā)以后。想來周作人乃有意用記憶模糊為遁詞,寫出更有利于自己的“供詞”,此為“破門事件”以后周作人慣用的手法;而沈啟無與周作人也并非心照如一,盡管指責沈啟無“欺師滅祖”或許有些過分,但沈啟無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兩人之間“漸行漸遠”已是事實,“破門事件”的爆發(fā)亦當有其必然之理在,高恒文《周作人與周門弟子》(大象出版社2014年)敘之甚詳,此不贅言。
正好沈啟無對周作人的“亦步亦趨”,也有些“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后矣”的滯后,雖然沈啟無對晚明文學續(xù)有深耕,于六朝文學也有所旁涉,但他確實沒有太多關(guān)注李贄,他在緊跟周作人的同時似乎并未太多地想到必須形成一個獨立的“自我”,這就給周作人留下了相當?shù)目趯崱?/p>
總體而言,沈啟無對張岱的接受與推崇,幾乎處處皆有周作人的影子,只是沈啟無早年擬刊“張氏叢書”的設想終未付諸實踐,學者亦難知曉他對張岱研究有先行的功勞。
五、未解的人緣與書緣
令人唏噓的“破門事件”發(fā)生以后,沈啟無似仍保持著對張岱的推崇喜愛,念茲在茲,直到人生晚年。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黃開發(fā)先生曾經(jīng)訪問沈啟無之女沈蘭,獲悉有關(guān)情形,載在《言志文學思潮研究》的《關(guān)于沈啟無》一文:
(沈啟無)1948年南下時,把在北平的二十八箱藏書運到上海,寄存在朋友家中,只揀一部分珍貴和心愛的圖書留在身邊。1950年回北京時,把寄存在上海的書送給了上海文物圖書館(后改名上海圖書館)。沈啟無去世后,傅梅還把他校注《中國小說史略》稿本二冊和《瑯?gòu)治募范裕ㄉ虾ks志公司)、《陶庵夢憶》一冊(樸社)及校訂本二冊送北京魯迅博物館。他去世前一再叮囑,要把他多年研究的《張宗子詩文集》找回來送北京圖書館。傅梅托人把書找回來了,1971年11月由北京師院中文系的張一德送交北京圖書館。其余的書籍、字、畫等,被毀或抄走。
承上海圖書館袁恩吉老師賜告,上海圖書館藏沈啟無舊藏書,有沈啟無整批捐贈者,亦有上海圖書館零星購入(或間有后續(xù)零星捐贈)者。沈啟無整批捐贈之書當是捐給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按“上海文物圖書館”當為“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之誤記),光緒本《西湖夢尋》即在該批捐贈圖書之列。這批捐贈圖書索書號為連續(xù)排列,其中有多部可志沈啟無與周作人之書緣者,如民國刻本《白下瑣言》(索書號:線普長014464),封面有“閑步庵惠存。苦雨”字樣,為周作人簽贈沈啟無之書;又清光緒刻《香雪崦叢書》本《群書斠識》(索書號:線普長014456),亦為周作人舊藏,有“豈明經(jīng)手”朱文方印、“知堂收藏越人著作”朱文長方印、“苦雨齋藏書印”朱文方印等章,該書署名常庸,即平步青之化名,為平步青校讀群書之札記,其中讀《陶庵夢憶》所作札記指出張岱卒年九十三,此說近年始為學者采信,乃周作人、沈啟無或早已知悉。
上海圖書館藏民國刻本《白下瑣言》書影
上海圖書館藏清光緒刻本《群書斠識》書影
至于茗緣室抄校本《張子詩粃》,則在上海圖書館零星收購或受贈的沈啟無舊藏之列,故索書號次序參差,不能據(jù)索書號相鄰情況判定是否為沈啟無舊藏。筆者未能遍閱各書,僅檢得明崇禎刻本《媚幽閣文娛》《媚幽閣文娛二集》兩函(索書號:線普388792-807)亦屬沈啟無舊藏,書上并無沈啟無題跋或藏印,僅《初集》內(nèi)朱筆圈點眉評頗多,不知出自沈啟無之手否,沈啟無專欄《閑步庵隨筆》中有《媚幽閣文娛》一文(載于1934年4月20日《人間世》第二期),介紹自藏《媚幽閣文娛初集》《二集》,從1932年沈啟無編選《近代散文抄》時僅借周作人藏《媚幽閣文娛》、尚未寓目《媚幽閣文娛二集》來看,沈啟無獲藏《媚幽閣文娛》全套當在1933-1934年;又檢得明萬歷刻本《三注鈔》(《三國志注鈔》《世說新語注鈔》《水經(jīng)注鈔》,索書號:線普389137-40)亦屬沈啟無舊藏,函套有周作人題簽“三注鈔十六卷/廿九年六月所得”,各冊首鈐“苦雨齋藏書印”朱文方印,當為周作人1940年購得,并于1944年前付沈啟無。周作人1933年3月31日致信沈啟無:“《三注抄》云已售去,殊覺可惜。”乃七年之后購得此本,可彌補此前交臂相失之憾。
上海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媚幽閣文娛初集》書影
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歷刻本《三注鈔》書影
至于沈啟無生前囑咐家人找回送歸北京圖書館的《張宗子詩文集》,未審系馬廉舊藏清稿本《瑯?gòu)治募放c否。1933年《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已經(jīng)著錄“《張子文粃》十八卷《詩粃》五卷”,可知馬廉生前已將此書捐贈北平圖書館,列于善本甲庫。其后抗戰(zhàn)事亟,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裝箱運滬,又擇取部分運抵美國暫存。日偽政權(quán)控制下的偽教育部在周作人的主導下,于1942-1943年南下上海劫運部分運滬善本,入藏偽北京圖書館,并編成《國立北京圖書館由滬運回中文書籍金石拓本輿圖分類清冊》。檢《清冊》并無張岱《瑯?gòu)治募非甯灞荆騿o可能與聞此事,或許彼時他也對未能“尋回”此書而耿耿于懷。
抗戰(zhàn)復員以后,原存滬善本書陸續(xù)運回,而運美善本書則因內(nèi)戰(zhàn)未能運滬,延宕至1965年始由美國運抵臺北,后又輾轉(zhuǎn)歸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昌彼得在該批善本運臺后曾參與清點工作,并撰《北平圖書館善本闕書目》(參見《版本目錄學論叢》,學海出版社1977年),中列“《張子文粃》十八卷《詩粃》五卷”,則清稿本《瑯?gòu)治募窞榇鏈票?,抗?zhàn)復員后即歸北平(林世田、劉波《關(guān)于國立北平圖書館運美遷臺善本古籍的幾個問題》對存滬善本回遷北平探討頗詳,參見《守藏集》,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1年)。沈啟無后續(xù)是否得見其書,該書是否一度再次失散于外,則未得而知。
又按,今上海圖書館藏有《瑯?gòu)治募烦疚鍍远恚ㄋ鲿枺壕€普長002064),面貌與馬廉舊藏本基本一致,殘缺亦皆相同,當系據(jù)其影抄。蒙上海圖書館袁恩吉老師賜示,此本為南社姚光(1891-1945)捐贈上海圖書館之書。1940年4月11日姚光曾致信袁同禮詢問北平圖書館善本甲庫古籍運滬存藏情況(參見姚昆群、姚昆田、姚昆遺編《姚光全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貴館《善本書目初編》中所載之書,未知刻置何地。敝處頗多相同之本,亦有原向貴館錄副者,今劫余殘缺諸種,異日擬托補鈔配全耳。
由此可知,姚光曾就北平圖書館善本甲庫藏書錄副若干種,則上海圖書館藏《瑯?gòu)治募范沓净蛳?933-1935年間姚光向北平圖書館借閱影抄者。
上海圖書館藏抄本《瑯?gòu)治募堊釉娀z》書影
行文至此,筆者仍不能確定沈啟無遺愿交還北京圖書館的《張宗子詩文集》具體所指,今所見清稿本《張子文粃》《張子詩粃》卷端頁均有挖改印章痕跡,其中緣故亦未得而知;加之沈啟無本不以立言見長,“破門事件”以后更是寂寞潦倒,其文字亦隨之星散寥落,至今仍亟待董理,頗覺遺憾。唯窺見原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甲庫古籍之流離分合、上海圖書館前身各館藏書之繁富駁雜,因治絲益棼而茫然無措的同時,亦不免為其聚散無常而感慨系之。如今正當安平之世,但愿公藏古籍皆能落實就地保護,避免無謂動遷,俾學者有考鏡源流之便,庶幾不至于疑者傳疑;而典守者亦得恪盡文物古籍保護利用之職,想必樂見其成矣,于公于私,誰不謂為盡善耶?以上僅就目力所及略陳管見,敬希方家不吝惠教。
附記:
本文寫作過程中,承上海圖書館郭立暄、袁恩吉兩位老師一再賜教,惠示良多;蒙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楊健、肖亞男兩位老師賜示資料,不吝謬贊。又承人民文學出版社董岑仕、天一閣博物院李開升、首都師范大學南江濤、浙江古籍出版社路偉等諸位老師審閱文稿,匡謬正訛;復旦大學蘇杰、楊焄兩位老師耳提面命,屢賜教誨,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