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陳西瀅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暨《陳西瀅日記書信選集1943-1946》出版”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市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培訓中心二樓召開。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同濟大學、上海戲劇學院、上海大學、蘇州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數(shù)十位專家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
研討會伊始,首都師范大學教授、《陳西瀅日記書信選集1943-1946》的編注者傅光明對《陳西瀅日記書信選集1943-1946》的成書淵源加以介紹,指出日記、書信中所提供的真實而又鮮活的信息,不僅有助于塑造文學評論家、翻譯家陳西瀅的立體形象,更是以此為據(jù)點彌補了許多文人形象研究過程中的空白。
陳西瀅的女兒陳小瀅向在場的各位專家表示感謝,并希望專家們能夠從父親陳西瀅的書信中發(fā)掘可供深入研究的興趣點。
研討會現(xiàn)場
上海師范大學社科處處長董麗敏認為,《陳西瀅日記書信選集1943-1946》有助于研究者在接近歷史現(xiàn)場文獻基礎之上,認識陳西瀅形象的豐富性和完整性,進而加深對四十年代乃至整個現(xiàn)代時期文學史、思想史、知識分子史的理解。在陳西瀅先生的書信日記當中,包含著大量有待于進一步挖掘整理的文獻信息,董麗敏期待有更多關于陳西瀅先生的研究成果能夠問世。
復旦大學教授陳思和認為,《陳西瀅日記書信選集1943-1946》讓我們看到了陳西瀅后半生的足跡,填補了文學史上的空白。在陳西瀅的日記和書信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他的文化保守主義及中產(chǎn)階級的審美旨趣。陳思和指出,當下對陳西瀅的研究比較缺乏,陳西瀅相關的歷史檔案也值得深入挖掘。同時,他也表示,近年來,資料獲取更為容易,為此類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條件,當前文學學科的發(fā)展更需要我們有堅定的學術信念。傅光明對資料的艱辛挖掘、為事業(yè)獻身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要以求真精神來重寫文學史。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資料與研究中心主任陳子善指出作家日記的出版方興未艾且具有重要意義,突破前人對于作家狹隘理解的同時開拓了后人的研究視野。陳西瀅日記具有與同時期文人日記相比對的價值,其日記中所出現(xiàn)的胡適、陳寅恪、魯迅等形象,為相關作家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線索。除此之外,陳子善認為,陳西瀅日記中所載英國漢學家對中國文學的態(tài)度,也為進一步在世界格局中認識中國提供了助力。
結合自身經(jīng)歷,復旦大學教授陳建華對陳西瀅的日記書信中感興趣的細節(jié)進行分享。陳建華指出,陳西瀅觀看好萊塢電影與夏志清兄弟追星式的觀看狀態(tài)的不同,反映了陳西瀅與夏氏兄弟年齡上的差異,也反映出他們不同的身份意識。這也表現(xiàn)出電影撫慰戰(zhàn)時人心的作用。通過對日記和書信細節(jié)的觀察,《陳西瀅日記書信選集1943-1946》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不同專業(yè)的學者都能從中找到與自己研究相關的部分,書中妙趣橫生的細節(jié),也可見作者為搜集資料做出的努力。
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楊揚點明了寫日記與整理日記的重要性。楊揚指出,在信息化時代,信息檢索及收集能力往往決定了研究是否深入,而陳西瀅日記書信的出版,一方面有緬懷故人的意義,另一方面則提醒研究者增加與不同人物有關的文化積累。從陳西瀅日記中也可窺見五四新文學作家的身份特征與創(chuàng)作特征,這對于研究20世紀30年代作家群體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有著重要意義。
《陳西瀅日記書信選集》在文學史的研究當中起著還原歷史現(xiàn)場的作用,其中大量的內容都呈現(xiàn)了那個時代人的認識與看法。在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看來,從書中所出現(xiàn)的歐洲漢學家對中國文學的認識、陳西瀅對自己的身份認同、陳西瀅與蕭乾的爭論、陳西瀅與魯迅的矛盾等這些細節(jié)切入,能夠對編輯過的許多歷史或是一種聲音的歷史有多層次的揭示,并且從另一方面來說也能夠提供認識陳西瀅以及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材料。
這本書信集提供了一份重新認識陳西瀅的寶貴材料,并且對陳西瀅的印象作出了兩方面的修正,其一是陳西瀅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身份問題,其二是魯迅對陳西瀅的界定以及影響。復旦大學教授張業(yè)松指出,從日記與書信所體現(xiàn)的內容來看,陳西瀅與魯迅相比,他的政客身份始終強于其反思批判的立場,因此這些材料確實有助于我們重新認識陳西瀅,并且在另一面又給我們提供更多其他的角度,譬如可以從外交史研究或者歷史研究去研究陳西瀅,借助書籍中的材料加以梳理,不僅可以重新建構陳西瀅的個人形象,也能夠為1940年代后期中國文學界、外交界的研究貢獻珍貴的史料。
本次研討會由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上海市“文化轉型與現(xiàn)代中國”創(chuàng)新團隊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