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反孔百年之后,中國人為何又開始跪拜孔子?

“‘五四’對儒家的批判是基于近代化對傳統(tǒng)的挑戰(zhàn),到80年代,現代化問題成為儒學碰到的最大問題。現代化所帶來的經濟、政治、文化、個人等全方面的挑戰(zhàn),是儒學近代以來造成困境的根源?!?/p>

一百年來,人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似乎經歷了一個輪回。

20世紀初,以胡適、陳獨秀、魯迅等人為首的青年知識分子為謀求變革,不得不批判固有的文化傳統(tǒng)。新中國成立以后,“批林批孔”、“評法批儒”運動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延續(xù)。

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人們的物質生活變得富足,精神世界卻在逐漸萎靡,每天奔波忙碌賺錢的中國人亟須精神信仰的填補。由此,傳統(tǒng)文化開始以正面的形象出現。1993年8月16日,《人民日報》甚至以整版篇幅刊登《國學,在燕園林悄然興起》,國學熱開始從學術界延伸到大眾知識界。

到了新世紀,伴隨《百家講壇》的推出,社會上刮起了一陣國學風,漢服運動、讀經運動、跪拜孔子等呼聲開始出現,更有甚者,呼吁要將儒家思想樹立成“國教”,重走康有為的老路。儒學似乎又有了“妖魔化”的傾向,也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一種思想被人們廣泛關注,它才會泥沙俱下。其實,早在百年前,就已有一部分人在做著維護傳統(tǒng)的努力,但他們大部分人已成為了歷史上的失語者而被忽略。

現任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的陳來,其實就是在接續(xù)前輩對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讓傳統(tǒng)文化在當下煥發(fā)出新的生機。他是最早一批將儒家推向世界,與海外儒家學者對話的人,也是最早一批使用西方思想來對儒家思想進行解剖的人。

反孔百年之后,中國人為何又開始跪拜孔子?

陳來,當代著名哲學家,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為儒家哲學、宋元明清理學和現代儒家哲學。代表作有《朱熹哲學研究》、《哲學與傳統(tǒng)》、《現代中國哲學的追尋》、《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等。

現如今,陳來的幾十本著作一版再版,《古代宗教與倫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有無之境》等書改變了一批年輕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觀念,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拉近了中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親近感。

事實上,每一個民族都會在反復回望中,帶著眷戀與愛,接受來自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與撫慰,并由此獲得極大的力量與理性,為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進行歷史的定位,以及意義的詮釋。

采寫 | 新京報記者 宋晨希

陳來談“國學熱”

學者李澤厚曾如此評價陳來:“在當今中國哲學史研究領域內,陳來大概是最細致最有水平的?!?/p>

李澤厚雖然不同意陳來在《古代的宗教與倫理》一書里有關巫術與宗教起源的分析,但作為開啟中國大陸一代思想學術風氣的前輩,他能如此評價陳來的作品,足見陳來在當今中國哲學界的影響力。

回顧陳來四十年的學術生涯,可見其研究帶給學術界嶄新的思考范式,也為當時的人們重新思考傳統(tǒng)文化帶來契機?!拔母铩币郧?,儒家思想常常被當作糟粕而加以摒棄,宋明理學成為“唯心論”的典型代表,“存天理,滅人欲”則成為封建衛(wèi)道士的象征。

但陳來卻在那個時代突破了幾十年來對儒家思想負面評價的藩籬,從文本入手,力求還原真實的儒家思想。從《朱子哲學研究》、《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哲學與傳統(tǒng):現代儒家哲學與現代中國文化》到《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再到《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陳來幾乎打通了整個中國思想史,利用西方的哲學、人類學、宗教學等方法重新解讀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力求讓它們在當下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恰如陳來在一篇報道中所說:“我是打通五千年的,不是只做這一千年的。我想對中國思想史、哲學史從頭到腳做通貫的研究。我的視野也是面對全世界的,在一個廣大的學術社群里來回應他們的挑戰(zhàn),突出中國學者的學術地位?!?/p>

少年生活的磨煉

從“勞其筋骨”到“動心忍性”

1952年,陳來出生于北京,和那個時代的大多數人一樣,青年陳來也經歷了上山下鄉(xiāng)。

1969年春天,陳來離開母校北京三十五中學,抱著“屯墾戍邊”的理想,和朋友奔赴內蒙古西部烏蘭布和沙漠,參加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他們每天要在沙漠中開墾荒地,引黃河水灌溉糧食作物,繁重的體力勞動和少油無肉的飲食,讓他們倍感艱辛。

不過陳來卻沒有因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磨礪失去求知的動力,他在業(yè)余時間拼命閱讀能找到的文學和歷史類書籍,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列寧的《國家與革命》、馬克思的《費爾巴哈與德國古代哲學的終結》等書,就是在那個時候系統(tǒng)閱讀的,這一開闊的閱讀方式,也訓練了后來融通中西哲學思想的能力。

反孔百年之后,中國人為何又開始跪拜孔子?

《古代宗教與倫理》

作者:陳來

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4月21日

陳來關于中國古代宗教與倫理觀念研究的代表作,他把中國前軸心時代的文化置于世界歷史的宏觀框架中比較考察,并且廣泛地吸取了世界學術的研究成果

1973年,因為表現出色,陳來作為工農兵學員被推薦上了大學,被分配到長沙的中南礦冶學院地質系。那個年代,常常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就連學習的專業(yè)也不是自己決定的。

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進入地質系的陳來并沒有放棄自己本身的興趣和志向。因為課業(yè)不多,也不需要像以前那樣在兵團進行重體力勞動,陳來反而有了更多時間閱讀和思考,他通讀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列寧選集》、《世界通史》和《世界哲學史》等書籍。陳來后來回憶,在兵團和大學的兩段歲月,讓他的理解能力得到系統(tǒng)訓練,提高了綜合素質,為后來的學術道路做了鋪墊。

1977年秋,“文革”結束后的中國百廢待興,國家宣布高等院?;謴脱芯可荚嚕悂碇鲃舆x擇報考北京大學中國哲學系。在初試的時候,陳來的專業(yè)課成績非常高,但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績卻不理想,不過,北京大學哲學系還是讓陳來進入復試。陳來果然不負眾望,順利進入哲學系就讀,師從哲學史家張岱年。

反孔百年之后,中國人為何又開始跪拜孔子?

1983年夏,陳來與導師張岱年(右)攝于北大

從書齋到文化討論

探源古代思想文化世界

陳來在研究生期間的學習異??炭啵瑸榱搜芯恐祆?,他將圖書館里面相關的資料全部找來閱讀,每天從早到晚進行資料的抄寫,《四部備要》的《朱子文集》等都被他翻爛了。但這段深入原典細心求索的日子,讓陳來掌握了哲學考證的功夫,也讓他成為朱熹哲學研究的權威。

1982年,美國舉辦國際朱熹學術會議,世界各國研究朱熹的學者齊聚一堂。當時,日本理學大家山井涌提出,朱熹的“理生氣也”不見于任何朱熹的著作之中,無法查考,在座的各國學者也無法解決。然而,大家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問題卻被陳來解決了,他寫出了專門文章。美國朱子學權威陳榮捷看到這篇文章十分欣喜,并將此文寄給了山井涌。

陳榮捷由此注意到這位初出茅廬的小伙子。五年之后,當陳來的《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出版,已經86歲的陳榮捷欣然作序,并稱陳來此書是“劃時代之作”。

反孔百年之后,中國人為何又開始跪拜孔子?

《朱子書信編年史考證》

作者:陳來

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1年1月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北京大學,還有一批民國時期的學者健在,陳來有機會親身向他們請益求教。這里面,除了導師張岱年之外,馮友蘭也對陳來的學術之路產生了重要影響。

1981年,陳來畢業(yè)留校任教,后又繼續(xù)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在這個過程中,陳來經常就朱熹思想的問題向馮友蘭請教。馮友蘭喜歡談哲學,尤其喜歡與陳來談。那時候,馮友蘭正在潛心寫晚年的巨作——《中國哲學史新編》,陳來便幫助他整理隋唐以后的部分。陳來毫不掩飾自己的意見,馮友蘭也全盤接受,他很欣賞陳來的才學。1985年,馮友蘭讓陳來做他的助手,他曾跟自己的女兒宗璞說:“陳來到底是個博士!”可見其對陳來的欣賞。

陳來博士畢業(yè)后,除了朱熹哲學研究之外,思路也逐漸擴大,陳來一邊寫在后來被人看成是第一部為王陽明正名的著作《有無之境——王陽明的哲學精神》和追溯儒家起源的《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等著作,一面進行文化討論。

反孔百年之后,中國人為何又開始跪拜孔子?

1986年夏,陳來博士畢業(yè)后,成為馮友蘭(左)的助手

儒學思想的當代價值

讓傳統(tǒng)文化成為價值來源

在陳來看來,儒家思想可以在三個層面進行拓展,即學術儒學、文化儒學和民間儒學。要成為現代儒者,除了學術上的成就之外,必須要有文化和道德的關懷。上世紀80年代后期,陳來開始參與文化儒學的討論,1989年發(fā)表《化解傳統(tǒng)與現代的緊張——“五四”文化思潮的反思》,希望對批判傳統(tǒng)文化的源流時期進行梳理,以求開出符合時代的新命題。

“五四”時期,不僅產生了以《新青年》為代表的激進思想,同時,也有一批維護傳統(tǒng)文化的保守主義者,但這些人一直沒有很好地被人所注意。陳來認為,應該注意這一批文化保守主義者,他們也曾在現代化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陳來后來說:“‘五四’對儒家的批判是基于近代化對傳統(tǒng)的挑戰(zhàn),到80年代,現代化問題成為儒學碰到的最大問題?,F代化所帶來的經濟、政治、文化、個人等全方面的挑戰(zhàn),是儒學近代以來造成困境的根源。所以,只有全面回應這些挑戰(zhàn),儒學才能站穩(wěn)自己的腳跟,才能謀求新的發(fā)展。所以,在走向現代化過程中,儒學和現代化的問題始終是一個重要問題。”

 

反孔百年之后,中國人為何又開始跪拜孔子?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

作者:陳來

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4月21日

《古代宗教與倫理》的姊妹篇。作為一部“春秋思想史”,全書通過對前孔子時代的春秋時期思想文化的具體研究,闡明了春秋時代的文化與西周文化在精神氣質上的連續(xù)性

很多人批評陳來是保守主義,但陳來并不拒斥現代化。在陳來看來,儒學應該是中國現代多元文化里面的一維,儒家思想應該在生活倫理方面體現它的功用?,F代社會中,因為市場經濟的繁榮,人們出現了“一切向錢看”的迷失,而儒家思想可以在其中為人們帶來內心的安寧,通過提高現代化人的道德文化素質及人文環(huán)境,才可以促進現代社會的良性發(fā)展。

陳來覺得,儒家思想在當下也應該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要從闡發(fā)經典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新的適合時代的理論。馮友蘭曾經寫作“貞元六書”,其目的是運用儒家思想提出符合時代的人文精神。陳來接續(xù)了馮友蘭的講法,提出重塑中國傳統(tǒng)經典的權威,樹立中國人的價值自信。

面對現實,陳來不無遺憾地指出,當代中國哲學的社會功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被文學家所替代,哲學家放棄了回答人們普遍關切的人生價值、意義及各種社會倫理問題的責任,這是哲學貧困的一個根本原因。只有恢復中國文化本來的“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注重文化、人生與社會的關懷,才可能恢復中國文化的生機。

陳來的愿望是在一個新的文明結構中,不但有政治、經濟、科學等制度化建構,應要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哲學成為中國人價值來源之一,提供給中國人做人的道理、人生的意義及處世的原則規(guī)范。正是這一強烈愿望,使陳來總是“方在創(chuàng)造之中”。

對話陳來

新京報:你現在是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怎么看待“國學”這個詞的流行?它與我們之前講的哲學又有什么關系?

陳來:哲學只是國學的一部分。早在上世紀20年代,章太炎、鄧實、吳宓就講國學,國學的本意是中國古典學術體系,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叫國學,只有學術性的部分才叫國學,是針對西方的西學所提出來的。今天,由于語言約定俗成的關系,人們將國學等同于傳統(tǒng)文化,“國學”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代名詞,這也不能說錯。

關于與哲學關系的問題。國學就文獻載體而言,還是以經史子集四部作為其主體。民國時期,章太炎為了將國學與西方現代學科體系對接,將子部視作哲學,史部視作歷史學,集部視作文學。現在來看,子部要比哲學大很多,哲學只是國學的一部分。

新京報:馮友蘭曾提出對國學“接著講”和“照著講”的差異,你覺得今人該如何繼承古人的哲學?

陳來:”照著講”就是說,古人是什么思想,就講什么思想,規(guī)定作業(yè)的方式和性質,不能胡亂解釋?!敖又v”是指,從思想方式上弄清楚古人是如何思考這些問題的,然后把這些資料當作基礎,進行符合時代的闡發(fā)和發(fā)展。這幾十年,我們比較鼓勵“照著講”,不太鼓勵“接著講”。

現在的學術思想界,哲學史做得很好,大家有目共睹。但如何才能在古人思想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今天的思想呢?我覺得從國家到社會,對這一點的鼓勵都不足,對思想創(chuàng)新的認識同樣不足。民國時期,清華國學院的史學大師陳寅恪曾提倡“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們今天講中華文明復興,不只是要有傳承,還必須要有發(fā)展,多鼓勵獨立思考。

反孔百年之后,中國人為何又開始跪拜孔子?

《孔夫子與現代世界》

作者:陳來

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年3月1日

從孔子在當代中國的重新登場開始,以面對世界文化而提出新的哲學觀念“多元普遍性”為結束,對儒家思想和儒學傳統(tǒng)與現代世界與文化的各種關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討論。

新京報:很多人一談到儒家,心中總有一個繞不過去的坎,就是既然儒家思想那么有用,中國為何會在近代以來持續(xù)衰落?這不恰好說明它已經過時了嗎?

陳來:認為中國近代的衰落該由儒家負責,這是一種簡單化思維,是不對的。中國近代的衰落,部分應歸結為清代的治理體系。而且衰落是相對的,其實直到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的經濟和人口都在不斷發(fā)展,中國在康乾時期還是很強大的,落后只是相對于西方的進步。

近代以來,西方出現了新的生產方式,孕育出了新的科學革命,后來發(fā)展出大工業(yè)生產,這的確對世界有很大貢獻。但是,我們也要看到西方興起是伴隨著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掠奪而來,它的崛起過程并不是文明的方式。

我們看待這個問題,不應該只看到中國,要綜合地從全世界的角度看待。如果沒有西方入侵,中國可能還是按照傳統(tǒng)的形式繼續(xù)發(fā)展。所以,這并不是因為中國儒家思想的衰落,而是因為中國文化遇到新的世界性挑戰(zhàn),我們的傳統(tǒng)必須跨越這些挑戰(zhàn),建立新的文化理念。

新京報:隨著中國人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學熱”方興未艾,其中不乏對傳統(tǒng)文化的過度吹捧,讀經運動、漢服運動、跪拜孔子越來越流行,甚至有某種極端化的傾向,你如何看待這些現象?

陳來:傳統(tǒng)文化復興應該是全方位的,讀經運動、漢服運動只是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一部分,不應該一概抹殺。有些人,特別是女生喜歡穿漢服,有的人在古典文化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這都是挺好的。讀經運動也是如此,現在的人不了解傳統(tǒng)經典,讓小孩子補上經典課程,能夠對兒童性格和道德觀的養(yǎng)成起到積極作用,這些都屬于國學傳播和普及教育。

當然,現在的普及工作也飽受詬病,泥沙俱下。有的人能有理念、有規(guī)劃,一步步進行文化復興工作;但有的人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有限,急急忙忙進行這些工作,不會有好的效果。這些國學普及工作者,恐怕大多數人都沒有認真學習過西方文化,沒有出過國,他們的關注范圍往往局限于傳統(tǒng)文化,無法通過西方文化進行比較性的認識。

我想,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吧,社會應該是多元的。有一部分人對西方了解不夠,只能期待他們慢慢多了解,不能要求過高。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